□河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尊重自然,注重预防,强化治理,打造绿水青山,推进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为总体目标,紧紧围绕“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好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这一功能定位,凝心聚力,狠抓落实。全省水土保持制度逐步健全,监督管理取得新突破,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明显,监测和信息化支撑能力全面增强,宣传示范效果不断提升,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印发《关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范围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精简优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服务推进生产建设项目复工复产的通知》《河北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河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专家库管理办法》,全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能放尽放,放管结合,省级立项非跨市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市级。同时加强督导检查,确保规范高效。优化审批服务,落实审批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方案审批信息双公示,省市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评审费纳入财政预算,减轻企业负担。积极推行审批承诺制管理,即来即办、现场办结。2018年—2022年,省市县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8437个,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2436km2,出具生产建设单位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报备回执2542个,有效控制了防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保护了工程安全和生态安全。印发《河北省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工作方案》,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开发区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目前已有63个开发区完成水土保持区域评估。
采取书面检查、现场检查、集中办公、“互联网+”等形式,实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全覆盖。从2020年开始,省对市、市对县开展年度水土保持监管履职督查,各级水土保持监管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以来,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逐步实现了遥感监管常态化。从2021年开始,与北京市联合开展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土保持强监管专项行动,查处立案1个,成效显著。
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等国家大事,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密云水库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在太行山、燕山、坝上等重点治理区域开展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工作。统筹水利、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草等部门生态项目投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完成总投资109.92亿元,水土流失新增治理面积10168.33km2,其中,修建梯田163.64km2,营造水土保持林3619.64km2,栽 植 经济林926.87km2,种草414km2,实施封禁治理4409.3km2,其他措施634.88km2。通过实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构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有效控制了土壤侵蚀,保护了土地资源,减轻了泥沙淤积和风沙危害,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山区林草植被大幅增加,涵养水源能力不断增强,土地生产力显著提高,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经估算,2018年以来全省共减少土壤流失量1525.3万t、增产粮食462.67万kg、受益人口26.5万人。
推进京津冀水利协同发展,张承2市5县开展京冀合作项目,密云水库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京冀两地投入资金2.93亿元,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25条,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0km2,打造出了赤城县柳林屯、滦平县代营子等清洁小流域精品工程,形成了“水土保持+美丽乡村”“水土保持+产业发展”“水土保持+脱贫攻坚”的治理模式。项目建成后,我省潮白河水系流入北京市的水量年均增加59%,并稳定保持在二类水质,实现了“清水下山,净水进京”。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省级编制并实施了《雄安新区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保定市、石家庄市编制了雄安新区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工作方案,行唐、灵寿、涞源、曲阳等9个县编制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方案。5年来,共投入雄安新区上游有关县省级以上水土保持资金27827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0km2,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27条。支持张家口“首都两区”建设和冬奥会筹办。投入省级以上资金3.89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5.79km2,建成水源工程1045处,节水工程2694处,有力保障了国家大事的顺利实施。
转变项目监管方式,2018年将革命老区项目审批和验收权下放到市级。并制定工程建后管护长效管护机制,实现了放得下、管得住、效果好。印发《关于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的实施意见》和《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竞争立项实施方案(试行)》,吸引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水土流失治理。经认真研究必选,确定了石家庄市行唐县、保定市易县等10个试点县,开展以奖代补工作。2018年以来,共完成41个在建项目、76个完工拟验收项目和11个已验收项目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信息化监管,有力支撑了工程的监管、验收、实施效果评估工作。
2021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40315.26km2,较2018年减少4.41%,中度侵蚀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63.3%,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的态势进一步得到稳固。
落实《河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全省11个设区和辛集、定州2个省直管县及全省有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的70个重点县(市、区)全部开展了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并经政府批复实施。印发《河北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规划(2018-2022年)》《河北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2019-2025年)》《河北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规划(2019-2030年)》《河北省“十四五”水土保持实施方案》《河北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十四五”实施方案》《河北省“十四五”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专项建设方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规程》《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技术规范》,规划和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全省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有力支持。
通过增加投资,加强监管,开展监测站点升级改造,全省水土保持监测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实现监测自动化。2018年起,每年开展覆盖全省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消长评价,及时掌握全省水土流失及动态变化情况。省市县在综合治理、监督管理、动态监测中,积极推进数据库和数据分析的应用,及时将工程建设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的全过程数据规范录入信息管理系统,管理效能显著提升。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信息化监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和全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成果,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设计及竣工验收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水土保持处(站)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省对市县两级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开展了月调度、季赋分、年底总评,打分排名结果用于省对市县政府年度综合考核加减分奖惩依据。考核评估的开展提高了市县对水保工作的重视程度,扩大了水保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有力的加快了全省水土流失治理的推进,在国家7部委对各省2016年—2020年度和2021年度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评估考核中,我省获得优秀等次。
充分发挥传统媒介平台优势,在《人民日报》《河北日报》等刊发文章50余篇,在《燕赵水利》微信公众号,推送“绿水青山看河北—水保印象”“又见新绿染燕赵”微视频21部,联合河北新闻网开展“绿水青山看河北,水土保持随手拍”活动和“山青水净村美民富”河北水土保持系列直播活动,直播总浏览量超1140万人次,宣传成效显著。
结合国家水土保重点工程,争取省市县资金,指导迁安市、涉县、行唐县、赤城县开展示范创建,积极向水利部推荐,迁安市黄台湖和涉县后池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荣获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称号,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张承高速项目成功入选国家水保生态文明工程,易县清西陵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被评定为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批“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
非凡几十载复兴路,而今“二十”再启程。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改革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稳步提升水土保持率,增强水土保持功能,减少土壤流失量,维护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实现基础扎实、管理规范、科技引领、生态良好、百姓受益的工作目标。逐步建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水土保持政策制度、责任落实、基础支撑和工作保障体系,加快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由减量向提质增效转变,人为水土流失监管由重点监管向全面管控转变,水土保持监测由水土流失面积强度监测向注重管理需求的全面精准监测转变,发展动力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数字化驱动转变,实现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改善、监督管理全面加强、综合治理效益全面提升、监测和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为保障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