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育人的内涵、定位与路径论析

2022-11-01 12:36:54张安胜
关键词:博物馆育人教育

张安胜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1)习近平春节前夕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N].人民日报,2015-02-17(1).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承担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和职责。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快速发展,高校博物馆育人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新的形势也对传统的高校博物馆育人的实现路径提出挑战,对高校博物馆育人的功能定位提出新的要求。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本文以高校博物馆育人为考察对象,通过梳理高校博物馆育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探讨和阐述高校博物馆育人的内涵、定位与路径。

一、 高校博物馆育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博物馆自面向公众开放始,便以其藏品及展示启迪参观者而天然具备了教育功能,只是数百年来随着博物馆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与扩展,其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变革并不断强化。1946年成立的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简称ICOM),代表博物馆行业与专业人员多次对博物馆进行界定,无论是现有的、2007年通过的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服务于社会及其发展的非营利、常设性机构。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用于获取、保存、研究、交流和展示人类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以达到教育、学习和愉悦的目的)(2)ICOM. Museum Definition[EB/OL]. [2022-07-27]. https://icom.museum/en/resources/standards-guidelines/museum-definition/.,还是自2019年开始经过多轮且大范围研究讨论、于2022年8月提交通过的博物馆的新定义(博物馆是研究、收藏、保存、解释、展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营利、常设性社会服务机构。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具有便利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秉持道德操守和专业精神,并以社区参与的方式进行运作和交流,为教育、愉悦、反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样化的体验),都把教育作为博物馆的首要目标和功能。1880年,美国学者詹金斯(Jenkins)在其《博物馆之功能》一书中明确指出“博物馆应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3)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19: 77.;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时的宣言是“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1983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出版的MuseumsforaNewCentury一书认为“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4)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1984.;1990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提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是“教育”和“为公众服务”;英国学者艾琳·胡珀-格林希尔(Eliean Hooper-Greenhill)在MuseumsandEducation:Purpose,Pedagogy,Performance一书中说明,自1997年以来,英国政府也一直在推动博物馆教育,相信教育是当今博物馆的核心角色,同时,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博物馆与学习和文化、学校使用博物馆的模式、博物馆对于教师的价值、学生在博物馆学习的成果、在博物馆学习的特征与意义等问题(5)Greenhill E H. Museums and Education: Purpose, Pedagogy, Performance[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7.。随着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的学习理论的发展,博物馆教育和学习方面也诞生了博物馆学习的海因四模式(G.E. Hein)(6)Hein G E. The Constructivist Museum[J]. Journal of Education in Museums, 1995(16): 21-23.、综合学习背景模型(J.H. Falk, L.D. Dierking)(7)Falk J H, Dierking L D. The Museum Experience[M]. Washington D.C.: Whalesback Books, 1992.,为博物馆教育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我国学者郑奕主编的《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一书是我国系统研究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专著,阐述了现代博物馆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对观众参观前、参观中和参观后的规划与教育,评估教育活动,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提升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水平的对策和建议等。(8)郑奕. 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撰写的《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一书,在“博物馆社会职能的调整与完善”以及“博物馆是加强社会教育的积极力量”的章节中,对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9)单霁翔. 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19: 77.事实上,国内外有关博物馆立法,国际和国家博物馆权威组织、学者的相关研究,以及博物馆行业实践,对博物馆教育和育人职能的论述和实践案例均极为丰富。

笔者以博物馆(museums)和教育或育人(education)为检索词,分别在Scopus和CNKI数据库中检索,仅限于标题字段,国外就可以检索到969篇、国内可以检索到3802篇相关研究文献,且国内外都从1994年开始年度发文超过10篇(其中CNKI 1998年出现例外,仅为6篇),最近15年急剧增长,说明博物馆教育和育人方面的研究主题,已是当前国内外博物馆学界和业界公认的重点之一。

图1 Scopus数据库呈现的博物馆教育方面的发文年度分布

图2 CNKI数据库呈现的我国博物馆教育方面的发文年度分布

从高校来看,自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博物馆——1683年建立的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开始,与公众博物馆一样,高校博物馆的职能主要就是教育、收藏(展示)与研究,且几百年来教育的职能同样在不断强化。

高校博物馆教育和育人的系统性研究方面,王琳媛《解密高校博物馆——全国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发展研究报告》一书,对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进行了分析,构建了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结构方程模型,提出构建高校博物馆的“双循环”文化育人体系。(10)王琳媛.解密高校博物馆——全国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发展研究报告[M].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杜玉波(11)杜玉波.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J].高校理论战线,2012(7): 4-7.、李春林(12)李春林.创设良好舆论环境 形成高校博物馆育人合力[N].光明日报,2012-06-04(16).、王琳媛(13)王琳媛,陆亚男.论高校博物馆育人体系的构建[J]. 思想理论教育,2013(19): 92-95.、胡兴祥(14)胡兴祥,陈殿林,鲍丽娟.高校博物馆发挥育人功能的瓶颈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 50-51.等,也都对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构建高校博物馆育人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陈理娟针对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分析了高校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功能定位,提出了高校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具体路径。(15)陈理娟.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刍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163-170.

在具体实践及案例研究方面,杨谦和杜辉对当代美国高校博物馆的教育理念与实践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高校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体现在满足本系部教学、为全校学生提供通识教育、注重对公众的公共教育三方面;同时介绍了美国几所高校博物馆的具体实践。(16)杨谦,杜辉.当代美国高校博物馆的教育理念与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17(4): 54-60.庄元综述了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博物馆对校内外学生和公众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17)庄元.创新教育视野中的牛津、剑桥大学博物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1): 123-126.胡盈探讨了高校博物馆与通识教育结合的理论,介绍了国内外高校博物馆通过参与第一课堂以及发挥第二课堂角色作用,开展通识教育的经验。(18)胡盈.高校博物馆参与大学通识教育的经验与建议[J].中国博物馆,2018(1): 110-115.比亚乌凯维奇(A. Biakiewicz)介绍了波兰克拉克夫工业大学博物馆 (Museum of Cracow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在大学工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9)Bialkiewicz A. The Role of University Museum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J]. Glob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21, 23 (2): 85-91.。科拉迪尼(E. Corradini)介绍了意大利高校博物馆对科学方法和文化教育的实践。(20)Corradini E. Educating to the Scientific Method and Culture in the Italian University Museums[J]. Univers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0, 8 (10): 4891-4896.刘立勇等介绍了高校博物馆在大学创新教育中的功能。(21)刘立勇,朱与墨,马红英.高校博物馆在大学创新教育中的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96-99.另外,国内还有较多聚焦高校博物馆红色资源、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校内外联动开展文化育人工作的相关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博物馆教育职能和高校博物馆育人方面开展了较多研究,不断突出高校博物馆教育、育人和学习的功能,已成为国内外业界对高校博物馆当今核心角色的共识;相关的理论分析基本沿袭了国内外博物馆教育和学习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实践研究方面则丰富多彩,表明高校博物馆在本专业师生、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的各类专业学习、跨学科体验、通识教育、创新教育、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二、 高校博物馆育人的内涵与要义

高校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由高等学校利用其收藏、保护的人类文化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设立的,面向公众开放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22)张弛.实现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最大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6(Z2): 74-75.。据保守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450所高校博物馆,超过60%的部属高校拥有自己的博物馆。一般认为“高校博物馆育人”作为一个概念,于2012 年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立大会上正式提出,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讲话中阐述了高校博物馆育人与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博物馆近年来蓬勃发展,成为大学生知识获取、积累和创新的重要平台和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效载体。(23)杜玉波.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J].高校理论战线,2012(7): 4-7.

(一) 高校博物馆育人的内涵

从词义学来看,“育人”一词的“育”即教育、培养;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即为育人。育人一般指向教育活动已经发生或将要出现的结果,着重强调教育活动所导致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一般来说,高校博物馆育人是指高校博物馆通过汇集、建构、展示,向受教育者呈现事实和传播观点,以科学和实证的方式达到一种认知、判断和评价的综合性影响。这种综合性影响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受教育者的专业素养。高校博物馆作为学校的附属单位,往往承担有专业教育和教学的任务,通过开展博物馆特色的专业教学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增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二是受教育者的艺术修养。高校博物馆拥有丰富的美育资源,通过举办直观、深刻、长期的文化艺术类展览和教育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三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养。高校博物馆可提供优质的德育资源,通过展板、实物、场景等展品和展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 高校博物馆育人的理论探讨

本文从场域、学习循环、人的全面发展等不同理论维度对博物馆育人进行理论分析。在“场域理论”的视角下,高校博物馆育人是高等院校教育环节中的多方参与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构建出的以知识产生和传递为导向,以参与者对于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为目的的构架,即为教育场域(24)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 78-91.。在自我维度方面,教育者将博物馆场域内的馆藏资源进行多元更新和深度组合,为受教育者构建出不同类型的空间,进而达到育人的目标。在社会维度方面,当受教育者置身于高校博物馆空间时,通过主动参与的方式感受知识存在、体会知识发展,进而建立起与展览本身或藏品的关联。“学习循环”理论认为,高校博物馆通过有组织的教育导览活动,让受教育者感受到展品与其自身的关联性,可以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热情,采取进一步学习的行动,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形成学习循环,让受教育者从博物馆参观的亲身实践中获益。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高校博物馆藏品和展览资源丰富,拥有专业的讲解和研究队伍,有条件开展博物馆特色的全人教育活动,可以实现人的多种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的协调,有利于人的知识、能力、精神等各方面的充分、自由、和谐发展,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 高校博物馆与学科建设

高校博物馆在本质上为学术博物馆,博物馆本身及藏品都是“学术遗产(academic heritage)”,是公众了解高校及接近其资源的特殊学习场所(25)杨谦,杜辉.当代美国高校博物馆的教育理念与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17(4): 54-60.。区别于普通的公共博物馆,高校博物馆最显著的特点是学术性和专业性强,很多场馆的收藏、展览和教育活动与本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高校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和高层次人才资源助力大学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大学博物馆鼓励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使受教育者对概念、主题、过程与科学方法有更好的理解,可以激发学习者新的概念和思想的建构(26)庄元.创新教育视野中的牛津、剑桥大学博物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1): 123-126.,进而推动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

纵览国内高校博物馆,不难发现,地质、财经、农业、医药、电子科技等专业型高校创办的博物馆,与本校重点专业密不可分。如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其藏品主要来源于相关专业、学科的长期积累,包括岩石、矿物、宝石、矿产、古生物化石标本和模型等;西南财经大学的货币金融博物馆,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货币金融博物馆,收藏有秦半两、汉五铢、唐乾元重宝、明洪武通宝等6 000多种历朝历代货币,以及世界上迄今票幅面积最大的纸币——“大明宝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昆虫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昆虫博物馆,收藏了国内外各类昆虫标本逾120万件;中国传媒大学的传媒博物馆,收藏有世界第一台留声机、世界第一部无声电影、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等珍贵藏品。再如上海财经大学建有中国商学博物馆,东华大学建有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皆凝聚了高等院校最优势的学科资源。

三、 高校博物馆育人的关键定位

大学博物馆具有专业教育实践、学术研究和学科传承、科学人文精神普及传播、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等重要功能(27)蔡劲松.大学博物馆转型发展的定位及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5(1): 54-56.。作为第一课堂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常规课堂教育的有益拓展,高校博物馆应明确自身的定位,深入挖掘、着力开发博物馆育人功能,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生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 辅助教学科研: 高校博物馆育人的基本职能

大学博物馆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大学生是其最重要的受众群体。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前馆长宋向光教授认为:“高校博物馆的收藏范围多为特定学科的实物标本和科研成果的实物证据,其工作范畴多是与收藏有关的学术研究和标本类型研究,其陈列多是以学术理论为基础的知识体系或标本系列的展示,其服务对象多是专业科研人员和专业学习的学生,其组织目标多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展示大学的深厚学术积淀服务。”(28)宋向光.从大学文化视角解读高校博物馆的特点和发展[J].文化学刊,2007(3): 10-14.高校博物馆往往源于某一特定专业教育教学使用的陈列室、标本馆或实验室,借助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科研资源而建设发展。高校博物馆大都承担有专业教育的任务,比如考古类、医学类、药学类等依托于学校相关专业的博物馆,自主开设课程、开展专业教学是其工作常态。高校博物馆的独特性意味着其基本职能是辅助高校的日常教学和科研,一方面,高校和博物馆彼此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博物馆直观、立体、物化的课堂中激发学习的内生动力,在自我引导、自我选择、自主整合的亲身实践中达到“学习循环”的效果。

(二)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博物馆育人的基础使命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021年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博物馆通过组织、设计和展览,运用多维阐释方法,帮助公众理解其内涵、特质和价值,对人们的心理建构和性格塑造起到正面的作用。我国高校博物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备独特优势: 高知识密集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充足人才资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深化;多样化展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29)邓怡.试论高校各类专题博物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 123-126.。高校博物馆要将面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基础使命,帮助学生建构核心价值体系,在沉浸式“教育场域”中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文化素质教育: 高校博物馆育人的关键载体

大学的本质是以文化人。“雅斯贝尔斯认为,任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都要包含三个相互之间密不可分的方面: 学问传授,科学与学术研究,还有创造性的文化生活”(30)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而博物馆在这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的教育角色是积极透过博物馆研究和展示,传达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与现象,并且构建大众对于博物馆文化的认知,从而跻身社会文化重构的行列(31)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J].东南文化,2010(6): 9-16.。高校博物馆在一系列人文关怀的“教育场域”中构建出宽泛的文化情境,能让大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进而帮助其理解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以“场域理论”的视角,这一系列人文关怀的“教育场域”即为高校博物馆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关键载体,开展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等广泛内容的各类陈列展览和教育活动,在开阔大学生视野的同时陶冶个人情操,提高其审美情趣,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进而从专业性、学科性博物馆拓展为具备大学文化育人特色的博物馆。

(四) 社会实践教育: 高校博物馆育人的重要平台

高校博物馆是展览藏品、展陈布置、馆内服务等多种元素的综合体。博物馆的资源不仅限于藏品及博物馆组织的教育活动,更包含博物馆给学生提供的思考、锻炼、实践的平台(32)胡盈.高校博物馆参与大学通识教育的经验与建议[J].中国博物馆,2018(1): 110-115.。高校博物馆的馆内服务等工作经常由青少年(在校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志愿者承担。有意愿参加博物馆志愿服务的青少年在完成馆方培训后,利用其课余时间为高校博物馆提供义务讲解和其他技能型服务,比如展品布展、观众引导、展览讲解等。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这些社会实践经历是青少年难能可贵的学习锻炼机会。他们在高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里进行讲解,既能深刻理解展览的内涵,拓展自身知识范畴,又能培养工作习惯、钻研精神、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个人品德修养、促进个体全面发展。高校博物馆育人应以社会实践教育为重要平台,在组织青少年开展博物馆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使其不知不觉受到熏陶,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四、 高校博物馆发挥育人功能的路径思考

博物馆是高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展示平台,一流高校大多拥有一流的博物馆。(33)杜玉波.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J].高校理论战线,2012(7): 4-7.现实背景下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必须洞悉高等教育环境的变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求,努力探索博物馆育人的基础、认识、导向和策略,有效把握博物馆育人的现实着力点。

(一) 发挥特色优势: 搭建“学科专业+博物馆育人”新平台

高校博物馆一般依托院系特定专业而建,在展陈设计、讲解演示等方面更注重学术性、系统性、研究性。高校博物馆应坚持专业教育教学与校园文化培育相结合,注重从专业教育教学特有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时代内涵中汲取博物馆育人的养分与灵感,努力将特色专业教育融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中。

在专业教育上体现独特优势。大学博物馆特色的教育,是与大学的相关学科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专业教育。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清华艺博)的创立源于清华大学的艺术学科(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以艺术为核心的专题性博物馆,现有藏品23 155件,品类包括书画、织绣、陶瓷、家具、青铜器及综合艺术品等六大类。清华艺博的博物馆育人分三个层次: 一是服务于清华美院艺术与设计学科发展及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服务于全校师生综合艺术与人文素养的提升;三是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审美与艺术熏陶。(34)杜鹏飞.发现美 创造美 奉献美——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使命与追求[N].光明日报,2020-07-12(10).清华艺博根据育人的不同层次开展相对应的教育活动。比如,艺博在博物馆的展厅内开设大师临摹专业课,美院师生们可将“布德尔雕塑展”“西方绘画500年特展”等展览现场当作美术教室进行临摹教学。每年毕业季清华艺博都会将美院学生的毕业展精彩呈现,已形成清华校园别具一格的文化风景线。近年来,清华艺博的学术影响力与传播力不断跃升,2021年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举办线上直播讲座31场,实时观看人数累计79.6万;2022年截至目前已线上直播讲座14场,实时观看人数达134.2万。

在学科建设上做好有效支撑。高校博物馆学术性、专业性强,拥有丰富的与学科建设息息相关的藏品(文物、标本、图片等),通常以本校特色学科的发展方向来规划自身的建设方向。上海财经大学商学博物馆是以学校主干学科和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高校博物馆。商学博物馆建有5个常设展馆,其中中国高等商学教育馆展示出一部浓缩的百年中国商学教育发展史,凸显学校在中国高等商学教育中的杰出贡献。其余4个专题馆分别对应学校的3个国家重点学科,如保险馆、货币馆对应的学科是金融学,税票馆对应学科是财政学,算具馆则与会计学学科紧密对应。

在第二课堂里凸显校史元素。高校博物馆是大学精神文化品格的集中展现地,是对第一课堂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35)杜玉波.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J].高校理论战线,2012(7): 4-7.在上海交通大学125周年校庆期间,交大新校史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新校史馆陈展面积2 350平方米,分四个板块——“校史纵览”“今日校情”“群英毕集”“交大精神”,展出档案、文物和珍贵文献近460件(套)、照片1 200余帧(份)、影音资料20余段,全景式展现了学校百廿余年的历史变迁、卓越贡献和精神传统。学校充分利用新校史博物馆的多样化展陈手段和场景空间,通过寓教于物、寓教于形的方式,将爱党、爱国、爱校等教育内容合理地融入博物馆藏品和教育活动中(36)赵景龙.中国高校博物馆研究[D].西安: 西北大学考古系,2018: 151.,打造立体生动的博物馆育人课堂。

(二) 提升育人实效: 构筑博物馆育人“双循环”体系

高校博物馆要从认识上转变育人思维,摈弃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灌输逻辑,树立对接、平等的理念,实现博物馆育人由“单方教育者”向“多方引路人”(与学校相关部处、学院协同)转变,由“单向灌输”向“多维引导”的角色转变,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平台,更好地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文化引领,举办文博展览和讲座。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积极构建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具有浙大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2019年正式开馆以来,推出了“魏风堂堂: 云冈石窟的百年记忆和再现”“汉唐奇迹——中国艺术状物传统的起源与发展”“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三吴墨妙: 近墨堂藏明代江南书法”等高质量展览;举办了《中国情怀——秦汉文明与中国交通》《大德寺五百罗汉与现代中国艺术史研究》《典故与新生: 中国书法与中文字体》等主题讲座;联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共同开设“浙大东方论坛·文明之光”系列讲座,引导大学生肩负联系传统与未来的使命,向社会公众及国际社会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

互动共享,让师生走进文博场馆。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在场馆内举办历史图片展、信仰公开课、青春故事报告会等,例如“南大记忆中的抗战史料图片展”“南京大学‘两弹一星’功臣校友纪念展”“不忘初心 奋发图强——新中国工业档案文献展”等展览,南京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党史校史公开课、硕博士研究生新生校史公开课等,推动青年学生始终做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上海交通大学程及美术馆和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设置阅览室、咖啡吧、研讨室、会议室等,成为师生传递知识、传承文化的关系纽带。程及美术馆不断提升场馆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吸引各院系教师主动进馆授课,每年举办大量的社教活动,通过现场导览和互动交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志愿讲解,高校学子讲高校故事。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学生志愿讲解队组建于120周年校庆之际,经过专业培训、讲解实操、岗前考核等环节持证上岗。作为高校博物馆实施教育服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讲解队近五年来接待师生员工以及社会观众逾48万人次,接待团队近4 000批次。讲解队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曾在 2020年全国高校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展示活动中获一等奖。每年新生入学季,讲解队举办“遇见校史 遇见你——我与交大校史博物馆的初见”网络直播活动,多维度、立体化地展现学校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在新“交大人”中构筑百廿交大的情感共识。

(三) 凸显育人导向: 增强红色基因育人的“博物馆供给”

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高校博物馆应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好,深入挖掘高校自身的红色文化和精神资源,扎实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践,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育心、铸魂固本的功能。

钱学森图书馆,弘扬爱国奉献精神。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钱学森图书馆名为图书馆,实为纪念馆,坐落在钱学森曾经求学的交大徐汇校区。该馆于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专门就钱学森图书馆的建成开馆作重要批示,“要充分发挥这个图书馆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该馆总建筑面积8 188平方米,收藏保存着61 000余件钱学森珍贵文献、手稿、照片和实物,布置陈列着3 000余平方米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主题展览。开馆至今,相继获得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累计接待观众170余万人次,推出各类原创展览近20个,全国巡回展览100余场,主题教育活动1 000余场,已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面向社会弘扬钱学森精神、宣传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文化育人平台。

交大西迁博物馆,激励学子责任担当。20世纪50年代,一批交大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从上海迁至西安,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并孕育和形成了西迁精神。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学的交大西迁博物馆布展面积2 400平方米,由序厅、放映厅、展厅和多功能厅组成。陈展内容分为溯源、西迁和致远三部分,从溯源南洋到交通大学西迁,“从南洋走来”到“与国家民族同向同行”,从“永远飘扬的旗帜”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精神重要指示,展出照片、图表和实物等共2 200余件。展馆运用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深刻诠释了“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激励大学生秉承“爱国奋斗”为内核的西迁精神,将命运融入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大潮洪流,不畏艰难困苦、勇担时代重任。

(四) 创新方法策略: 藏品“冷知识”转化育人“热效能”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迅猛发展,不仅成为大众生活的日常生态,而且发展为大众认知、建构和认同博物馆育人的重要窗口。高校博物馆应整合现代传播媒体资源,统筹用好校园网、校报校刊、“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着力打造博物馆育人立体传播模式,将高校博物馆藏品中的“冷知识”转化成为易为学生接受的、引起大众兴趣的“热知识”。在“冷”与“热”的转化间,潜移默化实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念、弘扬科学精神、树立文化自信的教育认知功能。

因势而谋,积累育人素材。清华大学校史馆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要活动等蕴含的育人元素,不断积累和提炼鲜活案例、感人故事和宝贵素材,生动展现清华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品格。在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之际推出《清华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龚育之: 回忆青年团创办的“暑期学园”》;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推出《清华师生参加开国大典》《清华校友唐永健与开国大典鸣礼炮28响》《开国大典前后的清华园》;在纪念“九一八”事变90周年之际,发布《“九一八”事变后清华师生义举》;此外还开设“老照片背后的清华故事”系列推送,讲述清华老校长、清华名师们发展现代高等教育、勇攀科学高峰的爱国荣校故事,以科学家精神厚植师生家国情怀。

应势而动,契合时政热点。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博物馆集中优化内容供给,采写教师、学生、校友中的党史故事,对不同线索采取不同的写作策略和呈现方式,打造了一批高质量的“话交大党史”精品微信。如《细数交大党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斗争浪潮中的交大力量》《周恩来总理与交大西迁》《陆定一关怀母校发展》《交大迁校时,钱学森曾这样说……》《杨秀峰部长与交大西迁》《西安交大历次党员代表大会》等20余篇交大党史故事和文章,引导00后学子成为革命精神的守护者和践行者。

顺势而为,提升传播效能。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结合融媒体传播特征,适时发布、接力传播,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特别推出“我在交大讲校史”活动。学生文博志愿者们置身校史博物馆,深情讲述了“交大第一个党团支部成立”“交大第一位中共党员烈士侯绍裘”“‘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杨嘉墀”“新中国第一批雷达兵”等催人奋进的故事。活动视频在央视频、人民日报客户端首屏推荐,并在交大快手平台同步推出,作为快手联合中国青年报上线的百年五四献礼优秀作品,实现新闻资源链式传播,播放量累计超过1 200万次,形成线上线下博物馆育人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37)习近平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强调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N].人民日报,2022-07-10(1).,博物馆“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38)留住历史根脉 传承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纪实[N].人民日报,2015-01-10(1).。高校博物馆育人的建设和发展正方兴未艾,任务长远,责任重大。作为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我们应该坚持系统全面地以辅助教学、科研为基本职能,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使命,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关键载体,以社会实践教育为重要平台。进一步探索深化从基础上发挥专业教育优势,从认识上全面服务学生成长,从导向上引领师生传承红色基因,从策略上统筹用好新媒体资源的发展路径,为更好地实现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任务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博物馆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露天博物馆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