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
(荆门市中医医院,湖北 荆门 448000)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病情凶险,预后差,致残率及病死率高,大部分存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能有效疏通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改善患者预后[2]。然而,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为发病后3 h内,在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因此,急性脑梗死患者整个救治过程需要争分夺秒,通过对患者院内转运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并落实交接流程措施,能节省患者转运途中耽误的时间,提高救治效果[3]。集束化管理方案是基于循证护理理论将解决某问题的多项干预措施集合为一体对患者实施干预[4]。专人监管执行集束化方案能有效避免既往集束化管理方案开展过程中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本研究对2020年1月—2020年6月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并由专人监管执行,效果理想,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7月—2019年12月急诊收治的8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1月—2020年6月急诊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 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男44 例,女38 例,年龄(61.3±3.4) 岁;体质量(BMI)(27.2±0.5) kg/m2;合并高血压20 例,糖尿病24 例,高脂血症6 例。观察组男42 例,女38 例,年龄(60.9±3.2) 岁;BMI(27.7±0.6) kg/m2;合并高血压22 例,糖尿病23 例,高脂血症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性会议对急性脑梗死的定义;经CT诊断确诊,有明显脑组织损伤;患者或家属签署静脉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脑部疾病,如脑外伤或脑部恶性肿瘤;同时患有心力衰竭或肾衰竭或肝功能衰竭等疾病;患有认知障碍或精神类疾病。
对照组应用急诊科常规救治流程实施管理。患者急诊送入院后,由急诊护士应用慢性疾病患者生命质量评价量表评估患者病情,主治医师根据评估结果判断患者病情并为其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协助患者做好日常护理。患者溶栓救治成功后可转至神经内科专科病房实施持续监护,密切留意患者生命体征,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组通过设立组长监管实施专人监管执行集束化方案,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提前联系:患者送院路上由家属预先与急诊科联系沟通,并将患者个人信息及自述症状告知急诊医生。患者入院经分诊护士确认后,由分诊护士联系急诊科室,并准备好患者急救所需物品,同时安排急诊科室责任护士协助患者完成CT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第二,知情同意:由急诊医师根据患者临床实验室及CT检查,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病情及溶栓治疗方案,并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手册》,让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有初步认识及了解。第三,落实安全转运制度:由急诊科医生评估患者病情,确定需要安排护送患者的人员、转运所需物品、转运期间需要携带的仪器。第四,落实双人床边交接制度:患者从急诊室送至神经内科病房时,急诊护士与病房护士需做好交接工作,交接完毕后双方需要在急诊患者转运单上签字确认。第五,建立科学管理流程:组长每日将患者交接情况向护士长汇报,由护士长每周统计观察组患者转运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如导管滑脱、文书记录错误等,每周组织科室护士对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持续质量改进措施。每月汇总患者规范化交接比率、转运意外事件并进行公示,并与每月小组绩效挂钩,充分调动科室成员积极性,提高团队责任意识,确保转运流程能有效落实,规范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工作。
救治效率:记录两组入院后分诊时间、静脉输液通道建立时间、影像学检查时间、检验报告获取时间、急诊室溶栓治疗时间。
救治效果:记录两组患者规范交接落实率、溶栓治疗成功率、转运不良事件及护理纠纷发生率。转运不良事件包括导管意外滑脱、文书记录错误、氧气罩滑脱、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
满意率:应用自拟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问卷共25 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 级评分,总评分>90分为满意。
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分诊时间、静脉输液通道建立时间、影像学检查时间、检验报告获取时间、急诊室溶栓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救治情况比较 单位:min
观察组规范交接落实率、溶栓治疗成功率、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纠纷发生率、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救治效果及满意率比较 单位:%
急性脑梗死是急诊常见危急重症,患者病情凶险,进展快,病死率高,预后差,在时间窗内对患者实施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的治疗方法[4]。然而,目前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时间是从院内接诊开始,患者接诊后需要进行各种辅助检查,容易导致治疗延迟,影响溶栓治疗效果[5]。研究指出[6],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安全性可降低患者转运时不良事件,提高患者转运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分诊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影像学检查时间、检验报告获取时间及急诊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专人监管执行集束化方案能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转运效率。分析原因为患者转运前,患者家属预先与急诊进行电话沟通,大致了解患者病情,为患者转运提前做好准备[7],同时有助于患者入院后护士对其进行快速分诊,从而缩短患者分诊时间,提高急诊患者院内转运效率[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规范交接落实率、溶栓治疗成功率、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护理纠纷发生率、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专人监管集束化管理,可规范患者院内转运及交接工作,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这是由于专人监管执行集束方案应用转运交接记录单记录患者转运及交接过程,可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及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避免延误治疗及无准备转运重症患者,有利于确定转运途中发生危险时应急方案,提高急诊与神经内科间的友好配合[9]。通过护士签名确认,明确了交接双方责任,最大限度减少由于交接不清导致推卸责任的现象,确保转运制度的有效落实[10]。
综上所述,专人监管执行集束化方案能有效规范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内转运交接工作,实现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内无缝交接,提高了患者转运安全性,提高了患者就医满意度,改善了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