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中找“不变”转化单位“1”
——自编教材《转化单位“1”》教学例谈

2022-11-01 04:20钱定娟蒋明玉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份数板书变量

文|钱定娟 蒋明玉(特级教师)

【教学过程】

一、回忆策略,唤醒“转化”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列表策略、画图策略、列举策略、转化策略、假设策略(课件相应演示每个例题图)。五年级下学期学习的转化策略,你还记得吗?

生:通过平移、旋转等方法,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

师:不直接相加,而是用1 减去空白部分,把繁琐的分数连加转化为相对简单的分数减法。有人说,数学学习就是不断学会转化,把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把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把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

【设计意图:小学从三年级起学了一系列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配合相应例题图一一呈现,唤起学生的回忆,聚焦“转化”策略,再一次感受“转化”的魅力,也为下文的“转化”埋下伏笔。】

二、例题教学,凸显“转化”

1.转化单位“1”,已知量作单位“1”。

生:总人数平均分成5 份,男生有这样的2 份。

生:男生2 份,女生3 份,还可以画个图,让数量关系变得更加清晰。

师:想法真不错!(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更清楚地看出男生人数是2 份,女生人数是3 份。

师:你会解答这一题吗?比一比谁的解法更简便。

生2:5-2=3,女生人数3 份,女生21 人,先求出1 份多少人,再求男生2 份多少人。

师:题目中原来是以“总人数”作单位“1”,现在他把谁作单位“1”了?

生:女生人数作单位“1”。

师:(追问生3)你为什么以女生人数作单位“1”?

生3:已知的是女生人数,那么以女生人数作单位“1”就是单位“1”已知了,好算。

师:原来是“总人数”作单位1,现在转化为“女生人数”作单位1,这样就叫“转化单位1”。(板书:转化单位1)这样转化了单位1,你觉得怎么样?

生:以已知数量作单位“1”,直接用单位1 乘分率,解答很简便。

学生解答后追问:原来单位“1”是谁?现在你转化为谁作单位“1”?

小结:转化单位1,以已知量作单位1,思路更简捷、计算更简便。(板书:已知量)

【设计意图:六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策略》第1 课时例题,作为本课的例1 教学,旨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转化”,更强烈地感受转化单位“1”的好处。转化后,以“已知量”作单位“1”,简缩了思考路径,计算变得很简便。】

2.转化单位“1”,不变量作单位“1”,“不同”变“相同”。

出示例题:猴王把一棵树上的桃分给大、中、小三只猴。大猴说:“我分得12 个。”小猴说:“我分得的是其余两只猴的。”中猴说:“我分得是其余两只猴的。”树上共有多少个桃?

学生读题后,找一找两个关系句,单位“1”分别是谁?

生:都是“其余两只猴总数”。

师:都是“其余两只猴总数”,那单位“1”相同,对吗?

(学生中有的颔首,有的摇头,有的举手)

生:不对,不相同,小猴说的其余两只指的是“中猴和大猴”,中猴说的其余两只指的是“小猴和大猴”。

师:对于自身以外的其余两只,的确不相同!单位“1”不同,那怎么办?

生:转化单位“1”,让单位“1”相同!

师:转化成都以谁作单位“1”呢?为什么?

生:以三只猴分的桃总数作单位“1”,因为桃子总数是不变量的。

师:怎样转化,各猴分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师:解决问题的策略都不会孤立使用,这里我们除了用转化策略,仍然可以用画图策略。

(师生合作完成线段图,强调标上问题,才是完整的线段图)

师:要求单位“1”总量,现在你会解答了吗?学习纸上算一算。

(指名板演,有用方程解答的,也有直接用对应数量除以对应分率求单位“1”的)

师:同学们,解答这一题时,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思考过程?

生:我们发现单位“1”看似相同,实际根本不相同。

生:我们转化单位“1”,以桃子总数作单位“1”,因为桃子总数是固定不变的。

生:我们或列方程,或列算式解答。

小结:题目中原先单位“1”在变化,我们把不同的单位“1”变为相同的,以不变量作为单位“1”,想小猴、中猴分别分得总量的几分之几,进而问题迎刃而解。(板书:不变量)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在变化中激活思维、打开思路,逐步形成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先是意识到“其余两只”貌似一样的字词但内涵不一样,接着会自问“单位1 不相同,那怎样就统一单位‘1’了呢?”不仅使接下来的探索活动自然顺畅,而且也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提供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3.转化单位“1”,“变”中找“不变”。

出示:甲乙两班原来学生人数的比是7∶8,如果从乙班调8 人到甲班,则甲班学生人数是乙班的。两班共有多少人?

师:比转化为分数,原来甲班人数是乙班的几分之几?现在呢?

师:两个关系句的单位“1”都是乙班人数,对此你有什么想说?

生:跟刚才一样,看似相同但实质上不一样。

生:从乙班调8 人到甲班,则乙班人数在变化,甲班人数也在变化。

师:那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转化单位“1”。

师:转化成以谁作单位“1”呢?怎样转化?学习纸上填一填。

师:为什么以总人数作单位“1”?

师:如果我们从乙班人数的变化来思考,又该怎样解答呢?学习纸上写一写。

【设计意图:有了前一个例题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很快发现原题单位“1”——乙班人数在变化,先后人数不同。在寻找新的单位“1”后,开始建模:如何确定不变量为单位“1”、同一个量变化前后分别占单位“1”的分率是多少、由相差分率与对应的变化数量求出单位“1”。在经历所有的转化以及解答后,再从乙班人数变化角度思考,相当于完成一道“试一试”或“练一练”。】

4.引进“通比”,沟通联系。

师:同学们,我们转化单位“1”,以不变量(板书:不变量)作单位“1”,那除了从分数(板书:分数)角度,我们还可以从份数角度来思考。(板书:份数)

师:原来甲乙两班人数比是7∶8,两班总人数是15 份;现在情况怎样,谁来说?

生:现在甲班5 份、乙班4份,总人数9 份。

师:明明总人数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怎么份数不一样?

生:是不是每一份的标准不一样?

师:就像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统一面积单位一样,在这里我们也要统一标准让总人数的份数相同。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通比”(板书:通比),分数中两个异分母分数变为同分母分数叫“通分”,比中让不变量的份数相同就叫“通比”。

师:15 份和9 份都变为多少份?为什么?

生:15 份和9 份都变为45 份,因为15 和9 的最小公倍数是45。

师:那原来甲班、乙班人数各几份,现在呢?相应的变化在你的学习纸上对应着写一写。

师:为了防止混淆,我们用横线划去通比前的。大家看,甲班人数增加几份?乙班呢?

生:甲班增加4 份,乙班减少的也是4 份。

师:接下来怎么算?写一写算式。你觉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生:这个时候一定要用通比后的份数,2 乘45 等于90 人。

师:“通比”是从份数角度思考,换个角度思考,会有别有洞天的发现!

小结:同学们,这一题甲乙两班人数都在变化,但是总人数不变。我们从分数角度思考,转化单位“1”,把不变量作单位“1 ”,看变化量原来、现在各占它的几分之几。我们又从份数角度思考,“通比”把不变量统一成相同份数,看变化量的份数变化情况,先求一份再求几份。

师:同学们,从通比中的总人数45 份,相差4 份,你看到了转化单位“1”方法中的哪个数了?

师:通比方法是转化单位“1 ”方法的升级版!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思维被激活,已渐入佳境。通过“转化单位‘1’”方法与“通比”方法之间的沟通联系,让不同解题策略有了整体的关联,从而使学生的解题策略更加聚焦,思维从发散走向严谨、缜密。】

三、总结提升,畅谈“转化”

(略)

【教后反思】

一、是“直面迎击”还是“侧面绕行”

抓不变量思考,是六年级综合问题中一种典型问题,大大小小的练习材料中屡见不鲜,这类问题之所以难以解答,在于比较量的分率往往不以同一标准量为据,即所谓的单位“1”不统一。对于这类问题是直面迎击、透彻解决,还是委婉避开、侧面绕行呢?在我看来,这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思考、分析、理解是否力所能及。数学知识的编排既要符合知识本身的发展规律,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习得的知识点往往以“碎片化”的方式贮存,及时进行梳理、盘点、整合,才能将相对独立的“碎片化”的知识串成线、集成块、连成网。

课始从复习小学阶段学习过哪些策略入手,唤醒学生的记忆,然后开门见山地凸显出“转化”策略,为课堂省下很多有效的学习时间。从转化“已知量”作单位“1”,到转化“不变量”作单位“1”,层层递进。大胆地重组教材,选取学生们力所能及的问题深层剖析,抽丝剥茧,既迎合学生探索的心理需求,又在此过程中思维能力拾级而上。

二、是“问题引领”还是“搭梯攀爬”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例1,是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也有一题多解的用意。但安排在本节课开始,则是为了凸显“转化”,以“未知量”作单位“1”转化为以“已知量”作单位“1”,思考的路径简短了,计算起来简便了。如果说例1 的转化功效并非必要、唯一,只是锦上添花、好中求佳,那么例2 的转化则是必要的、唯一的解决问题方法、策略。

例1 让学生们感受到何为“转化单位‘1’”、转化有何奥妙之处,“转化”意识可谓在例1 的启示下生根、发芽、开花。而出示例2后,让学生通过问题引领自主思考——“两句关系句单位‘1’是谁?相同吗?”“不相同怎么办?”,一步步逼近思考的核心:转化成以谁为单位“1”?各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怎样解答?自然想到转化为“不变量”即总量作单位“1”,启发学生在变化中激活思维、打开思路,逐步形成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这一转化的过程,由学生在课时作业纸上完成,让每位学生都亲历转化。

思考是一种搜寻更广、潜入更深、更富挑战性的深层智力活动,是学生对数学对象深刻、理性的认识过程。正所谓好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思考是艰苦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要引发学生“智力振奋”的状态,就要将问题这颗“石子”投掷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思维鼓荡、蔓延和发散。

三、是“背道而驰”还是“沟通联系”

转化单位“1”的方法,是从分数角度思考,两个量分别占不变量的几分之几,进而列方程或列算式解答;通比的方法则从份数角度思考,抓住不变量,让其份数相同,再看变化量的份数变化情况,先求一份,再求几份。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觉这种方法还颇受学生欢迎,同一道练习题完成时,选用“通比”方法的比选用“转化单位‘1’”方法的人数要多,感觉应该与这种方法只涉及整数范围的运算有关。

老实说,开始也顾虑担心,因为本课课题是转化单位“1”,通比方法中不用单位“1”,直接从份数角度思考,会不会有与课题大相径庭的“嫌疑”呢?会不会被质疑“背道而驰”呢?但细细琢磨、比较,你会发现,通比其实只是转化单位“1”的分解步骤而已,通比中的“总人数45 份,相差4 份”,也就是转化单位“1”方法中相差数量所对应的分率。引进“通比”,沟通两者间联系,不仅解决了这一尴尬境地,而且让学生们深度学习,思维不断走向深入,变得通透、辽远。学生的解题方法是多元的,思维是开放的,通过方法与方法之间的沟通,让不同解题策略有了整体的关联,从而使学生的解题策略更加聚焦,思维也从发散走向严谨、缜密。

猜你喜欢
份数板书变量
抓住不变量解题
对提单及保单出具份数的思考
如何利用题组训练提高分数“量”与“率”的区分度
突破传统板书之下的“综合板书”的界定
PEP小学英语第六册Unit3 B Read and Write 教学设计
“份数法”的妙用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2013年《共产党员》和《党建文汇》《党支部书记》邮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