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桢
王新生是山东戏曲剧本创作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被省内外多个剧种搬演,不仅征服了戏曲业内人士,助力基层剧团实现突围,也迎合了观众的审美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普通观众与新编剧目的隔阂。学界对于王新生作品的青睐由来已久,但研究者往往聚焦于单一剧目,极少从整体上关注其剧作手法与作品艺术特色。在戏曲事业蓬勃发展、优秀剧本相对紧缺的当下,对其剧作进行整体、系统分析,从中总结规律以资戏曲编剧借鉴显得尤为重要。纵观王新生整个创作历程和二十余部代表性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的创作根植于底蕴深厚的齐鲁文化,同时怀揣人文思想和探索精神,赋予剧作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普遍的价值意义。他的剧作是艺术百花园中颇具特色的一枝,也为当代戏曲剧本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选材是剧本创作的前提,艺术是时代的深刻印记。王新生的剧作选材始终建立在对齐鲁文化的充分挖掘以及对历史题材的另辟蹊径之上。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齐鲁大地不仅“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厚重的儒家思想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地方戏曲”,而且儒家思想的延续和文人的汇集使其文化传统绵延至今。山东人民豪迈尚义,几乎历朝历代都有英雄人物涌现,革命战争年代更是浴血奋战,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这些都可以成为戏曲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之源。王新生是齐鲁文化的坚守者、耕耘者和开拓者,他的创作根植于对齐鲁文化的充分挖掘,在山东人物、山东故事、山东文学、山东变迁中提炼素材。
一是关注山东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或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或是蒙受传统儒家思想与齐鲁文化的浸润,或是曾在山东生活,与斯地斯民同气连枝。二是讲述发生在齐鲁大地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核心包含着牺牲、奉献、无私、坚韧等山东人民所具有的美好品质。三是从山东文学中汲取营养。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吸收、融汇、改编,将百姓耳熟而心藏的故事以崭新的面貌搬上舞台。四是反映山东的发展和变迁。其中既有表现农村民主化进程的《草民老冤蛋》系列剧,也有聚焦社会转型及转型时期年轻人困惑与成长的《鼓韵》……王新生对齐鲁文化的充分挖掘,除却齐鲁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他提供了大量素材外,主因仍在于其作为创作者对地方戏曲艺术风格、本土特色、受众心理的充分把握。王新生在不同剧目的选材上所展现出的共性,是他对艺术、对文化、对社会之领悟的集中表达。
几乎所有山东剧作家均可撷取生长于这片热土的资源和素材,而王新生却能从中脱颖而出,这与他对历史题材的另辟蹊径息息相关。戏曲理论家安葵指出:“一是他认识到了艺术不同于生活,戏曲创作需要寻找独特的东西;二是更加感到艺术创作必须追求独创性,要不断突破自己,突破现有的模式。”面对卷帙浩繁的历史,王新生能够做到不流于俗,从新的角度加以审视。
京剧《游百川》是王新生创作的新编历史剧,自演出以来获得多项大奖。剧作主人公游百川并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历史对游百川的记载主要集中于四件事:一是杀权贵,这点最能体现其不畏权势的气概和风骨;二是修黄河,这是其生命中罄竭其力且意义非凡的事件;三是督粮仓,这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四是阻修园,由此得窥游百川诤臣的一面。因此,即使素材较少,选择也并不容易,但剧作选材又绝非无法可循。“欲为此剧,先问古今院本中,曾有此等情节与否,如其未有,则急急传之,否则枉费辛勤,徒作效颦之妇。”“杀权贵”之最当数《铡美案》,治水功绩无出大禹之右者……相比之下,“阻修园”有较大发挥空间。王新生就在这一鲜有人知的视角下,在史书的寥寥数语里,写出了“舍我其谁代民言”的游百川,也写出了一代诤臣的两难境地。
对历史题材的另辟蹊径同样体现在其他剧目之中,这一选材方式使王新生的剧作在观赏时亲切自然又耳目一新,同时也为齐鲁文化的时代化转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口。而以上成就的实现,不仅可以归因于王新生凭借独到眼光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从本质上看,更是他长期怀揣人文精神,不断尝试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进而感知生活、开掘人生的结果。反观当下部分创作者,在剧作选材时要么“谈虎色变”,刻意避开对重大历史、重要人物的艺术书写;要么“人云亦云”,难以做到对人物个性化的挖掘和表达。王新生的选材方式,恰好为这些正处在成长期的创作者提供了优秀范本。
语言是戏曲剧作的主体。中国戏曲的舞台讲究空灵写意,道具、布景集于演员一身。因此,剧作语言不仅要推动情节发展,还应介绍时空、表现人物、传达情感。王新生赋予不同人物不同语言风格,当雅则雅,当俗则俗,个性鲜明,语言的本色与机趣得以彰显。
“本色”一词最早萌芽于词论,词论家将“媚”和“艳科”作为词之本色,产生了“词为艳科”之论。古典戏曲理论中,以徐渭“本色论”为代表,讲求“文既不可俗,又不可自有一种妙处”。如今,“本色”放之人物语言而言应因人而施,符合人物的身份、文学涵养、性格品行等特征。王新生笔下的人物,从彪炳千古的文豪武将到籍籍无名的草根英雄,从虚幻缥缈的神仙鬼怪到立足原型的现实人物,语言一词一句皆见本色。
首先,从历史人物和文人形象来看,语言风格与人物性格及其所处环境息息相关。范仲淹经历三谏三黜,在风雪夜怀念家乡,作者以“冻云黯淡锁荒村,烟雪弥蒙羁路人……去国怀乡望飞雪,苍天不怜落拓人”展露人物的失意和悲戚。这段唱词文辞典雅,对仗工整,契合其文人身份。冻云、烟雪等意象营造出的意境使读者也仿佛置身于萧瑟迷途之境遇中。游百川眼见国运维艰、民生凋敝,恐重修圆明园动摇社稷,执意上谏却被关入天牢,他披镣而唱:“命悬一线无他想,唯乞圣命可更张。欲达天听苦无路——一腔血,直泼青衫谏君王。”如是,少了修辞的使用和意境的营造,而直抒其“直谏”“死谏”的决心。
其次,从现代戏和地方小戏来看,人物语言不避俚俗,带有浓郁的乡土味道和生活气息。一是人物语言通俗流畅。这是现代戏创作中最为基本但也颇具难度的一项,需要剧作者对笔下性格各异的人物及其语言表达方式了然于心。二是大量使用俗语、俚语和歇后语。俗语是群众创造并口口相传的通俗性语言;俚语是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歇后语前后两部分密切联系,具有短小、形象的特征。王新生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经历过饥饿,体会过辛劳,从建筑小工一路成长为知名剧作家。在这一过程中,他与普通百姓有着密切交集,也拥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深刻的生活体验,这些都促使他能够准确把握普通百姓语言表达方式,并对百姓耳熟能详的俚俗之语运用自如。
“‘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充满机趣的语言能够使剧作富于生气,时刻吸引读者和观众。
《郑板桥》是王新生为沾化渔鼓戏剧团而作,由《审衙役》《追龙缸》《打板桥》三部小戏融合而成。其中,小戏《打板桥》的故事比较简单,大致可分为板桥寻访、惨遭奚落、智斗巡查、惩贼罪己四部分,且场上只出现了郑板桥、酒娘、巡查甲、乙四个人物和一桌二椅一木棒四个道具。没有复杂的情节,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精良的舞美,却能在27 分钟的时间里牢牢吸引观众,语言的机趣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春风又绿潍水岸,小毛驴连蹦带跳撒了欢……一萝卜惊我个刺猬下山滚蛋蛋,人仰驴翻”为郑板桥出场时所唱,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表现板桥关心民生的情怀和洒脱自得的心态外,在剧目呈现伊始就以诙谐幽默引得观众侧目。此外,一般故事写官与民的矛盾,创作者容易将百姓塑造为弱势一方,如《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再如《卖炭翁》中“可怜身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处理虽容易引起观众共情,但相较而言,敢于反抗、泼辣中带着智慧的酒娘形象则更具生气。酒娘采用明褒暗讽的方式“讥讽”郑板桥,又在二巡查敲诈郑板桥时煽风点火,尽显机趣的同时也在推动剧情发展。
王新生从时代背景、现实遭际等方面理解和塑造人物,一方面,援用、化用诗词歌赋和俗谚俚语展现人物;另一方面,涉笔成趣,以灵动飘逸的语言丰富人物。王新生笔下人物的语言展现出不同风格,无论文雅或粗野、洒脱或含蓄,皆以其性格、涵养为立足点,以“本色”“机趣”为最终旨归。
戏剧性和传奇性是戏曲剧本的创作追求。“古人呼剧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王新生的戏曲剧本践行了如是准则,无不体现着可贵的探索精神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王新生通过新奇立意、巧设矛盾、运用多重戏剧手法,来实现剧作的戏剧性和传奇性。“填词之难,莫难于洗涤窠臼,而填词之陋,亦莫陋于盗袭窠臼。”立意新奇体现为王新生之创作不落窠臼,寻找新的立意建构故事。战争年代,年轻姑娘自愿嫁给第一个报名参军的小伙的故事家喻户晓,但若因循本事,难免乏味。王新生在《烈烈渤海红》中重新讲述了这段故事,将姑娘喊话的动机由随机自发转变为早有准备,符合情理的同时令观众耳目一新。巧设矛盾体现在王新生创作时善于扣住个人命运,通过人物内心的冲突、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冲突体现普通人的挣扎、成长或幻灭。探索性戏曲《红雪》以明末寡妇、清末母亲、民初姑娘三个“同一角色”为主人公,通过寡妇锤死心爱的石匠、母亲在儿子的“孝心”下郁郁而终、姑娘爱情幻灭后跳河自杀来展现人性觉醒与礼教压迫的矛盾,带给观者强烈的震撼。善于运用戏剧性手法体现为王新生创作时运用反差、巧合、误会、突转等手法处理故事,将观众带入戏剧情境之中。《大河开凌》将卑微、胆怯的小人物“迷糊”,与保护《共产党宣言》早期中译本和党小组名单的重大任务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些手法的运用体现着王新生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加深了剧作的戏剧性和传奇性。
剧本除了比其他文学作品具有更强烈的矛盾冲突之外,还应像其他文学体裁一样深刻,具有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思想性。王新生善于挖掘人性的共通之处,通过作品传达深刻隽永的思想内涵。无论古代题材还是现实题材,自主创作还是命题创作,都不难发现王新生的两大创作母题:一是小人物的成长,二是真善美的弘扬。首先就小人物的成长而言,无论是通过山杏的成长歌颂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无名英雄和他们后方默默无闻的守护者,还是通过陈四眼在绝对弱势境遇下保住县文化站,探讨文化在乡民心中的地位,都不难看出王新生往往以普通人的人生历程反映宏大的历史背景,挖掘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之间的深层联系。其次,就真善美的弘扬而言,无论是书写翠仙对梁有才纯真的爱和对赵世虎的痛恨与惩罚,还是书写紫风在与土地公斗争中展现出的纯真善良、不畏强权,都可得见王新生延续了传统戏曲中惩恶扬善的观念,又赋予其时代特征。王新生剧作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价值意义也成为他的作品能够吸引不同观众群体,走向全国戏剧舞台的重要原因。
王新生多年来扎根山东,坚持百姓本位和人物本位进行创作,已成为山东省戏曲创作的一块响当当的招牌,其人其作对于戏曲创作者、对于基层院团、对于山东戏曲生态也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王新生及其创作的意义,在山东戏曲创作态势的映衬下更加彰明较著。在戏曲环境整体向好的当下,山东戏曲创作在与全国各省的比量下仍显示出自身的不足,这当然与政府投入、演剧环境及人才梯队的掣肘不无关系,但优质剧本的稀缺仍是新创剧目精品罕见的重要原因。剧本创作的高下,取决于对戏曲本体及剧种特征两个维度的平衡。质言之,地方戏曲作品需要契合戏曲的美学原则及创作规律,也需要扎根于剧种的本土特色,这包括方言土语、剧种风格、受众心理等因地域迥别而各呈异彩的因素,对戏曲美学风格和剧种本土特色的精准把握与灵活运用,正是王新生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