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策略

2022-11-01 15:16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李玉佳朱小芳
办公室业务 2022年13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时代

文/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李玉佳 朱小芳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创新思政工作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开展,缺点是单向灌输,没有双向回应,时间和空间都比较局限。而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以往“面对面”的传统单向输出模式,在网络平台有互动、有交流,更能发散学生思维,武装头脑。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应开辟新的发展方向,挖掘出更多资源,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台工具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引导学生的思维,凸显正向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优势,有利于创新思政工作的新模式。

(二)有利于提升思政育人成效。首先,在新媒体背景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趣味性更足,内容不再是枯燥的说教或单一的理论教学,而是将思政元素融入短视频、动漫等载体中,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将育人要素渗透进去,例如:微党课、微动漫等。其次,网络思政教育的时效性更强,在互联网时代,对于社会热点、国际形势等信息能第一时间获取,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拓宽了网络空间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助于网络载体,依托网络的强交互性、内容广泛性以及实时共享性等特点,不断创新工作模式,结合网络云课堂、“易班”等平台,紧跟时代步伐,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工作模式,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网络中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显著提升了思政育人的成效。

(三)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新媒体时代,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在社会阶层中,青年学生是富有朝气且活跃度高的群体之一,新媒体工具是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网络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对获取知识的渴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勇于尝试新的领域,挑战新鲜事物,不断涵养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约束作用。相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凸显学生主体作用,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不断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被动式接受向主动输出转变,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一)网络思政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平台作为开

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构建路径和发展方向,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网络思政平台中的舆论引导和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新媒体时代,网络平台互通,信息传播速度快且内容复杂多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平台通过引流方式让使用者接收各种尚未经过筛选的信息,容易引发舆情问题,且网络思政平台中目前缺少健全的监管机制进行约束。青少年时期是“三观”的重要养成时期,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当受到西方思潮或不良信息的冲击时,容易导致思想滑坡、思维混乱等问题,增大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难度。其二,网络思政平台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有待提升。依托互联网和新媒体工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成效需要通过评价和反馈机制来衡量,如何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是在新媒体时代受到的新挑战之一。

(二)网络思政教育载体相对滞后。思政工作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推动人,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基数较大,但队伍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从理论深度上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理论储备是相对薄弱环节,在理论知识水平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互联网思维”相对比较模糊,导致了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的滞后性;从实践技能上看,新媒体工具的更新速度较快,部分思政工作者对于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熟练,不能很好地将思政教育与新媒体工具切实融合,对于网络思政平台的使用也不够熟悉,多数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中。此外,网络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难度较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速度的匹配性不高,很难进行同步升级和更新,从而加大了创新难度。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完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1.打造网络思政教育特色平台。首先,平台成员多样化。在“三全育人”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思政工作者的职责,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责任。因此,需要搭建全员育人的网络思政平台,从分管学生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到辅导员队伍、班主任及专任教师等,以点带线,以线构面,利用平台的互通性共同做好思政育人工作。其次,平台内容多元化。通过互联网技术搭建思政教育工作平台,尽量契合不同学生群体的各类需求,以保证平台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上线网课专区、交流社区、答疑解惑专区和资源共享平台等,让学生群体在平台中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在实现学生既定目标的同时,又能在无形中达到育人的效果。最后,平台建设立体化。由于网络环境具有复杂性和虚拟性,因此需不断提高对网络思政平台的立体化建设,加大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塑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思政话语体系,为平台成员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与此同时,应注重学生信息甄别能力的培养和基本道德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诱惑和侵蚀,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成为有格局、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学生。2.塑造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对老师而言,要不断增强教育者话语引导艺术,用心沟通。教育者不仅是简单灌输知识,还要成为一名沟通交流专家,学会话语引领的技巧。转换角色,从单纯的“教书匠”向“人生导师、知心朋友”进行转变。对网络平台中所出现的各种声音予以理性分析,对于网络中可能引起正面效应的内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和回应,用心沟通,用情交流;而对于网络中可能引起负面舆论的内容,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循循善诱,通过疏导将舆论内容向积极的方向进行引导和转化,严格把关当代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不断增强自身的话语引导艺术,充当思想政治工作引领者。对学生而言,要持续规范大学生话语表达。在使用新媒体工具进行讨论和互动的过程中,以正面表达为主,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突出主旋律,坚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学生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提高思想觉悟;另外,不断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由于网络时代信息繁杂,要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低俗的表达方式不可取,应崇尚正面的表达途径,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规范学生群体的话语表达方式。

(二)加强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1.强化综合素养,实现网络育人。思政工作者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责任人,要打造一支立场坚定、本领过硬的工作队伍。第一,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人文素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加强理论学习,深化理解和认识,用理论武装头脑,借助于自身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理论功底引导学生对于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评价,以案例为切入点,将“说教式”的灌输法则转换成为思想的洗礼和政治高度的提高。第二,利用网络手段,实现网络育人。面对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工具,思政教育者在要掌握其使用方法的同时,还要关注网络动态中的具有影响力的事件或人物,利用大学生身边常见的案例潜移默化学生的思想并开展网络思政工作,不仅要探寻新媒体工具的发展动向和规律,还需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原则,实现网络育人功能。2.提升工作成效,实现管理育人。传统的“说教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和启发,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育,课堂教学方法需要从旧的三中心(教师、教材、教室)向新的三中心(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习成效)进行转换,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探索能力。另外,网络教育的艺术性需要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开发“多重互动”的教育模式,营造全员参与的网络教育氛围,制定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政教育学习清单”,通过在网络思政平台上进行互动和讨论的方式引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不断渗入思政元素到学生心中,利用新媒体工具实现师生教、学、做知行合一的新局面。同时,通过青年人物的榜样引领作用,让学生群体有所思考,形成共鸣,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传播性,实现管理育人,坚持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3.致力教学教研,推进课程思政。高校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学教研对于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起着重要推动作用。首先,在互联网时代,要合理利用思政教学资源,致力教学教研技能的提升,有助于思政工作的开展。要扩展教学资源的广度,小到心理健康知识、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大到当今的社会热点新闻,社会资讯等,全方位、多维度推进思政教学教研的内容体系建设。要加深教学资源的厚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中去,例如让红色基因、道德元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深入学生心中,精准施策,紧跟时代步伐,推送符合时代价值观的资源和内容,加深当代大学生对于思政融合教学的理解。其次,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需同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构建自主开发“校内在线课程+校外在线资源”的交互式学习体系,打造“思政抗疫新课堂”,营造“人人讲思政、处处有课堂”的新教学模式,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挑战,从平台建设到载体建设,也使得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必须在传承中持续创新,通过完善网络思政平台提供坚实保障,加强队伍建设,提供强力支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开创新的思政工作局面。作为思政教育者,要扎实好理论,用好平台,整合资源,做学生思想上的引领者、行动上的先锋模范者,为国家和社会不断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