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

2022-11-01 09:39胡小媛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习强国强国思政

宗 惠,胡小媛

(安徽财经大学a.会计学院;b.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课程思政旨在充分挖掘非思政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积极促进思政教育资源融入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以期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传导的有效统一。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拓宽,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也由此进入融媒体时代。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推陈出新的内容、方法对于提升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质量至关重要。2019年1月1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推行的“学习强国”平台正式上线。“学习强国”作为主流媒体移动信息宝库,融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优势,是大数据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学习平台,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顺势而为,运用“学习强国”平台优势,充分发掘各专业学科内蕴的思想政治元素,真正发挥高校课程思政的育德、育才作用,完成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

一、“学习强国”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一)坚守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应有之义

立德树人作为社会主义高校的立校之本,明确了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守和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最高目标开展教学实践。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破解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分离的有效举措,是高校打造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育德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必然趋势。如何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挖掘什么样的思政教育资源,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能否科学建构的逻辑起点,事关课程思政所承载的道德培育、价值引领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事关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使命能否全面落实。“学习强国”作为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抓手,集权威政治理论知识和海量优质信息资讯于一体,以PC端和手机客户端双渠道免费向全体公民开放,较微博、微信、直播等其他线上信息平台具有权威性、正面性、可靠性等无法比拟的优势,是融媒体时代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宝贵资源。“学习强国”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犹如将思想政治教育之“盐”融入高校教学实践之“汤”,保障了社会主义高校课程教学的鲜亮底色,夯实了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基础。

(二)满足青年学生精神成长内在诉求的重要载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个体的体力和智力等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化以及人的自我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全面发展。相比于高中阶段,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逐渐明晰、价值理念日趋澄清的状态,对价值塑造和自我实现等个性化的需求更加强烈,这就要求高校的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传授为学为人之道。这与高校课程思政兼顾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准确把握大学生精神成长的个性化特征,是促进高校课程思政事半功倍的重要基础。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不再囿于“你说我听”的传统线下课堂,他们不仅善于捕捉和学习新事物、新知识,而且乐于借助新技术、新平台自主选择和传输学习内容。“学习强国”平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将海量优质信息进行碎片化处理,成为青年学生关注社会时事、聆听中国故事的新视窗。“学习强国”平台内容的丰富性大大提高了青年的社会认知,满足了青年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表达方式的交互性带给青年愉悦感和获得感,鼓励青年交流文化、碰撞思想;学习积分的激励性有效调动了青年学习的自主性,激发青年主动探索、稳步前进。“学习强国”平台作为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宝库和精神家园,有效契合了青年学生精神成长的内在诉求。

(三)推动线下课程思政提质扩容的有力抓手

自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来,国内高校纷纷对课程思政进行了有益尝试,高校师生对课程思政的理念认知加深、参与意识增强,但仍出现了课程思政教育合力不足、教学资源较少、教学内容薄弱、教学过程单向化等诸多问题,导致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一定范围内呈现“外在形式重于内在融合、知识传授重于价值引领”的畸形发展。“学习强国”平台作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权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为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能源和动力,有效拓展了思政元素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广度;“学习强国”平台内置多学科的知识模块和动态化的学习题库,充分结合现实理论与教学生活实践经验,不断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深度与教育品质;“学习强国”平台有效创新了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既保障了思政教育的严肃性和方向性,又增添了思政教育的创造力和亲和力,有效推动了线下课程思政的提质增效。

二、“学习强国”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契合度分析

“学习强国”平台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着先天耦合性和内在匹配性,在育人目标上高度一致,在教育功能上相互协同,在教育内容上相互丰富拓展。强化“学习强国”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学习强国”的拓展运用,也是“课程思政”的守正创新,有助于二者形成合力,发挥倍乘效应。

(一)“学习强国”权威性和思想性贴合高校课程思政价值引领性目标

权威性和思想性是“学习强国”平台优于其他学习平台的特有属性,决定了“学习强国”平台具有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职能。“学习强国”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建设、推广的正能量平台,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讲解,准确、及时地传递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强化了广大民众的政治认同;讲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系列知识,描绘了中国人民以中国速度创造的中华繁荣景象,彰显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汇集了党史英雄人物和新时代各类模范代表,凸显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价值引领方向。无独有偶,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价值塑造,引导青年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中弘扬爱国、励志精神,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求真、力行。“学习强国”的思想性与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目标相吻合,二者在思政育人方向的一致性和立德树人功能的互通性,决定了“学习强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介质,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二)“学习强国”综合性和丰富性满足高校课程思政系统整体性要求

“学习强国”平台的丰富性和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内容全面、形式多样和区域广泛三方面。从内容而言,“学习强国”平台设置了5个模块、88个一级栏目,系统地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人文、自然、生活、体育等多学科、跨领域的知识,不仅可以满足必修课课程思政教学的专业性要求,也能够契合选修课课程思政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助于构建系统性、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保障课程思政的学科完整性和过程连贯性。从形式来看,学习资源以图文、视频、试题等多种形式呈现于“学习强国”平台,高校师生可以通过视、听、读、写、答等多种方式活跃于“学习强国”平台,激发了师生参与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课程感性认知到思维理性建构的升华。从区域而言,“学习强国”整合中央及各省市多家权威性报刊、广播台、电视台以及新闻类网站,可突破高校课程思政构建的时空界限,共享各地特色资源,促进教师加强交流对话、开展共同备课,引导学生从课堂理论学习扩展到社会实践感知,这有助于打造课程思政的育人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

(三)“学习强国”时代性和时效性适应高校课程思政可持续发展态势

高校课程思政效果呈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可持续推进。这就需要创新升级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不仅要根据青年的需求和喜好来及时丰富教学载体和工具,也要贴合时代发展和成长需求来有机融入最新的理论成果。“学习强国”平台不仅通过“党史”“讲故事”“听原著”等栏目让青年知晓历史,而且推出了“听同期声”“新思想”“实播中国”等栏目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和时代发展的最新变化,通过身边的感动、时代楷模刻画了新时代的典范,彰显了新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学习强国”自发布以来,根据受众的需求及时更新版块和内容,将最新鲜、最前沿的时政要闻、重要讲话、重要活动、指示批示等传递给受众,使广大师生能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热点和发展变化,有效扩展了师生认识社会的视野,提升了师生关注时政的热度,增强了师生的思政素养。由此可见,“学习强国”平台的时代性和时效性,有效满足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学习强国”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学习强国”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具有现实紧迫性和内在优越性。然而,“学习强国”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却出现了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参与热度有待提升、内化效果有待深化等系列困难。只有正视这些现实难题,才能促进“学习强国”与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一)“学习强国”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学习强国”平台上线至今三年有余,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用却较为浅显。同时键入学习强国和课程思政两个关键词,搜索到的相关文献也较为有限。融媒体时代,新兴网络平台层出不穷,“学习强国”注重自身优化,却依然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扰。相比于抖音、快手等平台的扩充速度,“学习强国”主要依托文件通知等形式面向党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重点宣传,宣传媒介狭窄、宣传力度不足、宣传范围有限,导致“学习强国”的竞争优势还未被发掘就可能被忽视。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也未形成全员覆盖、全员参与“学习强国”的局面,非党员师生群体被边缘化现象较为明显。“学习强国”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够完善,缺乏坚强有力的组织动员和具体配套的评价监督机制,出现了横向模块之间功能模糊、优势不明,纵向层级管理发力不均、权责不清等状况,从而导致竞争力不足、传播力较弱。相比之下,学习通、钉钉、雨课堂等平台在相关部门的宣传和引导之下成为高校师生更为青睐的教学平台。

(二)“学习强国”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参与热度有待提升

高校师生下载并参与“学习强国”平台的广度不足、深度欠佳,依托“学习强国”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动性不足,积极性较低。已有调查显示,47.3%的被调查对象未下载“学习强国”;在已经下载“学习强国”的调查对象中,50.8%的师生表示下载“学习强国”的动机为“学校要求下载”;51%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在“学习强国”平台花费的时间为“每日0.5小时以下”,相比于“非常主动学习”,65.95%的被调查对象学习动机较弱;选择“为了达到积分要求”或“为了休闲娱乐”而使用“学习强国”的比例高达78.3%。对教师而言,受年龄、专业等影响,部分教师对“学习强国”平台等新型的教学工具不能够熟练使用,不清楚如何在“学习强国”平台中遴选出有教学价值的内容穿插到课程思政教学之中,也不知道怎样将遴选出的素材与课程思政核心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在实际教学中仅将“学习强国”作为辅助性摆设播放视频,导致了“学习强国”融入课程思政流于形式或浅尝辄止。从学生视角来看,“学习强国”平台内容大多为国家、社会层面的宏大叙事,与青年学生校内学习生活关联度不高、亲近感不强,青年学生短期内获得感不佳,因此对“学习强国”的认同度和满意度下降,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随之消减。

(三)“学习强国”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化效果有待深化

已有调查显示,“学习强国”受众被问及“间隔一段时间您能否记住学习的内容”时,只有47.8%的调查对象表示能够记住多数,7.6%的调查对象表示完全记不住;对“学习强国”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74%的调查对象表示很少或者从未用到。对高校教师而言,他们非常认同“学习强国”的功能优势,肯定“学习强国”对个人思政素养的提升和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补充,但是对如何有效整合“学习强国”资源、如何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环节却很茫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缺乏交流探讨和大胆尝试。与此同时,青年学生依托“学习强国”进行课程思政学习的内化效果较弱,难以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状态。在认知层面,高校加强“学习强国”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扩展了青年学生认知课程思政的新平台,拓宽了青年学生知晓社会时政的新视野,但是表层认知多于深层学习,学习不深入、不系统情况严重;在情感层面,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有所提高,但是思想政治学习的再生产和日常化动力不足,对“学习强国”和课程思政从被动接触到主动探索的态度转变不够深入;在行为层面,青年学生运用“学习强国”的知识技能转变学习、生活的行为有限,自我消化和学以致用的效果还有待加强。

四、“学习强国”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优化策略

“学习强国”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同时注重广度、深度和热度的挖掘,优化内容及嵌入模式,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思政意识和能力,有效内化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促进青年学生从认知、情感到行为的转变,实现课程思政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效统一。

(一)坚持内容为王,优化“学习强国”融入课程思政的建构模式

“媒体内容与用户信息需求的关联强度越大,就越能够引起用户的关注和讨论,舆论引导的内容也越容易被用户接受。”“学习强国”作为高校课程思政的传播介质,要从根本上提升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质量,就必须紧密贴合高校师生的需求,改善“学习强国”平台内容繁杂、结构分散的缺陷,优化“学习强国”融入课程思政的模式,遏制高校师生学习碎片化、形式化问题的滋生。一方面,“学习强国”的内容选择要从横向扩展转变为纵横交错,尤其要注重纵向深度的开发和挖掘,将已有内容按照模块主题和受众需求分门别类地进行整合,打造“学习强国+大学生”的精品化模块,推送内容要避免大而空的说教,增加更多贴近高校学生课程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话题,提升“学习强国”内容供给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增强高校师生对“学习强国”的黏性,将要我学、被动学、无效学转变为我要学、自主学、高效学;另一方面,“学习强国”平台可以增设高校课程思政专题栏目,开通高校专有账号,允许高校根据教学实践发布教学内容,针对不同高校的现实状况量身打造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共享各地教学资源,邀请名人、榜样采取视频直播的方式开展在线思政交流,提升高校课程思政的个性化、精准化水平。此外,要加速优化“学习强国”的信息搜索和智能推送功能,创新“学习强国”平台的服务性和便捷性,以便有效衔接“学习强国”线上平台与课程思政线下课堂,吸纳更多师生扎根于“学习强国”平台。

(二)注重系统谋划,完善“学习强国”融入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

“学习强国”平台与高校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亟需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驾护航。首先,要加强“学习强国”融入课程思政的宣传力度。高校要积极强化“学习强国”的宣传推广,不仅可依托“学习强国”开设第二课堂、在校内奖学助贷系统链接“学习强国”等方式推广该平台,以在学生群体中扩大其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要邀请专家开展“学习强国”平台使用的指导培训,组织“学习强国”与课程思政系列教学竞赛,打造和褒奖课程思政明星师资团队,促进“学习强国”成为人人知晓、个个会用的融媒体平台。其次,要建立“学习强国”融入课程思政的运行保障机制。对学生而言,高校可制定“学习强国”平台学分转换方案来保障“学习强国”的可持续推广,例如打通“学习强国”平台上慕课学习与课程思政实体课堂的学分认证,根据互动频率和学习时长等相关记录减少学生线下重复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参与率和平台活跃度。对教师而言,高校可设置专项经费支持任课教师创新“学习强国”融入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将其成果纳入考核和晋升的指标范围,强化高校师生对“学习强国”的青睐和运用。最后,要健全“学习强国”融入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改善“学习强国”现有的学习积分定量评价,融入过程评价和定性评价,偏向学生在“学习强国”与课程思政学习中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纵向动态发展,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挖掘、切入及结合等诸环节设置育人评价点,统筹学生满意度、社会认可度和专家评价度,推动教学评价的精准化和专业化。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加速“学习强国”融入课程思政的进度。

(三)强化理念认知,提升“学习强国”融入课程思政的能力素养

高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在“学习强国”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强化理念认知,不仅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铸魂育人的政治站位,明确课程思政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而且要全面领悟“学习强国”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强大的政治功能,明晰“学习强国”是课程思政守正创新的重要介质。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设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只有对“学习强国”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对课程思政具有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督促教师努力克服本领恐慌和职业倦怠,激发促成“学习强国”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内在动力。这是强化任课教师思政意识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提升任课教师的思政能力尤为必要。一方面,任课教师要丰富自身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储备,明确挖掘什么资源及什么时机融入两个问题,找准“学习强国”与专业课堂教学的融合内容和契机。课程思政的内隐性需要任课教师具备丰厚的思政素养,结合学生的需求及课程教学目标,理性辨别课程思政内容的科学性和资源的合理性,避免思政元素强行置入或者机械融合。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要精准把握课程思政的共性引领和个性发力,明辨如何有机融合,厘清“学习强国”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尺度和路径,既要注重各门课程思政教学的联合发力和有效协同,又要稳步推进每门课程思政教学的层次性和进阶性,防止思政元素融入过度或者融入不足,杜绝思政引领与专业学习“两张皮”的现象,从而开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新局面。

猜你喜欢
学习强国强国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海安市高新区侨联积极推进侨眷侨属安装使用“学习强国”APP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党支部掀起“学习强国”平台学习高潮
江苏阜宁:“学习强国”成为党员干警提升综合能力“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