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童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0)
16世纪的三角贸易让欧美大陆成为混杂着各色人种的大熔炉。自此伊始,关于肤色的争执从未休歇。1963年肯尼迪总统发表讲演:“民权是一个道德问题,和《圣经》一样古老,和宪法一样清晰。”对于“道德”问题的关注,奥斯卡从未缺席。从近几年奥斯卡获奖影片来看,无疑不是对于“黑白”,对于普世化价值的关注。奥斯卡最佳影片—— 《绿皮书》也讲述了关于黑白、关于“性别”的故事。但不同于《黑色党徒》或《撞车》的黑暗与激烈,而是在沉重尖锐的”黑白”问题中注入温情的基调,汇成温雅的材质。
《绿皮书》改编自真实的故事,片名《绿皮书》源自一本黑人旅行指南书,故事背景发生在美国《吉姆·克劳法》废除前的1962年。《绿皮书》讲述了黑人钢琴家唐Shirley企图在隔离制度盛行的南方通过巡回演出,改善美国社会中“黑白”偏见的故事。为安全起见,唐Shirley找到白人司机与黑人旅行指南为自己保驾护航。在旅途中,两人因品位、职位的差异而摩擦不断,却在外部压力与内在动力的催化中成为挚友。
内心冲突作为最核心的冲突,也是主人公面临的最大挑战。“城堡”中稳定的空间条件:男仆、龙椅、掌声等大批拥趸,让唐暂时回避内心的郁结。但自踏上绿皮车那一刻,变动的叙事空间,让唐Shirley始终在音乐厅内外游离,在台上台下、光亮与昏黑、观赏者与被观赏的光影位置中互换。失去了“家庭空间”的庇佑,原本靠舒适空间建构的内心安全空间不复存在,内心的矛盾持续叠加。酒吧、餐厅、监狱等细碎往复的场景变换使唐敏感的内心愈加脆弱,空间的位移不知不觉吞噬着唐尊贵的外衣,淹没唐Shirley的意志力。而他的挣扎也从未停歇,规训自我的身体与意志,对周围异样的目光始终报以和善、体面。他用极端的“白人行为”平复空间变换下人的内心冲突与认知波动。他之所以选择此独特的方式,并非为继往开来,而是出于无奈。体面作外衣,掩盖灵魂与肉体的自卑,是因在自己观念系统中有尊严粗鲁、是非分明的界限,这条界限让唐在文明与野性的二元对立中趑趄不前。
在酒店、餐厅等不属于唐的叙事空间里,被隔离被排除是常态。因服化道与肤色的不相称遭到同胞话语的袭击、行为的暴力。即便在唐的叙事空间中,来自邀请者毫不留情的拒绝,让唐刹那间从台上跌入台下,从光亮迈进黑暗。这是旅行指南无法规避的行为,任何指南、说明、教程在黑白的问题上都显得仓皇无力。这一幕幕的危机时刻,推进情节的同时鼓动着唐脆弱的灵魂。压垮唐的最后一颗稻草是白人警察对他肤色原罪的惩治,惩治的道具——栏杆,由木质变为铁质。将唐的位置从“外面”驱入“里面”,被迫从“是”踏入“非”的地界。人物位置的移换刺激了唐仅剩的自尊,他坚持的是非底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旅途(生活)中如此,电影中亦然。当人物的或然感觉与客观必然发生矛盾时,虚构的现实,会突然裂开一道鸿沟,这道鸿沟导致他唯一的一次歇斯底里。在一星半点光源的画面里,唐冲破人物行为的局限。用台词的张力释放内心的纠结,让表面的骄傲缓缓开释,自卑从自尊体内缓缓流出。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不是非对即错、非黑即白。在旅途中,唐尝试用成人的思维理解黑与白的关系,用接纳与给予缓和内心的矛盾,跨越黑白、是非之界。片尾,人物内心和解用跨越“栏杆”的方式映射。唐走进黑人的娱乐场所——橘鸟餐厅,为同胞弹琴奏乐,跨进本以为“非”的地板。从龙椅上走到沙发里,从城堡走进贫民区。在”绿皮书”之外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借现实的《绿皮书》让真实的内心成长。
唐和托尼的个人冲突作为冲突的第二个层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及人物关系的变化。《绿皮书》借构图、位置等视觉要素将冲突外化,运用景别及蒙太奇等技术力量深化人物关系的曲折演变。在叙事空间的变换中用人物位置的高下远近暗示两人关系的亲疏,以行为语言的对立统一映射关系的流变,传递由黑白对立走向融合的过程。
影片的开端,以3分40秒的镜头变化解构出两人的对立关系。唐身着“黄袍”戴着象征地位的符号,信步于装潢气派的客厅,迈上高一阶的“龙椅”,以“酋长”的姿态俯视对面的托尼。托尼一身休闲装,在象征着平民的沙发中倚靠着。一个升镜接全景展现了唐Shirley俊挺的坐姿及尊贵的礼物,映现出居高临下的雇主身份。客观的全景镜头多次将两人框于同一画面,但人物周围像是隔了一层透明的玻璃墙,两人在墙两侧始终保持着不远不近的空间关系。出门前唐为满足动机做出妥协,帧帧推进的近景也暗示唐的亲近之意,却以托尼的中景不欢而散。少量准确的景别变化完整而有序的交代出两人的身份地位之差,及背后隐性的个人冲突。一系列中、全、近景的循环往复也暗示了共事中两人忽远忽近的关系变动。
在公路片的逻辑架构中,流动的外部环境的促使叙事空间变动,客观的雇佣关系让两人捆绑在一起,陌生的环境与过密的距离让道德原则大相径庭的两人不可避免的产生摩擦,导演用电影语汇及人物调度将摩擦冲突缓缓铺开。在第一场巡演中,当博士在厅内亮处——聚光灯的舞台之上正襟危坐挥洒才华时,托尼却在厅外暗处——露天水泥地上匍匐玩乐。这里外高下亮暗的光影位置,默示两者不同舞台不同空间的隐性冲突。绿皮车一路向南,险峻的空间环境让隐性冲突岌岌可危。因大雨偏离既定的道路,在失去了旅行指南的自然环境里,面对不公托尼举起拳头,将两人“送入”监狱。逼仄封闭的空间,诱发行为、语言、观念的多重对立。同一画框中博士微微昂头占据画面的中心,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反击偏见,托尼却蓬头垢面的蹲在画面的一隅,用香烟排解郁愤。两人行为、位置的截然相反创设出冲突的人物关系。随之而至的分晓将影片推向高潮:托尼的偏见
让唐发出尊严的呼唤、对暴力的质疑。历来的克制压抑在此刻倾泻而出,这段富有表现力的时刻,将隐性冲突上升为显性冲突。两人的关系达到冰点,但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通过“以毒攻毒”的语言对峙让深埋于心底的成见得以显露。开始从根源上解决矛盾,化解冲突。以此来看,引发冲突的根源并非肉眼可见的不公而是藏于心底的成见。此次的”深度沟通也让两人有互相接纳、共同成长的可能。
其实,在褪去颜色、阶级、文化差异的外衣后,唐与托尼有很多共性。作为意裔美国人,身处白人社会底层的托尼与作为非裔美国人,身处黑人社会上层的唐,本质上都是一种边缘人。共性的存在为两人矛盾关系的转变奠定基础。绿皮车上的对白就交代了两人亲近的渊源。唐说自己的前妻语法糟糕但善良,是将托尼作为亲人的指认,托尼说:唐像莱西的妈妈是托尼对唐的家庭指认。唐Shirley帮助托尼纠正不明所以的情意,托尼多次救博士于水火之中。两人通过语言的间隙流露近切,用独有的善意化解隔阂。从片段来看,连接两人友谊的弦时而绷紧时而松弛。但本质相似的叙事空间酒店,从总体见证两人由远及近的关系变化。
在自北向南的旅途中,唐和托尼下榻的空间从黑白相隔的酒店,到一墙之隔的房间,再到同一屋檐下的床位,不断拉近的物理空间客观上增进了心底亲密感。在首尾互文的影像表达里,两人以身体相拥冲破了“玻璃墙”的隔断,再次借空间中的位置关系映射人物关系的变化,让人物身份的流变更加完整。导演用精妙的电影语言展示出文雅与粗犷、艺术与凡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两人面对旅途的困窘不断探索,在没有书本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在黑与白之间驶出一条温情之路。
1963年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以非暴力的方式争取平等,赢得了美国乃至世界的肯定。在1866到1875年不断修改的《民权法案》也持续为美国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发声。法律的障碍在减少,文化领域的隔阂却进展缓慢,况且”平等但隔离”的政策包含的隐性歧视,加剧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识对立。在法律的保障下隔离与对立被视为理所当然,黑白无意识的观念深深根植于黑白族群之中,黑人旅行指南的存在就是最佳的例证。
旅行指南本无意将物理空间分为黑白两色,却迫于安全不得已将黑白隔离,隔离后的空间让群体间的无意识冲突更加底气十足、肆无忌惮。在小团体内,白人可以义正词严的凭自古以来的规矩将黑人拒之门外。黑人可以取笑唐博士身上的西服为“管家制服”。西服作为尊贵的象征,黑肤作为卑下的符号,两者被禁止同时出现在肤色错误的人身上。“白人”与“黑人”对此已心照不宣。服装店、酒吧、日落镇等截然不同的叙事空间,也因“性别”问题打上黑白的烙印,这些场域中的无意识矛盾只是美国社会中的冰山一角。类似的“日落镇”与“服装店”在今天仍数不胜数。他们代表着不同阶层的人对于黑白的态度,代表着一个族群的文化隔离认同,这些认同又受到黑白物理空间的默许。法律、物理空间、个体认同、三者汇成一个圈层维持着黑白无意识的运转。
托尼与唐也是黑白无意识中的一颗齿轮,被迫在庞大的机器中运转。托尼由于被视为半个黑人而暴怒,唐也因尊严受到践踏而懊恼。面对强大的个人外冲突他们的反抗杯水车薪。来自个人外的黑白无意识力量远远超出想象,他们企图对抗的是美国三亿多人根深蒂固的文化习惯。在危急时刻之后,托尼在物质的重压下满腹牢骚,唐也发出质问:如果我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那我是谁?抱怨与诘责让两人又陷入无意识的黑白偏见。这看似哲学的对白是主人公间的对峙,是黑与白的对峙,也是导演借主人公之口对底层黑人民众,对自带优越感白人的拷问。借以自省。美国的法律与道德是否已将文明与尊贵归于白人,将暴力与底层归于黑人?这是否已成为美国社会中的潜意识?
他们在个人外冲突中徘徊,在质问的漩涡中思考。同时我们深思:由于“绿皮书太薄太小”吗?是由于一本“绿皮书”不够吗?这个道德难题始终值得大家思考,值得人们用书中的线索去审视自我,凝视周围,思考钢琴上的黑白按钮如何交叠有致?这种音域最宽的乐器,何以包容下不同空间中的黑白冲突?回头看影片的解答,在回程的雪夜白人警察为其换胎“打气”,在这一刻,“美国警察”这个具有符号化意义的人物在尽本分中无意传递出温情,令人温暖。托尼和唐代表的黑白两路也并肩站在一起,成为共同拒绝、共同成长的结合体。
电影导演伯恩斯直言:“黑人与白人之间的裂缝处于美国历史的核心。”人们必须用对自由的最大热情,去迎接这一巨大的挑战。相信托尼的坦率,唐博士的勇气会为沉重敏感的黑白问题带来自由与进步。《绿皮书》以封闭的叙事加工出圆满的结局,符合文化期许,同时带来启迪:尊严与非暴力可以化解冲突。电影中提供的社会解决方式,堪称教科书级的范本。但存在于个体、群体、自然体之间的抵触与摩擦,曾影响60年代的美国,撼动着当今的世界。大家期许旅行指南可以让旅途更加愉快,但更盼望他可以早日完成使命。《绿皮书》告一段落,思索仍在继续:是否有一本“绿皮书”保证唐“从北到南”一路坦途,又是否有一本书教会大家在变化的时空中蹄疾步稳的成长?“绿皮书”的影响绵延不断,但人们也应明白:在灵与肉的生长、是与非的判断面前任何一本书都显得心余力拙。
鲁迅先生说:“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不论是黑白之间的通路,还是人们成长的道路都需要大家携勇气同行,伴行动成长,毕竟没有一条金科玉律能够解答人们全部对人生的困惑。
注释:
①(美)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原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65页。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将人物世界的冲突分为三个层面,由内而外衍生,可以想象成一个同心圆,三层冲突分别为内心冲突:与自我本体的冲突;个人冲突:与亲友、师生的冲突;个人外冲突:与社会机构、社会团体的冲突。
②摩西为争取黑人选举权及注册入学权而遭州长镇压,国际上正处于冷战时期,内忧外患之际,肯尼迪呼吁国家民众履行自己的人权保证,解决国家面临的“道义危机”。1963年肯尼迪发表讲演:民权问题不是地区、党派抑或单纯的法律的问题……这次讲演史称《第二次解放宣言》,它是“美国历史上总统第一次把‘黑白’问题作为一个道德问题来进行谈论”。
③《黑人旅行指南》在歧视严重的南方地区,标明黑人可以自由出入的酒店与餐厅。是黑人旅行的必备书。
④规定了“平等但隔离”的政策,各州根据具体情况对黑人做出具体的隔离限制。
⑤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故事 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原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67页。
⑥分晓是激励事件的一部分,是伏笔后的适时揭晓。例《大白鲨》中,伏笔:一条鲨鱼吃了一个游客,他的尸体被冲到海滩上。分晓:警长发现了尸体。在埋下伏笔后,分晓的适时揭示让激励事件得以动态发展而非停滞不前。
⑦范庆华:《黑人民权运动的现实意涵》,《WORLD AFFAIRS》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