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持续课堂观察的高校优秀日语教师教学实践研究

2022-11-01 07:33:56赵康英
高教学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沈老师日语外语

戴 林,赵康英

(江苏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已经从数量要求到质量提升。高等教育将本科教育列为发展的重点,强调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那么建设一流本科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每位高校教师的教学实践。所以,优秀的教学实践、优秀的课程案例应该成为高校教师终身教育中学习的重要内容。

纵观高校日语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第一,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理念、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运用。王琳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日语公共选修课上使用CRS 开展教学活动,研究表明该手段便于教师更高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王琪探讨了日语语音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此外,还有对任务型教学法、建构主义项目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各类教学法在课程中的运用分析和探究。第二,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以李晓博为代表的质性研究者运用叙事探究的手法阐释了一位日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内涵和变化。

综上所述,高校日语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更多的是对新的教学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探讨,而真正走入高校日语教师的课堂去挖掘和探究教师实践的成果并不多。我们不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但是能够几十年站稳站好课堂,其优秀的、有效的教学实践需要且值得研究。

一、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本次研究综合考虑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与研究者的亲密程度以及对本研究的兴趣等问题,选取了江苏省某重点高校沈老师的教学实践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沈老师今年41 岁,本科毕业后到高校工作,2005年晋升讲师,2008 年取得硕士学位,2014 年晋升副教授。在将近20 年的教师职业生涯中,沈老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沈老师所在学校每年课程评优都是A 类课程。2008 年参编的教材获江苏省精品教材奖,2010 年被评为该校优秀教师,2011 年荣获优秀教学质量二等奖。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教材一部。

通过对沈老师长达一年的课堂记录和观察,本文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沈老师的课堂情景是怎样的?(2)沈老师通过什么方式、手段来完成其课程目标?(3)沈老师的个人教学实践具有哪些特征?(4)从沈老师的个人教学实践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重要的启示与思考?

(二)研究过程

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在得到沈老师的允许后,研究者从2017 年11 月开始进入课堂,参与课程观察、记录并进行了全程录音。课程时间为2017年11 月、12 月及2018 年1 月,2018 年3 月、4 月、5 月。课程对象为日语系一年级学生(22 人),全部零起点,每天2 节课,一周5 次课。第二,研究者将课程录音全部转换为文字,主要就课堂情境、教学手段、教学特点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内容上的分类和归纳,并就其中的部分内容与沈老师进行了沟通。此外,研究者还收集了三次对沈老师的访谈,同时也形成了本文资料。第三,形成最终研究文本。通过仔细研读文本资料,审视教师的个人教学实践,提炼出具有价值且有教育意义的实践经验。

二、个人教学实践探究

基于研究文本的多次反复筛选,本文提炼出以下主要教学情景。

第一,教师的日常课堂情景。基础日语是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课时量大、教学任务重等特点,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课堂教学中的常态:每天上课提前20 分钟进入教室。教师播放录音,带领大家读单词、课文;大一、大二两年时间,课后教师都会给主动要求补课的同学进行耐心的讲解(一般是2 个课时);语法中的重点难点会写在黑板上,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也会写在黑板上(研究文本记录)。

第二,师生互动情景。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沈老师主要通过提问、学生练习对话等方式展开。除了课堂上的互动,课下的QQ 群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场所。沈老师建立了线上解答群(QQ 群),学生会在里面讨论问题,教师也经常会发些与教学相关的内容。

师生互动情景:后面我会把综合日语的那个故事放些mp3 进去的,拍些照片,大家没有买书的可以看看。很有意思的;我现在不是在读课文,是在会话;大一第一学期回来做发表(寒假生活),教师最后逐一点评(包含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法及内容);大家起立自由开始会话练习。(教室的任意位置)(研究文本记录)。

第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沈老师的课堂上,经常会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一些活动。比如学生做发表、对话、做表演等。虽然基础日语的课时比较紧张,沈老师还是会见缝插针地安排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菊与刀》这本书是一位美国的社会学家描述的对日本及日本人的理解和认识。不要人云亦云,你们已经是18 岁以上的年纪了,要自己独立思考,本学期看完,最后提交学习报告;读解文的内容是日本的少子化和核家族。大家在申请课题的时候也可以思考。目前申请课题对你们要求不高,比如中日的人口政策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日本少子高龄化很严重,日本政府为促进人口增加做了很多的努力,而中国也打破了一孩政策,这其中的背景是比较复杂的。大家抓住一个点做课题,这样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对中日两国文化的理解(研究文本记录)。

三、个人教学实践的特点

第一,教书和育人的密切结合。课堂教学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在沈老师的课堂上,教书和育人从来都是一体的,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育人理念,沈老师有着自身的理解。沈老师经常说,在新课程开始的时候,我会和学生探讨下专业发展、四年的大学生活与学习等。教育从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正如沈老师经常提到的“授之以渔”,她也一直在行动中践行。沈老师经常说自己会在课堂上“吹吹牛”。“大家都去考研试试,没有那么难。你看学长他们考上中科院的,考上上外的。大家一定要敢想,没什么不可以的。”教育的本质在于启发心灵,触动灵魂。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这些话语和经验显得尤为重要,激励并鼓舞了学生。

第二,语言教学与文化的结合。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日语专业教学指南》中要求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的交际能力已成为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日语是受其国家文化影响比较深的语言。在沈老师的课堂上,涉及到日本文化的问题,她都会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认知进行解读。

事例1:ごえん和日语中缘分的发音一样。讲述日本人送礼的礼节及自己和日本人的交往。事例2:有学生问日语怎么这么多婉转表达呢?一方面要从日语语言结构理解,它的暧昧表现比较多,要慢慢习惯;另一方面,要从日本文化去理解(结合自身的留学经历)。

第三,语法讲解中的“真实语境”。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理论指出真实的情景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在外语学习中,如何创设真实的语境是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日语中的相似语法讲解是比较难的,很多时候讲解的过深学生会完全陷入困境,讲的过浅学生很难准确辨析。在沈老师的课堂中,她会经常使用我们身边的事例进行语法讲解,以达到为学生可以内化的知识。

事例:は、を、が问题挺多的,特别是を、が。雨が止む很多同学这个地方用“を”,没有理解他动词和自动词。比如我要吃饭,人为可以控制的。下雨,可以控制吗?你要让它停是另外的说法,但是下雨是自然现象绝对是自动词。薄着をする,穿着单薄,是我穿。寒気がする是人为的感觉。くしゃみが出る、咳が出る、寒気がする、都是接が、这个东西是控制不住的,不是你想打就打的。你生病的症状,全部是接“が”的,是控制不住的。食欲がない。吃坏肚子,这个地方错的最多。お腹を壊す,壊す是他动词,和它相对的是壊れる、-が壊れる。壊す是人为吃坏的,明明胃不好,非要吃刺激的东西,吃坏了。当然如果我看医生要表述这个症状的时候,可以用自动词(研究文本记录)。

语法的讲解是枯燥的,在沈老师的课堂上,她总是能使用身边生活的例子给学生进行说明,课后会放上练习举一反三。舒尔曼创造的“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词强调成功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学科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娴熟的、能够根据学生需要将学科理论知识加工,转换为学生能够理解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在沈老师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这样不断的尝试。

第四,不同教学策略的交织贯通。一位优秀的高校教师会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教学策略下学习者知识建构水平具有差异性。所以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可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在沈老师的课堂上,可以经常看到满满的一黑板字,擦了又写,写了又擦。在重点、难点或者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多的地方,她总是在黑板上大大地写出来详细讲解。在如今PPT 盛行的时代,这样的课堂情景在沈老师的课堂上却是司空见惯的。对外语教学沈老师有着自己的认识:“我想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打好外语的基础很重要。如果连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没有,如何应付大三大四的专业课。因为我也上大三年级的翻译课,基础不好的同学那个翻译课上起来真的是很困难。如果说连专四都过不了,又如何去自主学习,大三后面的语言学、比较语言学这些课程学习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基础阶段一定是狠抓,单词语法阅读都要很扎实,过掉一级。现在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后面专业课及选修课比较深,我是有些担忧的,这些连专四都过不来的学生怎么上。”所以,沈老师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判断,肯定了传统教学的必要性。其实,在课上以及课外,沈老师也在积极使用线上教学完成对学生的再指导。

所以,在传统与现代教学的关系上,沈老师一直秉承着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上课时充分利用黑板进行重点难点的讲解,利用电脑PPT 进行必要的补充。课下充分利用智能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指导以课外补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意义及启示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再思考和阐释。

第一,良好的教学实践总是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内涵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但是扎实的外语基本功都是重要的前提。我国外语教育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外语语言基本功扎实、全科知识广博、知识结构完整、具备创新思维、具有国际视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强、了解并熟悉国际事务运作规则、能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具备较强跨文化沟通和交际能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文秋芳认为,创新型外语人才是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语言人才,应首先具备过硬的外语语言技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其次还必须具备进行创新活动和实践所具备的创新素质。我国外语教学始终处在不断扬新弃旧、推陈出新的创新过程中,重基础强技能始终是外语教学的优秀传统而得以在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实践中坚持和保留。在沈老师的课堂上,日语专业要“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经常是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沈老师作为该校从日语专业建立、到其发展成熟都参与其中的骨干教师,一方面为日语专业的发展感到自豪,另一方面也抱有强烈的危机感。

第二,优秀有效的教学实践需要教师的教育情怀。在与沈老师的交流中,她多次提及教学给予自身的成就感,上课是自己最快乐的事情,学生的成长与收获是其前进的最大动力。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沈老师对专业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都无形中影响了学生,激励学生思考自己的学习生活,从而树立良好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目标。教师的工作可以说是没有时间的概念,上课是固定的时间安排,上课前下课后教师都需要时刻面对教学工作的处理,这一份忙碌都是源于教师的信念。

第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是其教学实践持续改进的动力,即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沈老师所在的学校是以理工科擅长的综合性院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调剂过来的,其中真正喜欢日语或者日本文化的学生不是多数。所以基于以上现实考量,如何在一年级学生情绪波动期比较严重的时期抓住学生是沈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沈老师在大一、大二学生身上下的功夫是最多的。对学生的评价,沈老师也经历了一些思考和变化“以前我会觉得一定要把日语学好。现在没有那么固执了,学生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有的学生学不好日语在其他方面也有闪光点,要多角度地评价学生吧。”

学习成绩并不是她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她所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在大学四年他们能够获得什么是她最关心的问题。“某同学学习非常认真,成绩很好。性格比较内向,如果能够多参与些活动就更好了”“某同学的字写的非常好,练习过书法”“某同学对文学很感兴趣,转专业到文学院了,挺好的”“这个孩子就是学习不上进,转个专业还是不行。不过他人非常好,乐于帮助别人”。从沈老师的口中,你能体会到每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也能感受到教师的期盼。所以,高校教师最终为“人师”,是需要去唤醒、激发和点燃每个年轻人。而沈老师也相信教师不是万能的,每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各有价值。

第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面临新时代,我们教师需要思考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在这个日新月异、智能化的时代,大学时期学习的知识可能很快就会更新,所以给予知识是无法满足时代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的。这里面沈老师的思考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而沈老师也是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教学实践中的。我们需要如何学习日语、日语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起到什么作用、我们要如何将自己的未来发展与日语连接起来等等。

教学理论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为不教”。在沈老师的教学实践中始终贯彻着教师教是为了不教,无论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自身进行教材编写和课题申报,还是对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结合认识上,都无不贯彻着上述阐释。

五、结束语

教师的实践探索是没有止境的,教师需要根据时代需求、学科发展、学生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对教师的研究,正如Elbaz 所指出的,对教师的研究,应该注重教师在日常实践中使用的特别技能,尊重教师的个性,研究者应该从教师的角度去关注、理解教师所处的状况。教师的实践极具个人特性,无法模仿,但是可以学习体会其中的教育内涵。每一位高校的日语教师都需要结合自身的体验和强项,摸索实践出属于自己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真正的引领者。教师的课堂实践一定是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每位优秀教师都应有对教学理论及学术的独特理解和实践。

猜你喜欢
沈老师日语外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巧用衬托刻画人物形象
——以写老师为例,让学生写人时有话可说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32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我的竹笛老师
大山教你学外语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0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了不起的老师
民间文学(2014年6期)2014-09-17 23:36:39
把杯子放下
剑南文学(2011年10期)2011-08-15 00: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