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亚红,赵富春,郁建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 211106)
随着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 号),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各高校空前重视。但当时国内高校专职心理教师比较短缺,甚至不少高校还没有心理专职教师。这种现状不仅与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匹配,而且也根本满足不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因此为尽快改变这种不利的被动局面,各高校纷纷建立起学校、院系和班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互助工作机制是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的切实可行的做法”。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应运而生。
近几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堪忧。由此出现的极端事件已严重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影响高校快速发展。工作中我们得知,高校对一些极端事件往往感觉非常突然,当事人也基本没有求助过。但是事后与其身边同学谈话中,往往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而我们往往缺乏心理危机预防理念和快速反应能力。但凡及时发现一些学生有心理问题,学工人员就会去干预,干预了再出现极端状况的案例是极少的。2018 年7 月4 日,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高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要求各高校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和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而在这“四级”预警防控体系中,班级和宿舍两级是至关重要的两极。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基本上都在宿舍和班集体中,及时地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心理委员的作用尤为关键。
时至今日,高校班级心理委员设立已有十多年,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价值、重要性也已初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心理委员的相关议题研究也呈不断深入之势。研究主要涉及高校心理委员的发展历史、心理委员的工作胜任力、心理委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能力提升等方面。马建青和欧阳胜权从理念建构、前期探索、正式诞生和快速发展四个方面对高校心理委员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梳理;强调了高校心理委员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及心理委员制度建立的价值和意义。赵晓磊也对高校心理委员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丁闽江、魏虹、余金聪等学者则着重对高校心理委员的工作胜任力进行研究,丁闽江在前人基础上构建了“两种观念、两种知识、六种能力”的心理委员能力结构模型。高校心理委员的工作现状、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提升工作能力?这些方面的问题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冯丽、郭巧、杨兵、魏虹等众多学者均涉及到此方面的研究。有从宏观视角给与提升策略,如冯丽、郭巧和杨兵及丁闽江等;也有从具体的培训操作上实现提升之目的,如魏虹、陈瑜等。尽管关于高校心理委员相关研究已比较丰富,为今后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但有关心理委员角色认同方面的研究却几乎未见。
关于角色认同,学术界一般认为包括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个体认同也就是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也就是他者认同。一项制度的推行是否有成效,制度相关人员的认同度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心理委员自我认同、同学和辅导员他者对心理委员的角色认同情况到底怎样?笔者就此问题对国内一所重点高校部分心理委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本研究中的重点高校自成立班级心理委员以来,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就加强了对心理委员管理和培训。而接下来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心理委员角色定位不清、工作职责不明、工作热情不高、专业基础知识缺乏、角色认同度不够及助人技能欠缺等。实际工作中的诸多问题迫使要加强对心理委员工作研究,以期更好发挥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本研究对该校大一、大二年级243 名心理委员进行问卷调查,从中抽取了12 名心理委员作为访谈对象,并对12 名心理委员所在班级部分同学及其辅导员进行访谈。
研究分别从心理委员自身、班级同学和辅导员三个视角对心理委员角色认同采用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和开放式访谈等数据分析与探索性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访谈部分主要运用质性研究的目的性抽样方法,分别从一二年级心理委员中随机各选取6 名男生和6 名女生进行访谈,编码为M11、M12、M13、M21、M22、M23、W11、W12、W13、W21、W22、W23(M 代表男生,W代表女生;第一个“1”代表一年级,第一个“2”代表二年级)。同时还访谈了12 名辅导员(编码为F1、F2、F3、F4、F5、F6、F7、F8、F9、F10、F11、F12)及心理委员所在班级的部分学生(编码为M111、M112……)。心理委员和辅导员访谈均是个别访谈,班级同学访谈则是采用小组访谈形式,共12 场。访谈结束后,对访谈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和处理。
心理委员自己首先要认同这个角色。如果自己都不认同心理委员角色,工作将难以开展。缺乏角色认同的心理委员工作时就会缺乏热情,工作也难以有成效。不仅如此,还会影响高校心理危机“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的实施效果,高校安全稳定就不能防患于未然,无法从源头上阻止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众所周知,等学生心理问题严重了才发现,既对学生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也必然增加学校学生工作的难度和强度。
243 名心理委员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只有26 名心理委员在大一班级开始竞选班委时第一志愿是心理委员。这说明心理委员在学生中特别是刚入学的学生中接纳程度是比较低的,这从整理的12 名心理委员访谈材料中也得到了印证。受访者W11 在讲到怎样当上心理委员时说:“当时我是在大一上学期班级推选班干部时候被推选为心理委员。开始竞选班委时我竞选的学习委员,但没有竞选上,所以被‘调剂’为心理委员。”受访者M13 说:“我在开学时竞选的是班长和团支书,很遗憾没选上。心理委员原先是一个女同学担任的,后来她不做了。我是很偶然的机会,期末已经没有什么事情了,觉得有点无聊,想多做一些事,正好她又不干了,所以我就顺带做了……”而M21 则表达“当时是想竞争下班干部,本来是想竞争班长、团支书,但是没有竞争上,后面呢班长推荐说要不就做心理委员吧。所以就和辅导员也谈了下,辅导员说可以,当时有个申请表,把申请表交上去,辅导员就说可以了”。12 名心理委员中只有一位女同学在一开始就申请的是心理委员。受访者W13 表达“其实我当心理委员的时候没有想什么,因为我比较喜欢说话什么的,就比较爱聊天,就想着这个工作可以和同学们交流,可能我比较适合这个职位,因为比较喜欢说话,吧啦吧啦的,所以就报了”。
对于新生而言,他们不太认可心理委员。大多数心理委员因为没有竞选上其他班委,而求其次或者是辅导员、班长做工作之后才同意担任。试想这样的心理委员如果不进行培训,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效会怎样?心理委员的培训和指导迫在眉睫。学校心理中心及时对全体新生心理委员进行系列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心理委员工作职责与基本助人技能、常见心理障碍识别技能、人际沟通技能、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技能、班级心理活动开展技能、团体辅导技能和危机干预技能等主题。培训有课程讲授、情景模拟和团体活动等形式。每周两次,两个月心理委员培训使得他们角色认同度极大提升,由一开始“勉强”“被调剂”到培训后感觉“很重要”“责任重大”。W22 认为“这个工作重要,之前没有了解,感觉无所谓,慢慢了解它之后,我觉得还是挺重要的”。M12 认为“很重要,不亚于班长与团支书,老师学姐呀对我们介绍的嘛,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及时了解每位同学心理状况,然后不单单只是说简简单单观察每位同学的心理状况,还要及时地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向辅导员啊和心理中心的老师反馈一些问题,而后面才是本质工作。一个年级只有一个辅导员,一个辅导员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一个学生,就需要班干部啊或者像心理委员这样的来关注每一个同学的问题。”当访谈老师问:“假设现在班委重新调整,你可以有很多可选择机会,你还会选择心理委员吗?”M13 回答说:“我还会选。干一行要爱一行,既然选择了,就要做下去”。M21 表达“我们在大二的时候就专业分流了,班委重新组建,当时,班长向辅导员推荐我做团支书的,但后面我还是选择了心理委员”。
经过培训之后的心理委员表达了对心理工作的敬畏之情,他们充分意识到心理委员的重要性和自身使命感,12 名心理委员都表达了对这个岗位的热爱。与刚入学时相比心理委员的角色认同度有了极大提升。
心理委员自我角色认同存在由“被调剂”到“很重要”的变化过程,但是他们的班级同学是如何看待这个角色的呢?
“为什么会有这个职务?好像是辅导员安排在同学中间的一双眼睛,高中时候只是班长和团支书,然后到大学,突然有个心理委员,而且会向辅导员反映,甚至反映的比班长还要特别的,都是那些比较尖锐的问题,感觉是辅导员安排在旁边的监视的眼睛”(W122)。“心理委员?我不怎么了解(笑一笑),和心理委员就感觉说的不好是不是你心理有问题呀,乱七八糟的,很让人反感”(M237)。“我不太能接受心理委员开心理班会采取强制要求必须到,通常我不喜欢被强迫,越强迫我越不配合。而且他还经常来问我一些问题,因为每个星期都问,比较烦。这个人怎么每个星期都问我?”(M135)。“我觉得心理委员‘可有可无’。为什么呢?一个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心理问题,二个就是有心理问题,我干嘛和你说?你又不专业,而且又是同学,对他说了不安全,我才不傻呢!……但是呢,有心理委员也没什么害处吧!可能会有其他同学需要吧!反正我不需要”(M132)。“我们班心理委员很有耐心,一开始的时候她经常找我聊天,我有些戒备和抵触,但后面接触多了,知道了她是好意,她再和我谈事情的时候我也会理解。我觉得和心理委员聊天和其他同学聊天差不多,将心理话说出来舒服多了。我现在已经不像一开始那样自闭了”(W214)。
120 名班级同学都对自己班级心理委员的角色谈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访谈得知班级同学对心理委员的角色认同度偏低,大部分同学认为班级心理委员“可有可无”。访谈中反映的问题恰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不仅要对心理委员加强培训,还要加强对广大学生进行相关宣传和引导;不仅要提高心理委员工作责任感和热情,还要注重他们工作技能的提升。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是学生工作一线管理者和服务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心理委员的管理与培训要借助于辅导员的配合与支持。那么辅导员们又是如何看待心理委员角色的呢?
对心理委员,辅导员的评价则差异显著,有的认为“非常重要”,有的认为“还是有些作用的”,也有的认为“形同虚设”,观点不一。F9 认为“学校既然下文要求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肯定自然有道理的……我会有意识地要求他们每周向我汇报班级学生情况,这样我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不光有班长和团支书告诉我的。我感觉现在用的最多的班干就是班长、团支书和心理委员。嗯,说老实话,(用心理委员)比团支书多,我感觉在班级管理方面心理委员‘非常重要’”。F11 说:“我带的几个班级心理委员,大多还是认真负责的,他们也做了不少工作,有几个学生(心理委员)还经常求助我,说因为和同学谈话没有起到预想效果,自己很烦恼什么的,我想啊这至少给我提供很多学生情况吧,班长是什么都管,心理委员专注班上同学心理,但是心理很重要啊。”F3 认为:“心理委员的工作还是有些成效的,有一些但不是很明显感觉。很多班上情况都是班长发现、反映的多,我也是更信任班长。也许可能是因为班长大家信服,而心理委员加了个心理两个字,同学们会排斥吧!”F1 认为:“我的那几个心理委员还行,我认为比不上班长团支书对班级的贡献,但是应该比组织委员、宣传委员他们要强一些。而且学校不是特别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嘛!班级设心理委员专门关注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对辅导员的工作能起到桥梁作用……但是目前感觉用的还不是很顺手,总感觉他们的作用没怎么发挥出来的样子。可能以后会有所改观吧!”F4、F7、F8、F12 也表达了与F1 和F3 相似的观点。F5 认为“说心理话我觉得吧心理委员有没有没多大区别,要是说重一点的话‘形同虚设’也不为过吧!想法是好的,但是一方面心理什么的本身同学就会排斥,二个他们的能力确实不行啊!愿望是美好的,但常常是事与愿违。我基本上不指望他们能做多少事,还是与班长团支书联系的多”。F2 认为“心理委员和其他班委如组织委员什么的都没什么用的,学习委员还发发作业,感觉心理委员只是挂个空职,我一般有事情习惯找班长和团支书”。F6 也认为心理委员目前的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指导。
心理委员是高校心理健康“四级”预警防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班级、宿舍两极在高校心理健康“四级”预警防控体系中是更为关键的两极,这两极工作是基础,不夯实这两极工作,就像建房没打好地基一样。房子再漂亮,也可能不坚固,遇到一些风吹草动就会面临倒塌危险。而心理委员就是打地基的人,他们的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班级、宿舍两极的功能发挥。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宣传者”、心理危机问题学生的“发现者”、自身心理健康维持的“示范者”和同学心理健康维护的“支持者”等重要角色。心理委员这些角色的胜任力关系到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成效。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中实际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到底如何呢?通过本调查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经过培训心理委员的自我认同由“被调剂”到“很重要”的转变说明我们前期的培训是有明显成效的。但是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班级同学对心理委员的角色认同则明显较低。而本以为辅导员们应该都很重视心理委员工作,但访谈结果却出乎预想,辅导员对心理委员的角色认同存在较大差异。另外,调查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心理委员的心理基础知识、工作技能等方面明显欠缺,不少心理委员也深深苦恼,有助人的心却力不足。这些问题恰恰是我们接下来工作的突破口。
心理委员制度主要涉及心理委员的选拔、培训、使用、考核和激励五个部分。高校心理委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产物。二者同为高校心理委员体制建设中的管理主体。心理委员制度的贯彻施行离不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主要是辅导员)的共同努力。
1.政策层面上要突出心理委员在班委干部中的地位
心理委员制度在各高校一般是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议建立。作为发起人,关于心理委员各方面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首当其冲、责无旁贷。高校一般都会发布专门文件以指导开展心理委员工作。据了解大多高校将心理委员等级划分和宣传委员、生活委员与组织委员等同级。客观上在学生心目中不是重要班委角色;而且因为传统思想影响,不少学生比较排斥心理问题,所以这个“新班委”自然不被很多同学接纳。笔者认为高校可从政策层面提高心理委员地位,将他们的等级上浮一级,并在评优评奖等环节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另外,在新生入学教育及心理健康相关课程中加大宣传力度,让同学们都能从心理上关注自己和身边同学的心理健康,认同心理委员的工作。
2.心理委员的培训重点当务之急应放在心理基础知识和工作技能方面
本次调查显示,无论是心理委员本人,还是班级同学或辅导员,他们均表达了心理委员的心理基础知识及工作技能方面非常短缺。经过培训的心理委员对该角色的重要性是非常认同的,工作热情也被成功激起,但是每每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有不少心理委员就败下阵来,个别心理委员甚至因为无法胜任这份工作而出现心理困扰,心理委员的心理基础知识及工作技能培训亟待加强。心理委员的学习任务也比较繁重,空闲时间比较有限,因此,怎样在比较短的时间取得比较好的培训效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当务之急需解决的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当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下足功夫。心理基础知识内容很多,涉及面很广,必须从中选择那些能够让心理委员快速掌握而且十分必要的内容;在培训方式上,少些讲解,多一些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心理剧等比较直观操作性强的方式;要教给心理委员谈心谈话技巧并注重练习。在讲解谈心谈话技巧后可以让心理委员收集生活中的案例,利用课后的点滴时间做10 到20 分钟的谈心谈话练习(两两心理委员配对),并进行录音,将录音交给心理老师(心理中心老师每人可负责2 到3 个学院),心理老师听完后再进行集中点评。
3.不仅要培训心理委员,对辅导员的相关培训亟待加强
调查反映的问题说明在心理委员制度建设方面虽有点的突破,但还没有形成一种教育合力。我们不仅希望心理委员自身认同这个角色,还要广大同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战线所有教师都能重视他们的工作,认同心理委员的角色。只有全校上下达成共识,高校心理健康“四级”预警防控体系才能真正达到我们所想要达到的成效。12 名辅导员中只有3 名表示与心理委员工作配合得比较好,认为心理委员的工作很重要。半数辅导员觉得有些作用,但作用不大。不仅如此,竟然有3 名辅导员对心理委员基本持否定态度,对其工作不认可,和很多大学生一样有传统习惯性思维,班委干部中只重视班长和团支书。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首先要明确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心理委员体制建设的共同主体,二者惟有密切配合,才能使心理委员工作更上台阶。其次,可在新生辅导员培训及其他辅导员培训中加入心理委员工作这部分的元素。不光让辅导员理解和支持心理委员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交流和指导他们如何用好心理委员,进行一些相关技能的培训。再次,在年度考核辅导员工作业绩时,要将辅导员所管理的心理委员工作情况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应了解辅导员所带心理委员的实际工作情况,获得“校优秀心理委员”的比例,而且还要听取心理委员对辅导员的评价。
心理委员自从编入班级干部序列,工作开展必然要受到辅导员的直接指导与管理。“离开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推动和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心理委员组织、工作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1.根据心理委员所需技能要求,辅导员应着力选拔胜任力强的优秀学生担任班级心理委员
选拔环节是心理委员制度内容的第一步。为了使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健康“四级”预警防控体系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辅导员应选拔那些符合要求的优秀学生来担任心理委员。在物色班委的时候要把心理委员的选择置于班长、团支书同等地位,甚至更高的地位,不能随意安排,抱着差不多就行了的态度。选拔一批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担任心理委员对后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将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心理委员使用方面,辅导员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选好了心理委员,在心理委员的使用上也要加强,要加强过程管理。调查中有不少辅导员对心理委员的使用不到位。12 名辅导员只有3 名在心理委员使用上比较到位,工作效果显著。而大部分辅导员在心理委员使用上不到位或基本停滞。辅导员要在心理委员使用上下足力气,使心理委员制度得以顺利实行。
3.不断激励和指导心理委员大胆开展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往往不被同学理解,甚至会受到排斥。心理委员也经常体会到工作带给他们的挫败感。辅导员首先要持续地激励心理委员大胆开展工作,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应使自己成为心理委员的坚强后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其次,辅导员要擅于指导心理委员做好工作。打铁还须自身硬,辅导员自身对心理委员的相关工作,从政策到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再到谈心谈话的技能等都要有比较好的知识储备。
4.思想政治工作者(包括辅导员)应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共同商定心理委员的考核评价体系并施行
心理委员的考核评价要纳入高校整个学生评优评奖体系,并且根据业绩适度在评优评奖方面向他们倾斜。不仅如此,每年还要对全校心理委员进行一次单独的评优评奖,评比出一定比例的优秀心理委员,并颁发荣誉证书。同时在校级优秀心理委员里面再推选出2~3名参加全国优秀心理委员的评比。心理委员的考核评价环节在整个心理委员制度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小觑。通过此环节可以激发心理委员的工作热情和荣誉感,最大可能地发挥心理委员在心理危机“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的作用。
教育部在《纲要》中提出高校必须筑牢心理健康学校、院系、班级和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心理委员是班级和宿舍两极的关键力量。高校心理委员角色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能充分反映心理委员的胜任力、高校心理委员制度建设成效及心理健康“四级”预警防控体系是否健全。本研究中反映出心理委员原本自我认同较低,后经过培训由“被调剂”转变为“很重要”,班级同学对心理委员的角色认同明显较低,而辅导员对心理委员的角色认同则存在较大差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主要是辅导员)需齐心协力加强对心理委员的管理与建设,不断提升心理委员的胜任力,进而提升心理委员自我认同和班级同学、辅导员对其角色认同度。心理委员制度建设越趋向完善,心理委员角色的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度就会提升,而心理委员角色的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度越高,则说明高校心理委员制度建设效果越好和心理健康“四级”预警防控体系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