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惠茹,宋华丽,信永恒
(1.吉林大学 护理学院,长春 130012;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长春 130012;3.吉林大学 软件学院,长春 130012)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以问题为引导、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辅助和以小组为单位的特点,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医学教育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我院自2015 年开始开展PBL 教学以来,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不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以儿科护理学PBL 教学实践为例,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总结如下。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儿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从体格、智能、行为和社会等各方面促进儿童健康,提高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儿童的健康护理服务需求日益提高,由于儿科临床患儿配合差、缺乏标准化病人及患儿家属拒绝实习生操作等特殊性,导致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特别是实践教学面对诸多挑战。为培养学生的儿科护理临床思维,模拟真实的临床护理工作情境,减少对患儿的伤害,本院自2015 年起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开展PBL 教学改革实践。
儿科护理学PBL 教学实践以PBL 教学理念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临床儿科护理思维,提高学生解决负责临床问题的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护理问题提出为导向,以学生小组学习为依托,借助小组讨论、学习资料查阅、小组反馈和集体展示等流程,深化对儿科护理知识点的掌握和儿科护理前沿的动态追踪,增强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要求课程的主讲教师以PBL 理念为指导编写PBL 案例,将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融入复杂的临床情境之中,案例设计的教学内容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激发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和实践等方式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查阅资料、课堂讨论、讲授展示及评价反馈等过程,深化对儿科护理学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制定学习目标,共同完成学习效果展示,深刻体验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主要形式的自主学习和小组成员间深度合作的过程。
目前学院已在5 个年级完成了5 个轮次的儿科护理学PBL 教学。根据儿科护理教学计划,每一轮PBL 教学的周学时为2~4,开设2~3 周,共计8 个学时。将学生分成PBL 小组,每组9~10 人,每组1 名指导教师。案例设计一般分为3 幕,运行6 个学时,其中前6 个学时均为小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主要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首先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提出假设逐渐确定学习目标,然后课后查找资料并完成学习目标,并结合案例分别进行学习内容的汇报,最后针对同学之间汇报的内容继续讨论,这期间要求学生分别完成自己汇报内容和整个案例的机制图,过程中要求学生紧紧围绕学习目标,结合案例情境进行问题的收集、分析、整理和汇报,在学习的全过程保持与小组指导教师的及时沟通和反馈。第7 个学时由每个PBL 小组选出1 名学生代表以机制图的形式汇报本组的学习体会;第8 个学时由案例撰写老师进行案例梳理。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机融合的形式,完成PBL 教学。案例运行前,主讲教师通过理论课的课堂讲授明确PBL 授课的具体要求,利用线上教学视频、课堂演示和既往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增强PBL 授课形式的理解;案例运行过程中,小组指导教师利用关键词语和问题引导、课堂讨论等形式和方法调动小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指导小组主席、秘书掌控小组学习节奏,利用学生学习身份转化的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由课堂讲授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PBL 教学中知识的主动吸纳者,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每一次小组学习结束后,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和同伴学习态度、知识获取能力的改善及团队协作中的贡献,鼓励学生在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中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增强学习小组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课程过程中动态追踪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小组学习表现、作业和小组汇报等内容均计入PBL 学习成绩,并按照学时比例核算入期末总成绩。小组学习表现评定部分,指导教师需结合学习内容及时点评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以每一个学生的初始表现为基准,动态追踪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给予学生客观真实的评价。
为充分了解儿科护理学PBL 教学效果,PBL 课程结束后,学院采用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PBL 案例编写、教学安排、教学效果、小组指导教师的评价和反馈意见,并引导学生反思个人的学习收获和体会。组织所有小组指导教师和课程主讲教师座谈,分享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特别是案例运行的优点和不足,总结PBL 教学效果。
经过调查和小组访谈,发现学生对儿科护理学PBL教学总体满意,95%的学生表示PBL 教学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自己对儿科护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如何在复杂临床护理情境中发挥护理工作的作用。反思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主动承担小组主席和秘书的工作,并带领小组成员发现学习目标、分配学习任务、展示学习效果。担任过主席和秘书的同学表示,在小组学习的过程,始终要关注大家的学习、交流状态,关注时间,把控讨论节奏,经过一个轮次的学习,了解了小组学习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期讨论和汇报流程、后期学习效果呈现和机制图制作,收获颇丰。同学均表示喜欢PBL 的教学方式,希望有更多的课程开展PBL教学。亲身经历学习角色的转变,由知识接受者到主动获取者,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意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树立了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通过课上和课后的文献查阅,学生们在教材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对儿科护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前沿进展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学院教师撰写的所有PBL 案例均来源于临床真实病例,在充分保护患儿隐私的情况下,由案例撰写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修改案例并设计故事情节,经过专家修改和学院讨论形成最终的PBL 案例。部分教师在最初撰写案例时常出现案例内容与教学目标不统一的问题。教学目标以护理教学目标为主,而案例设计以临床思维为主,倾向于诊断指向性和排除性的信息设计,而忽略了护理信息的设计与描述,案例缺乏护理专业特色,这常常导致学生在谈论分析时偏向于思考疾病的诊断和鉴别、确定的学习目标与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不一致的现象,无法完成护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此外,由于偏重临床思维,案例的信息量偏大,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分析,只能进行知识点的片段性拼接,有悖于PBL 教学提倡的集综合知识、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为一体的教学理念。
开展PBL 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自身教学修养和素质的老师才能担当起PBL 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施行第一轮PBL 教学的2012 级学生共有91 人,分为9 个小组,需要9 名临床教师参与教学,儿科护理教研室由于人员有限,只能面向全院招募指导教师。由于其他护理专业教师缺乏对儿科护理专业问题的深入了解,影响其引导者角色的发挥。特别是第一次运行PBL 教学时,部分教师对PBL 教学的理念和模式了解不多,对自身的职责界定不清晰,难以把握课堂参与程度的尺度。有的教师参与程度过高,违背了PBL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初衷,有的教师只充当旁观者和评价者,不能引导学生讨论的深度和方向。
PBL 教学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在小组讨论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案例谈论前,由小组成员共同推选出小组主席和小组秘书,小组主席负责组织讨论、调动课堂气氛和掌控课堂节奏,小组秘书负责记录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负责汇总小组成员的机制图并绘制整个案例的机制图。但是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小组主席常常沉浸于案例的讨论分析而忘记了自身的职责,小组秘书也难以承担问题的归纳总结工作,甚至抱怨绘制机制图浪费自己太多时间。多数学生难以适应自身角色的转换,难以发现案例中的关键信息,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常常询问指导教师的意见。同时有些学生由于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对或不重要而不好意思发言,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
问题既是PBL 的出发点,也是PBL 的基础。在儿科护理学PBL 教学案例的编写中,好的学习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护理真实世界的动机,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在编写教学案例时,要深入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以问题为出发点,围绕临床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激励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进程。护理的专业特色主要体现为充分运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及其家庭提供关怀和护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专业的创新是学生在护理专业知识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思维的发散、拓展从而获得深刻学习见解的结果,往往伴随着解决特定问题的需要而产生。儿科护理PBL 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护理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循证护理能力,促进患儿及其家庭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尊重患儿、爱护患儿的人文关怀理念。明确了PBL 的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在撰写案例时开始注重人文背景铺垫、护理信息的细节描述和护理问题的铺陈设计。如在小儿泌尿系统模块案例的撰写时,采用患儿的视角交代疾病的进展情况,以增强学生同理心。案例第一幕铺垫了患儿妈妈由于忙于工作而忽略了患儿血尿的细节,引导学生关注患儿及其家庭的社会心理状况评估。进一步凝练案例,去掉大量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信息,以使学生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沟通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在PBL 教学中,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促进者,当学生遇到各种复杂临床情境时,指导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往的学习经验,主动发现问题并自主进行解决,引导学生成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针对指导教师对PBL 教学的认识不足和专业局限性问题,学院定期开展PBL 师资培训,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举行专题讲座,并选派教师到北京、台湾和上海等地参加PBL 培训,提高了全院教师的PBL 教学能力和水平。儿科护理学PBL 教学前一周,组织全体指导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由案例撰写教师对案例进行梳理,明确案例的设计理念和关键信息点,提供案例相关的背景知识,解答案例中涉及到的专业问题。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自我引导,注重新旧知识的建构融合,实现自主解决案例中临床问题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断领会和掌握案例中蕴含的儿科护理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梳理和分析案例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同时要求PBL 师资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积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保证儿科护理学PBL 教学的质量。
PBL 开课前,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动员和培训,讲解PBL 教学的意义和目的、小组讨论的分工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谈论,打消学生担心错误的顾虑,并要求学生在每次小组教学中认领学习问题后立即开展资料查阅、知识点整理和机制图绘制等任务。鼓励小组成员通过线上或线下多种形式讨论学习内容、制定汇报方案及明确各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确保学习计划有序开展。最后各小组成员将查阅、收集和整理的学习资料进行归纳汇总,由小组秘书和主席同学将各阶段获取的资料分类整理,绘制整体机制图并发送给指导教师,并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不断修改完善,制作成PPT,代表小组进行梳理汇报。
将课堂参与程度、小组分工协作情况作为学生评价的一项内容,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整个PBL 案例运行过程中,要求积极参与学习问题的梳理、分析、讨论与汇报,全程保持与指导老师的沟通交流,不断深入细化学习内容,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经过课前动员和培训,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小组间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增强,一些小组的主席和秘书甚至需要竞争上岗,课堂气氛明显活跃。指导教师引导主席合理掌控课堂节奏,主动询问发言不积极同学的意见和看法,调动课堂谈论氛围。指导教师表明自己课堂参与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边的教材和手机、电脑等的网络资源,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标明课后查阅的学习资料的出处,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和各种数据库资料,提高其查阅文献的能力,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为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儿科护理学PBL 开展了多层面的评价。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分别为学生对案例、指导教师、整个PBL 教学过程的评价,小组成员彼此之间的横向评价,老师对学生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小组汇报及机制图完成等情况的综合评价。在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评价环节,要求学生对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课后资料查阅、知识点整理和机制图绘制等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进行点评,帮助指导教师不断明确自身工作职责,提高PBL 教学指导能力和水平。在小组成员互评环节,要求每一次小组教学结束后各小组成员就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在PBL 课堂上的收获情况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其他小组成员就学生的课堂参与、分工协作等情况进行同伴互评,鼓励学生在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中积极发现自身和他人的优点,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沟通与表达能力。在指导教师对小组成员的评价环节,要求指导教师结合学习内容评价学生课堂表现与课后准备的优点与不足。并将学生PBL 课堂的综合评价结果计入期末成绩之中,占期末总成绩的10%。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课堂参与程度难免不同,为此,要求指导教师分两次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以第一次表现为基线,关注课堂活跃度不高的同学的进步情况,以积极评价为主。此外,由于不同指导教师的评价标准不统一,可能会出现不同小组之间分数差值较大的情况,本科室制定了详细的学生评价标准,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PBL 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评判性思维、人际沟通及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由于当前的护理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在PBL教学的运行过程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时数有限、师资和教学条件不足等问题,所以PBL 教学的开展和运行要结合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适时、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