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永生
(中南大学 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长沙 410083)
人才培养质量是当今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的问题,其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强盛及其国际地位。“卓越计划”是响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做出的战略决策部署。该计划希望通过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育方案改革为契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又一轮革新,进而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提供人才储备。显然,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关乎“卓越计划”实施目标的核心和灵魂。
“卓越计划”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简称,其是我国新时期发展阶段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和为我国保持长期健康发展供给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紧紧立足当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重要发展方针,以传统特色地质学科为例,从卓越地质工程师培育的独特视角,探索创新创业项目与“卓越计划”的发展与融合,探究提升卓越工程人才“创新”与“创业”能力的途径与策略,提出融合创新创业项目的卓越地质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与培育体系,为保障我国“卓越计划”的顺利开展与成功实施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显然,围绕卓越地质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与培养体系,探索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与实施,进一步提升“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增强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思想、创新才能及创业认识、创业能力等,可为加快推进实施“卓越计划”提供理论支撑。通过选择卓越地质工程师培养这一特色视角,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和辐射能力,更有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时代背景下卓越型工程人才的快速成长,旨在为“卓越计划”的开展实施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近年,许多国家都在开展不同形式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这其中以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发源地德国为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
2004 年,时任德国联邦教育部部长的布尔曼女士提出了打造德国精英式教育大学的想法。经讨论,德国各方达成协议,于2005 年6 月正式通过了“联邦与各州促进德国高校科学与研究的卓越计划”,简称“卓越计划”(Exaellenzinitiative)。德国选择“卓越计划”参与者的标准抛开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等模糊不清的宏观叙事概念,直击大学发展的核心——人才问题。德国大学“卓越计划”项目在立项过程中引入了委员会制度,项目挑选由多个委员会协作完成。“卓越计划”项目立项充分体现了政府的权威性,其中资助委员会是该计划最终决策的机构,各种职能委员会的设立及委员的多元化保证了遴选结果的公正性,有效防止了公权力的私用和个人独裁;而联邦政府投票席位的绝对优势又能在立项过程中充分代表国家利益,体现政府意志,实施国家战略。
为了进一步有效适应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及国家对创新人才的新要求,我国于2010 年6 月正式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由于该计划将卓越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致力于面向行业、面向世界和面向企业未来,同时又注重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该计划的实施得到了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高度认可,特别是吸引了一大批知名高等院校的加入,铸就了新时期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主力军,更从一定程度上引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发展航向。经统计,自该计划自实施以来,先后有200 余所高等院校纷纷加入,占据了我国设置有工科专业本科教育院校的约20%,成为新时期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显然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践行者。
尽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我国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但具体实施的路径、模式乃至思路与思维均需要不断地开拓与创新。为此,围绕新时期卓越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问题,国内工科院校广泛讨论、深入交流并大胆实践,包括专业组织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与体系、实践基地与实验平台和人才评价方法与评判标准等,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模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且理论与实践能有机融合。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总结,围绕卓越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国内高校摸索出了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双导师培养模式、本—博培养计划、跨专业培养模式和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等,这些探索与实践为卓越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智慧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更极大地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推进与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更重要的是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宝贵经验,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培养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引领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
尽管我国的“卓越计划”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形成了一定的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模式,但与国外一些起步较早的国家相比,依然任重道远,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发展与创新。实践告诉我们,在“卓越计划”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国情等方面的差异性,国外的经验与模式只能参考和借鉴,千万不可照搬照抄,更不可机械复制。我国的“卓越计划”依然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不断地丰富理论内涵,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总结出“卓越计划”的完善体系,特别是需要分析“卓越计划”实践的条件与环境,形成推进“卓越计划”实施的灵活变通的机制与模式,从而在根本上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卓越工程型技术人才的层次,实现发展中创新,通过创新促进发展,助力我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为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国力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面对国际发展新形势与新要求,我国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社会发展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为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发展建设而构架的一项重要人才战略与人才工程,从而为落实党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从根本上来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新理解,尤其是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促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做实与落地,且赋予新时期人才发展战略新的内容与内涵,更是对《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全新诠释。毋庸置疑,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及不同发展时期,所面对的国内外形势不同,国家发展的目标与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对工程型创新拔尖人才的要求也同样改变,顺应新的发展方向、塑造新的发展理念、培养新的发展动能并增强新的发展动力,是促进国家社会经济持续、稳健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保障。显然,国家大力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为确保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保障我国的各项事业发展能够具有引领性、前瞻性,且富有创新性,能够适应世界发展形势的瞬息万变,同时又能够体现我国发展的创新特色,展示大国风范和大国担当。
2011 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正式颁发,为国家新时期的卓越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是打造新型人才阵地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与此同时,结合我国人才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要求,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顺应行业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新方向与新需求,立足“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符合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型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毋庸置疑,我国大学开展实施“卓越计划”的重点任务与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及实践能力,特别是从根本上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为推动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及促进社会经济稳健发展储备高端人才,且持续性地注入新活力与新动能。
学术界普遍认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实施的核心与关键。为此,学术界、企业界等在内的全社会对此展开过热烈讨论,但对于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意见不一,“卓越计划”该如何实施曾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难题。2014 年9 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思路,从而将创新创业教育推向了新的高潮,特别是让人领悟到了“卓越计划”的实施方式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从一定意义上讲,“卓越计划”的本质与核心就是“创新”与“创业”,离开了创新和创业这一根本,“卓越计划”也就会失去发展方向,更谈不上任何层面的意义与价值。学者们建议,“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业能力,同时又需要将“创新”与“创业”有机结合、相互统一。“卓越计划”能否成功实施,从一定程度上看,创新与创业能力的提升是根本,而创新创业项目则是培养卓越型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立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具体目标与要求,重点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改革方向,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的发展定位、培养层次和培育特色,特别是清晰诠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的时代背景,剖析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定位、目标方向、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架构设计、通用标准及质量监控与质量评价等;同时,结合传统地质学的学科特点及地质人才的培养新要求,剖析卓越地质人才应具备的特质,如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及创新素养等,进一步明晰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卓越地质工程师的创业动力、创业意志、创业能力及发展方向。
围绕我国新时期的国家目标与国家重大战略,从创新引领发展的新视角,深入解读当前我国大力倡导且全面推行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发展方针,重点分析“双创”的科学内涵、现实意义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剖析当代大学生融入“双创”的必然趋势及重大意义;以我国传统工科专业为例,分析学科特色、人才培养及发展方向,剖析特色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设置的主要目的,重点探讨围绕“创新与创业”的工科类研究项目的科学设计思路及基本发展理念,尤其是关注如何通过项目实施,有效驱动“创新与创业”,为“双创”提供积极引导及发展思维。
一直以来,地质学科属于传统学科,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学科建设,均具有该学科自身的特殊规律与要求。为此,结合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科学定位、重大目标与发展要求,立足传统特色工科的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新时期地质学科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与新方向,深入分析针对地质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基本要求、目标导向及设置层次,重点探讨适应地质人才发展方向与培养要求的“创新与创业”项目的精准定位,尤其关注地质人才的基本特色及发展新要求,充分考虑到国家资源环境领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及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探索吻合地质人才特色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基本架构与总体模式,提出紧紧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地质类项目的科学设计标准及可操作性工作方法。
“双创工程”是国家新时期促进与推动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举措,更是国家基于转型发展需要和国内创新潜力提出的重大战略,旨在优化创新,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让那些有能力、想创新创业的人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显然,从“双创工程”和“卓越计划”的双视角,引领卓越地质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尤其是通过实践过程将二者有机融合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创新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维与方式。为此,基于上述视角与思路,重点围绕培养卓越地质工程师后备人才的总体任务与建设目标,深入分析创新创业项目与卓越计划的关键结合点与契合点,全面剖析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对人才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包括过硬的创新实践本领、较强的独立创新思维、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理论功底、良好的交流合作意识及良好的管理协调能力等,着重探究创新创业项目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及学科竞赛、国际交流等过程与环节的融合内容与结合方式,尤其注重剖析创新创业项目对于卓越计划各个培养环节的贯通性作用。
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成长乃至终端输出的关键,是教育界长期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尽管国内外围绕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开展了比较多元化的探索与实践,且产生了相应的一些成效,但总体还难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卓越人才的培养还应考虑和兼顾不同专业的特点与特色,甚至与具体的行业和领域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为此,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还需向精细化、精准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卓越地质工程师应深入融合地质学科的相关元素,体现地质学科的特点与特色。另外,充分考虑创新创业项目对卓越地质工程师的发展与引领优势,深入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个性化工作方案研究,重点对卓越地质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与优化,主要包括培养过程、培养环节和培养内容等,突出创新与创业综合能力的培育,强化卓越地质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项目的自然融入与衔接,明确创新创业项目所能够发挥的特色与优势,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化的卓越地质工程师培养体系与培育思路,进一步彰显卓越计划“创新与创业”的双重内核及其对人才创新发展的驱动性。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需要全方位的保障与支撑,能否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助一臂之力,又能否强化“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发展与培育,关键在于创新创业项目的精准定位与科学设置。既要能够迎合卓越计划的发展导向,又要能够贯通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更要能够促进“创新”“创业”等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显然,这对于创新创业项目本身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何布局能够满足多方位、多视角的研究项目,显得十分关键。
“卓越计划”的实施体现于卓越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及其关键环节,创新创业项目能否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发挥引领作用,又能否为卓越型人才培养打上“创新”与“创业”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创业项目与“卓越计划”的交叉性与融合性,尤其是创新创业项目能否贯通于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与关键环节。一方面,“卓越计划”具有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包容性”,另一方面,创新创业项目对“卓越计划”具有“引领性”,既能够体现二者的高度融合性,又各自具有鲜明特色与个性,也是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卓越计划”的发展尚需要进一步不断前进与摸索,更需要与我国发展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从而形成我国“卓越计划”的个性与特色,更好满足国家对于卓越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卓越计划”实施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与交流,大胆创新,实践出具有我国高等教育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性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