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

2022-11-01 04:47李娜娜王晓霞
高教学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思政融合信息化

李娜娜,刘 勇,王晓霞

(商洛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新时代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概念的提出,拉开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现代化广泛结合的序幕,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思政课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质量,关系到建设学习大国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通过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之道,发现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探究高校开展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的优化策略,以期达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融合,对于高校思政课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必要性

(一)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任何一项工作的任务决定了它的性质和方法。高校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要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必须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特别是基于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已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发展的转变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立足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特点,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的本质规律与传播方式在思政课的理论—实践—理论中的育人功能,激活思政元素,推进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相互赋能和创新发展,是贯彻落实新时代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顺应信息化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与学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生产力正在推动着教育领域的创新和优化,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新的教学场域中铸魂育人,成为高校思政课深化教学的重要命题。其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和提质增效的发展方向。进而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被逐步推广到思政课教学中,加速了思政课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这也对思政课教师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有鉴于此,推进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顺应信息化时代思政课教育改革要求的必然之举,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质量的必要举措。

(三)应对疫情在全国开展线上思政课教学的现实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的开展,在形势的倒逼下,教育部迅速作出应对之策,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要求。这种要求无疑已成为世界在线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事件,不仅是对多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效果的一次大检阅,也是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创新的一次在线教育实验。这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给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探索基于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应用的融合创新;如何进一步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形态和教育管理等层面进一步落实“停课不停学”的要求等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主动探寻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潜能,探究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目标与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既要推动信息技术从辅助工具转变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核心动能,又要立足于思政课教学的性质和目的,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实践证明,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应急之举,它正逐渐成为一种教育新形态、新常态,推动着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快速转变。

二、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梗阻

(一)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是“结合”而非“融合”

进入新时代,尽管在相关政策引领、制度保障及疫情的催生下,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融合,但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结合,并没有实现两者在功能、效果上的“融合”。首先,在融合的层次上,两者存在教育与辅助教育的主从关系。思政课教师更多地将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看作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领域,更多关注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平台或者载体,在实际运用中并没有真正分析各种信息技术的独特特征和优势,信息技术基本上处于教育的边缘位置。其次,在融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中心。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目标—内容—方法”的关系认识不清,片面地从教育者自身的理解出发应用信息技术传递教学内容,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在融合的效果上,思政课教师还没有很好地从实践运用中深入地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自身特点分析不足,未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服务。

(二)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理念的固化

教学理念体现的是教学的本质,是教学活动的基石,深刻地影响着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人类生产、生活、思维和学习方式等各个方面,但是,在推进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中,无论是对创新信息化教学形式的困惑、对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的疑惑,对推进信息化教学过程的顾虑,对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忧虑,这些都是对“教”的困惑,是“教师的困惑”,而不是“学生的困惑”。尤其是在应对疫情防控的挑战上,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采取在线教学方式,这种依托互联网手段展开的线上教学形式,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思政课教师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中。有些思政课教师只是将线下讲授内容机械地搬到线上,仍然是灌输多,探究少;展示多,互动少;资源多,契合度少。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鲜少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更多的是秉持重视“教”轻视“学”的教育理念,没有积极去思考教学的核心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收获什么。在教学中采用何种信息化手段能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时代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很好的学习成效。

(三)教师信息化能力不足

教育信息化从1.0 进入2.0 时代,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下取得了显著性的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信息技术给思政课教师带来的新挑战,聚焦于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新需求,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标准被重新定义。其中,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匹配问题已然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在实践中,尽管思政课教师具备信息化素养基本能力,但对学生的全方位个性化需求却难以满足。思政课教师在坚持网络学习和信息研判等方面能力不够强,学科内容体系建设不足,课程内容更新率不高。二是信息化教学法素养知易行难,跨时空需求难以满足。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传统教学理念的固化作用较强,未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由此,在模拟学习过程、构建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方面能力不够高。教师对于何时、何地及如何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方面,对于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跨时空学习需求方面较难达到预期效果。三是信息技术素养意识强,但理论阐释能力与技术迁移能力有待提升。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的教师之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差异明显,部分教师对在线教学工具使用不熟练、不习惯,甚至有抵触的情绪;同时,由于大部分教师此前从未开展过线上教学,因此难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功能遗漏、信息丢失,以及无画面、无声音和网页打不开等各种意外状况发生。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路径

(一)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双向融合

随着5G 时代的到来,面对新时代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需要积极贯彻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更要达成全方位创新。”这表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要认清教育教学发展新态势,树立双向融合的教学思路。首先,在融合的层次上,需要关注“教师—学生—信息技术”的关系。教师基于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科背景、课程内容特色、信息资源优势及教学实施环境等具体情况,从整体上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及考核评价等内容的深度融合,统筹思政课育人目标和信息化发展需求及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兼顾点与面,将信息技术深深嵌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之中,以学生最适应的方式呈现出来。实现教师从教授转变为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次,在融合的过程中,不仅强调“教师—信息技术”层面的简单结合,更强调高校思政课在坚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价值追求的前提下,“以信息化引领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借助信息技术多渠道挖掘数字化资源、搭建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利用VR 等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为直观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增强“四个自信”,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最后,在融合的效果上,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思政课教师需要在通过信息技术推动高质量的教学的同时,积极发挥育人的功能,真正在深度融合和常态化应用中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建构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为基础,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无缝衔接,不断为我国思政课教育提供新工具和新思路。其突出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完美地体现,促进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结构、教学流程和教学组织形式。可见,建构与思政课教学相适应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然成为顺应信息化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最优解”。尽管混合式教学能够很好地体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特点,但想要实施运用好混合式教学,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明确其课程属性和承担的课程使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来规划教育思想、设计教学方案,形成“生—师学习共同体”。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教”与“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明确教学的目的和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其次,在教学路径的选择上,教师采用“线上多讲广学+线下精讲深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在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时,依据教学内容合理匹配信息化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彰显灵活性、互动性和精准性,运用问题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等教学手段,充分关注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关照学生的主体性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助力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最后,在教学实施评价上,教师应以“多层次全过程评价”为检验标准。从整体上选择评价策略和工具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整体设计,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教学途径考核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效,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充分融合,持续推动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三)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信息素养

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状况是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水平和质量的真实反映。融合应用信息技术资源和创新教学手段能力是教师亟待提升的能力,需要关注教师的持续性发展,“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当前,大多数高校通过采用假期的集中培训和各种信息化教学竞赛的途径来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使得教师能够对技术的特征和不足有清晰的认识,推动教师更新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提高应用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与此同时,也应当注意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覆盖面,关注年龄较大教师的能力锻炼与提升,坚持以赛促教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采用分类培训的方式,依据教师已有的学科背景、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突出教师个体个性和潜能的发掘和创新,更加有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地培育和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使人人都有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其次,制订符合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设计。“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运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时,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思辨性与探究性,要关注学生的认知与适应能力,以更加多样化和针对性的“小而精”“活泼灵活”等形式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因材施教的精细化教学设计优化内容结构,将知识碎片化、问题化和趣味化,以生动的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多组织课堂互动,多设定一些有利于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题目考核学生的“注意力”“理解力”,必要时精准到个人进行循环互动,以调动学生线上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打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性”“学理性”与“生活性”的壁垒,促进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时代化”。这不仅可以达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不断增强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知与认同。

四、结束语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地位的同时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如何满足信息化时代下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在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的问题所在。这就需要我们对信息技术工具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自身的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有清醒的认识。无论如何,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保障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性。坚持让信息技术顺应思政课改革的需要,落实思政课教育培养“四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融合信息化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刚柔并济
破次元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