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生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探索

2022-11-01 04:47艾洪莲李正辉
高教学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植物学药用植物药用

艾洪莲,李正辉

(中南民族大学 药学院,武汉 430074)

民族医药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总称,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和理论诊疗用药特色。历经几千年积累、沉淀和发展的民族医药,聚集着我国各民族的智慧和经验。民族医药学的价值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中医药继承和保护的重要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此次严重疫情,不仅让世人了解到了病毒的危害性,同时,也看到了中医药的宝贵价值,更认识到了振兴中医药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而我国民族医药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基础比较薄弱,各种的典籍面临失传、传承面临断层、从业人员资格受到拷问、药材资源面临破坏和灭绝,尤其是科研、保护和开发力量的不足,导致民族医药的发展受到极大挑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民族医药人才的缺乏,尤其是既懂民族医药,又掌握现在科学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极度缺乏,导致民族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国务院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先后发布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 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支持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的发展。中医药及民族医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社会对民族医药人才的需求,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医药发展战略,遵循民族药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本文将“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融合和转化优质民族医药资源,为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型创新民族药学人才”为培养目标,对药用植物学相关课程进行改革。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及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知识体系中处于较重要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药用植物学也是全世界各民族之间进行医药交流的重要内容,特别对传统医药学的交流尤为重要。目前在药学类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药用植物学起到传统医药学与现代科学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的作用。然而,药用植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由于理论课程知识点多,各知识点之间内在逻辑性不强等特点,学生普遍反映,平时课堂内容简单易懂,但考前却无从下手,需要掌握记忆的知识点多且零散,尤其是药用植物分类学的内容,对各科的形态特征死记硬背,容易混淆,考试成绩往往不理想。导致学生学习十分枯燥,失去兴趣。学生不愿学、学不好,这说明我们目前的教学方法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合中南民族大学发展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对药用植物学相关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同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融入民族医药文化知识,让学生备感亲切,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识药和鉴药能力;在课外学习环节,通过让学生组成民族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小分队,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对本民族地区的民族医药文化和资源进行调研,并鼓励学生以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积极参与学校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发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不仅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同时,使药用植物学的教学与“民族医药知识的传承和创新”两者相互促进。

一、理论教学:加强民族医药知识的应用、突出民族医药特色

首先,丰富教学内容,融入科研进展,加强民族医药知识的应用,突出民族医药特色。在教学内容上,以“教学大纲”为核心,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在深度和广度上注意专业的适用性、生产性和科技性,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最新研究动态和进展,让教学融入时代的气息,从而为学生提供掌握学科前沿的氛围和知识。由于民族医药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中南民族大学现有56 个民族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近60%。因此,在药用植物学的教学中应融入民族医药文化知识及其科研最新进展,注重民族药学知识的应用,突出“民族药用植物”特色,学生备感亲切,易于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充分发掘学生在民族药学知识背景中的潜能,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为民族医药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感。理论课堂中融入民族医药文化知识这一改革措施,既满足教学目标的眼前需要,又助力文化的长远培养。

其次,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药用植物学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以“基本教学内容”为基点,以研究性教学为理念,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构建教学知识体系,形成“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整合模式,以“创设问题、启迪思考、引导学习、激发兴趣”为核心,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实物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加强与学生互动环节,简单章节通过学生自学让学生进行重点知识归纳和总结,或者让学生针对感兴趣的某一民族药制作PPT 进行课堂汇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鉴定、识药能力的培养

药用植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程和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实践途径,实践课程的改革在整个药用植物学教学环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优化实验内容和授课方式,目前药用植物学实验的五次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内部显微构造,内容单一而且比较枯燥,学生缺乏兴趣。尤其是讲解植物叶形、叶序和叶脉特征,以及花冠及花序类型时,仅在课堂上靠老师传授知识比较抽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药用植物学教研室的老师们充分利用药学院楼前的空地,精心打造“百草园”,里面收集种植了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及一些常见的药用植物。因此,改革后的课程将增加一次室外教学活动,即利用身边的鲜活例子校园植物和药学院楼前的百草园中的药用植物,对大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学生们对自己耳熟能详但又未曾见过或者即使见过未曾识别的药材,顿时醍醐灌顶,学习的热情溢于言表。药用植物学实验目前的教学内容都是验证性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和老师详细的讲解实验方法和步骤,然后按部就班地按照实验讲义进行实验操作,这样不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实验中开设自主命题综合性实验,提供一种或多种药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实验进行药材的鉴定。实验可以安排最后一次实验,作为学生实验课程的考试成绩。充分利用改革后的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更形象、更生动、涉及种类更多及实践性更强。尤其是提高了学生对药用植物的认识、鉴定能力,同时为接下来的野外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习课程教学改革:选择具有民族药用植物代表性的地点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关键,其次在野外进行药用植物实习和民族药材认识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民族医药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药用植物进行讲解,突出民族药特色。

首选,就地取材在药学院楼前的空地建设百草园,收集适应本地环境生长的各种民族药用植物,方便学生随时观看学习,并且鼓励学生收集家乡的民族药用植物种植于百草园,并让学生自行进行栽培管理。其次,在武汉黄陂区建设200 余亩(1 亩约等于0.066 7 hm)规模的中南民族大学药用植物园,打造中南民族大学自己的药用植物园。目前药用植物园已收集种植各民族药用植物300 余种,每年组织学生亲自参与植物园的建设工作,利用周末或小长假可以开展小规模的药用植物学的实习教学活动。在学习劳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也得到了劳动锻炼,磨练了意志。最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习基地,比如被誉为“华中的天然药库”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不仅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恩施州的“湖北省药用植物园”收集药用植物资源1 500 余种,并根据植物特性及民族药特色进行专区栽培,是进行野外实习的理想选择。还有大别山区的英山、天堂寨和恩施州的建始县等植物多样性较高的地点进行野外实习。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药用植物学实习,除了同学们暑假在家就地选取代表性的药用植物进行初步识别拍照后老师在线进行讲解外,返校后均安排至少一天时间去中南民族大学药用植物园进行野外实习活动。其次,在对学生进行野外植物讲解的时候,除了讲述识别特征及药效专业知识外,应该充分利用民族医药文化知识及历史典故,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兴趣。最后,利用本学院已经建成的民族医药标本馆和本项目团队正在建设的中南民族大学药用植物园,让学生分批次对标本馆内的标本进行详细观察,对药用植物园内的栽培植物进行观摩识别并积极参与植物园的建设,不仅识别药用植物还了解相关的种植技术,为野外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探索形成以民族医药标本—药用植物园栽培药用植物—实习基地野生药用植物认知的三位一体化的创新培养模式。

民族药材认识实习是药学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认识实习可以使学生对药材市场及各类民族药材的鉴别特征、产地、功效和混伪品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目前实习地点在我国著名的古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故居蕲春。

三、课外实践:多举措培养学生民族医药传承和创新能力

围绕民族药资源布置相关的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在课外作业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本民族本地区的民族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研(包括文献资料和利用节假日实地走访调查),并对调研结果进行总结,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展示并进行评比,如撰写调研报告、制作PPT 或展板展示。通过认真完成作业,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发探索学科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以“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积极参与各项竞赛活动。教学中充分发掘学生民族药学知识背景中的潜能,鼓励指导学生以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对本民族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展示评比。积极参加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项目、民族医药讲解大赛,以及关于“互联网+”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促进课堂教学及培养学生的民族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近年来,组织并指导大学生进行民族医药资源调查和探索相关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有10 余个团队,同学们结合自己家乡所在地的民族医药资源进行相关的调研,从查阅相关文献发现问题,发现线索设计实验方案,到实地走访当地的老中医,以及当地的中药材市场或中医院,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并撰写调查报告。同时,整理成参赛作品制作PPT 去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的评选。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生对“恩施土家族民族药现状调查”“瑶族医药的传承与保护”“壮族医药传承与发展”“西双版纳双江县民族医药的现状及保护和发展”......其中两篇调研论文已经正式发表;“白族医药调研”作品获得2018 年暑期三下乡国家级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另有3项作品获得中南民族大学寒暑假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荣获中南民族大学“挑战杯”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学生的作品获奖或发表更加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因此,这样的课外学习活动深受同学们的好评。在教学过程中也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综上所述,此次教学改革不管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创新,以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医药传承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民族医药学”知识的应用,突出“民族药”特色;围绕“民族医药传承和创新”这一主题,积极组织开展各种课外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促进课堂教学。创新点:(1)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融入民族医药知识,突出民族药特色,激发学生兴趣;(2)在实践教学中采用“民族医药标本—药用植物园栽培药用植物—实习基地野生药用植物认知”的三位一体化的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识药技能;在生药学实验中增设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通过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和民族药材认识实习,培养学生识药、鉴药能力;(3)通过组织开展民族医药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促进课堂教学,弘扬民族医药文化。改革后的课程更有利于学生的识药和鉴药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为以后研究中药的基源,优化中药的品种和品质,从事天然药、民族民间药的调查和研究,进行新药的开发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深入融入“民族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理念,让学生肩负起弘扬民族医药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为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推动我国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此次教学改革,充分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通过对药用植物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民族药学”知识的应用,突出“民族药用植物”特色,并通过组织开展体现民族医药特色的各种学习活动和比赛,激活学生“想学习、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对民族医药传承和创新的能力,从而提高药用植物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在药用植物学相关教学中通过充分发掘学生民族药学知识背景中的潜能,既满足教学目标的眼前需要,又助力民族医药文化的长远培养,弘扬民族医药文化,对我国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药用植物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和中药学科研、生产的需要,探索教学过程中的新方法、新思路,不断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努力打造独具教育特色的综合素养专业精品课程。

猜你喜欢
植物学药用植物药用
四川发现兰科植物新种
四种肥料对圆齿野鸦椿果实产量及药用品质的影响
寻找家里的药用植物
关于“植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与实践
药用植物当归早期抽薹研究进展
高职中药专业药用植物学理实一体教学探析
中国将拉开药用辅料行业的整合大幕
模块教学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互帮互助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