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法治教育模式问题及改进路径

2022-11-01 04:47范俊荣邹丽梅
高教学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法治环境课程

范俊荣,邹丽梅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 150040)

环境法治教育是指为推进环境法治建设,遵循环境法治建设规律和教育规律,在大学生中系统性地进行环境法律知识、环境法治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具有环境法治素养的人。环境法治教育是生态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以学校为营地,目的是培养具有环境法治思维、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知法守法的新一代公民,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和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历史责任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一代绿色人才。

一、高校环境法治教育模式概述

(一)高校环境法治教育

对于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此阶段是我国开展生态文明法治观建设的关键时期,环境法治是开展生态文明法治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树立正确的环境法治观念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环境法治教育要求受教育对象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为手段,调整多种环境利益关系;要求受教育对象遵守自然生态规律,遵循生物多样性、循环再生的规律,促进社会和谐有序进步;要求受教育对象了解法律是社会最基本底线,不仅要自觉遵守法律,还要将生态文明理念及环境法治意识融入生活之中。

在我国的环境建设中,环境法治教育的作用体现为(1)绿色发展理念重构。我国现在已经进入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阶段,需要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环境法治教育需要对人们的发展理念进行重构,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绿色发展观。(2)绿色人格塑造。我国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后,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具有生态文明知识和环境法治技能的新一代公民,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变奠定人力资源基础。(3)环境法治文化再造。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中,打造良好的环境法治文化环境,从大学生开始培养学习环境法治知识的自觉性,提高公众环境法治意识,塑造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人文及法治基础。

高校环境法治教育的特征包括:(1)体系性。环境法治教育强调环境法律知识的整合和体系的建构,需要形成环境法治教育的核心概念、理论体系和知识架构,避免一般环境教育的片面化和知识的碎片化。(2)开放性。环境法治教育是一个开放体系,一方面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模式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模式,我们需要探索很多未知领域,需要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另一方面环境法治教育具有通识教育性,可以与其他通识教育学科进行融会贯通,落实到所有教育过程。(3)实践性。环境法治教育与其他法学学科一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环境法治教育知识应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对环境法治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学生可以熟练运用环境法治知识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尤其注意对大学生环境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

(二)高校环境法治教育模式

1.高校环境法治教育模式的内涵

教育模式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方式、方法和途径的有机结合和运行机制。高校环境法治教育模式开端于实践中各高校对环境法治教育的目的、方式、方法和教育途径的摸索与实践。本文中探讨的环境法治教育模式包括环境法治教育目标、方式、方法和途径等的结合。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绿色发展,教育也要进行绿色化、生态化转变,大学生的教育也要进行绿色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绿色法治思维的一代新公民。具备绿色法治思维的新公民,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承担一定的科研和建设任务,还应具备绿色思维、法律意识,能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法治观,在生态法治建设中的作用就是发挥这种价值观在国家认同、大学生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方面的重要推动作用,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核心理念的确立及培养他们爱护自然、关爱生命的价值观念,具有深远意义。

高校环境法治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在德育教育方面,制定环境法治教育融入德育教育计划,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中加入生态意识教育、生态法治思维教育及生态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在初入大学之际即开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意识。其次在高校课程建设中,注重融合环境法治教育的内容,专业课建设中融入绿色意识、绿色技能和防范环境风险意识的知识。最后,在高校环境法治教育的实践环节,建设多种实践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保护建设的活动中来,实现环境法治理论与实践操作及大学生自我修养的良好结合,不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良好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坚定信念,还应具备法律思维和维权意识,不触碰环境法律底线的意识及自我控制能力。

2.高校环境法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环境法治教育的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兼顾专业性、学科性和社会性特点。狭义的环境法治教育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育,如大学课程中的环境法课程、自然资源法课程和林业资源法课程等与环境法学学科相关的课程;广义的环境法治教育内容包括除环境法学学科以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其他学科,如环境科学、生态文明教育、生态伦理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培养环境保护法治思维、养成遵守环境法律的习惯;培养环境法治观念,具备承担环境保护责任意识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消费观,养成低碳行为习惯,形成环境法律意识。

高校开展环境法治教育可以弥补高校法治教育中环境法治教育内容短缺的现象,给予学生更多接触学习环境法治知识的机会,培养环境法治观念。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全民参与环境共治,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

3.高校环境法治教育的途径

高校环境法治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借助高校课堂,通过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建设高校校园环境,营造高校环境法治教育氛围,打造浓厚的保护环境、热爱自然和爱护绿色环境的良好氛围等环节来完成。

(1)完善高校环境法课程体系建设

在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高校环境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应面对新局面开展新设计,在课程设置方面,除法学专业需设置环境法学课程以外,其他专业也可以开设环境法学的通识课和选修课。尤其是在环境类、农林类专业,环境法学课程可以作为通识课程在全校开设,设置在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环节;在非环境类、农林类专业的其他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里增加环境法治的思想和内容,通过增加环境法治教育课程的覆盖面,增加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重视。

环境法治教育内容是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中,除宪法、刑法和民法的普法教育外,还应增加环境法治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课建设应根据党和国家的形势,增加相关环境法治内容,将生态文明思想和环境法治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课程。通过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必修课优势,将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建设美丽中国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自己的理想,结合中华民族传统生态伦理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环境法治知识,培养绿色低碳行为和生活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法治观。

(2)建设环境友好的校园环境

环境友好的校园环境,会让人体会到良好环境的福利,美好的环境可以塑造人和影响人,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校园硬件设施要符合保护环境基本规律,符合绿色低碳要求,校园建筑要低碳环保、绿色化,校园景观建筑尽量符合自然环境的基本条件,与花草树木等天然景观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时刻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感受自然对人的美好馈赠。在校园建筑方面,教学楼、图书馆和学生宿舍建设要尽量实行节能低碳建筑,节电节水,减少噪音。

(3)打造校园环境法治教育文化氛围

高校利用大学生社团、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和校园网络等各种媒体平台进行环境法治教育的宣传活动,随时随地进行环境法治教育的宣传活动。高校还可以利用高校学术氛围较为浓厚的环境,将学术活动与环境法治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学术会议打造浓厚的环境法治教育氛围,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就环境热点问题进行科学讲座、开展学术研讨,给同学们普及环境法律知识,扩大环境法治在校园中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立法参与度、法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二、我国高校环境法治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环境法治教育从上世纪90 年代初起步,环境法治教学仅在高校中开展,普及开展环境法治教育的经验尚在摸索之中,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差距体现在课程设置少、高校教育资源少及环境法治理论体系尚未完成。我国的环境法治教育一直没有明确要求,没有把环境法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之一。

高校除法学专业外,可以针对其他专业开展环境法普法教育,开设环境法学科相关课程,逐渐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思维、环境法治意识,养成绿色低碳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突破所学专业限制,从不同专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绿色品格。

我国的环境法治教育目前已形成如下发展特点,受教育对象差异化,各高校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不同教育,采取不同教育方式;环境法治教育内容体系化,根据受教育对象形成结构合理的教育内容,使受教育者受到系统化的环境法治教育;教育方式多样化,根据受教育者的兴趣及爱好,适当调整教育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效果,是环境法治教育开展通识教育的必经之路。

(一)高校环境法治教育的重视度不高

环境保护法治教育的建设离不开环境法治知识在社会上的宣传,而高校正是传播的主要阵地和关键环节,利用高校的教育环境,培养具有环境法治思维的现代公民和环境保护法方向的专业人才。虽然高校普遍认识到环境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但因多种原因没有提高认识,在课程建设及师资匹配方面存在诸多局限,大多数高校把法治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程结合在一起,但是这样的方式不能很好地弘扬法治精神。由于法治教育的成果相比理工科的科研成果相对隐性,高校在投入方面比较谨慎,这些原因也导致环境法治教育课程建设进程较慢。

开展环境法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老师,教育的完成需要老师的灌输和传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基于成绩结果导向,只关心自己的成绩,而不关心环境法治素养的养成,对于环境法治教育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这影响了学生学习环境法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在此时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高校教师应因材施教积极开展环境法治教育活动,保证环境法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当代大学生对环境法治教育重视度不是很高,很多学校只重视专业课教育,没有把环境法教育作为学生培养目标和方向,忽视了环境法治教育。在我国的传统教育惯例下,强调专业文化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环境理念的培养和行为的养成,单纯认为这只是环境科学专业应该学习的知识,其实在课堂教学中,环境法治教育是可以慢慢渗透到专业知识学习中的。

(二)高校环境法治教育内容单一分散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环境,但环境法治教育目前只集中于环境法的教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在1997 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并非所有高校法学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在除法学专业之外的专业课程建设中,更是少见环境法治教育的踪影。高校中开展法学教育的基础课主要集中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中,其中法学知识比例较少,且集中介绍法律的原则和基本知识架构,在这部分有限的法律知识里,环境法知识更加有限。环境法治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还应包括环境资源法学学科中的相关课程,如按自然资源要素划分的土地管理法学、水资源保护法学、林业资源保护法学和环境法案例教程等。通过这些课程建设,激发大学生对环境法学的兴趣和共鸣,由课堂书面知识逐渐关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环境问题。

(三)高校环境法治教育实践教学实效性低

实践中,很多高校没有开展环境法治教育的实践环节,缺少环境法治教育的专题内容,对实践教学没有给予充分重视,特别是在产学研环节,没有制定环境法治教育规划,缺少相关培养方案的制定。我国高校的环境法治教育大都在课堂上进行,课堂可以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但不能解决学生的认识和行为能力问题。

当前各高校开展的环境法治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尚未开展出适合环境法学的实践教学环节,环境法治教育还局限于传统法学实践教学的设计中,在实践教学中直接带领学生去法院、检察院和律所开展各种传统法律专业知识实习,在传统法学实践环节中,除非环境法庭,学生很难遇到环境类案件,因此对大学生开展环境法治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应不限于公检法与律所等司法实务部门,应逐渐拓展到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科学研究部门和媒体部门等。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到大自然中去体会生态环境和谐,让学生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心,走到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让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与自然心灵相通,这样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是由内而外引发学生环境意识的途径。

通过对高校环境法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高校环境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三方面,一是环境法治教育的重视度不够,二是环境法治教育内容不成系统,三是环境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好。下面我们究其原因,进行研究,针对问题提出改善对策。

三、我国高校环境法治教育模式的完善

我国高校环境法治教育面临很多挑战,环境法治教育要求从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创新。以绿色发展观为基本教育理念,以生态校园为育人环境,以环境法治知识、观念为课堂学习基础,以多种多样的环境保护活动为主体,借助学校公众号、广播和校园网络等多种平台,开展环境法治教育活动,建立以高校为主体、政府为支撑、社会为依托的多方共同努力的环境法治教育平台。

(一)提高对环境法治教育的重视

环境法治教育是推动我国法治认同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实现生态法治认同起着重要作用。重视环境法治教育成效,就是要重视环境法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增加环境法治教育的说服力,保证环境法治教育的顺利运行。

环境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在方法论上如何提高对环境法治教育的认识主要体现在高校要开设相关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科学合理布局,既在法学专业,也要在非法学专业的环境相关学科开设环境法治教育课程,如通识教育课、学校公选课等。

环境法治教育可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环境法治专业人才,为法治建设贡献力量,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助力。转变传统法治教育理念,提升环境法治教育理念的思想站位,提高环境法治教育教师队伍素质,营造环境法治教育氛围,开展各种环境法治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法治教育活动的参与度,营造环境法治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提升环境法治精神,提升环境法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度。

(二)构建环境法治教育体系

首先,按照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应该按照绿色发展观来构建环境法治教育规律,发挥环境法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度支撑作用,发挥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在现有高校教育体系中构建环境法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其次,结合我国环境法治教育实践,优化选择环境法治教育的内容,在课程教育内容上,既要按照高校各年级各阶段受教育对象的不同,由浅入深安排环境法治教育的内容,在课程内容上又要根据专业教育的要求,适当平衡与其他专业课内容的协调关系,在环境法治教育知识体系的建构上,需要考虑环境法治教育本身的内在逻辑、社会发展需求、不同专业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需要,以及环境法治教育内容与其他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等。在相关学科中加入环境法治教育的内容并使之融合,使之有机地融入到专业课程建设中。其他的体现方式,包括结合本校实践课程,开展独立的环境法治主题教育。环境法治教育一方面让大学生知法懂法、一方面在实践生活中遵法守法。

另外,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考查课程,对于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要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地在课程中加入环境法治课程,应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本着专业教育和环境法治教育相结合相互渗透的原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授课内容中,注意环境法律制度的介绍、环境保护理念教育和环境保护法治行为养成等。例如,英语专业开设外国环境法课程、法学专业开设环境法课程及化学专业开设清洁生产法和能源法课程等。通过在非法学专业、非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法治课程,经专业课延伸到对环境法治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环境法治的重视度和认同感。

在教材建设方面,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环境特点和高校专业特色,撰写突出地域特色的环境法治教育教程,突出地方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特色,在学生充分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地方环境资源有充分的了解,然后对本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启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剖析地方问题解决的路径。突出地方和行业特色的环境法治教育教材的好处是有利于警示大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唤醒环境良知,自觉投身环保事业为家乡及地方经济做贡献。

(三)建设环境法治教育实践协同机制和平台

法治教育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环境法治教育应建立起高校、政府和社会的实践协同平台,解决高校环境法治教育实践环节缺失问题,实现教育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教育资源整合发展,形成高校、政府、社会三方合力的协同机制,围绕环境法治教育的目标和组织架构,建立环境法治教育的组织架构。利用高校和社会各种平台开展环境法治教育,引导环境法治教育,高校环境法治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作用,积极利用媒体发声,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环境法治教育活动。形成绿色生活及多种绿色实践平台的校园氛围。

实践环节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实践方式即多校联盟,高校联盟的作用在于可以共享资源,开展跨学科及跨学校的基础理论研究,多校之间完成学术共建;二是开展多校共建多层次、网络化的环境法治教育学习网络,开展有关环境法治教育的创新研究和交流;开展国际交流,进行高端的学术对话和理论交流。培养有家国情怀的大学生,以德育人,形成环境法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构建多方位、全周期和重实践的环境法治教育平台,形成学习环境法治教育的热潮,打造高校“学以致用,用以启学”的良好循环,有力地促进绿色大学的发展,打造学生的环境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良好的校园环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猜你喜欢
法治环境课程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环境清洁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漫观环境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