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冰雪
每次给这个班上课后辅导课,孩子们都在埋头写作业,除了她——一个坐在最后一排的小女孩。临下课时,她依旧没交作业——这已是她第三次没交作业了。
在第一次的课上,得知她没交作业时,我走到她跟前,想问问原因,看到她的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就等着放学。
我问她:“别人已经写完作业了,你写作业了吗?”她看着我不说话。周围的同学马上说:“老师,她什么作业也不写,你不用管她。”
我再一次仔细看了看她,见她皮肤有点黑,但长相清秀,穿着干净整洁,应该不是爸爸妈妈不在家,跟着爷爷奶奶过的留守儿童。
那灵动的眼神告诉我,她的智力也绝对没有问题,可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为什么不写作业呢?我非常纳闷。
我于是继续问她:“你希望每个老师都不管你吗?”她依然只是默默看着我,不说话。我有点气馁,看着一言不发的她,有点自我安慰般地说:“我相信你会写作业的,老师等着你。”
回到讲台,我希望她能给我一个惊喜。可是,直到放学,惊喜依然没有降临。我无奈地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教室门口。
在第二次的课后辅导课上,她的组长直接“忽略”了她,把其他同学的作业收齐交了上来。我忙着改作业,把她给忘了。
今天已是我第三次来到他们班。他们有的在学英语,有的在学语文,都很忙碌,只有她百无聊赖地坐在空无一物的课桌前发呆。
正面管教的创始人简·尼尔森说,每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都希望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家长和老师要学会做一个“密码破译员”,理解孩子是在用不良行为告诉我们:“我只是想有所归属。”
怎么破解这个不想写作业的孩子行为背后的密码,我决定再努力一次。
我走过去,问她:“你的语文书呢?”
她依旧用无辜的眼神和一贯的沉默回答我。这在我意料之中,因此我按预想的策略来应对:你不说话,没关系,我拿起书包自己找。
在我的印象中那些“不听话”孩子的书包都是乱糟糟的,找一样东西几乎得把书包翻个底朝天才行。但她书包里物品整整齐齐,其中不仅有教材,还有好几本教辅材料、作文选和字帖等。
我温和地对她说:“你这几本书不错,谁给你买的?”她看着我摇摇头。这和之前面无表情的沉默相比,也算是一种回应了。
“是不知道,还是不想说?”她继续摇头。
“你不说话,那我猜一猜,一定是你妈妈给你买的吧?”依然摇头。
“爸爸?”摇头。
“爷爷奶奶?”摇头。
“你能听懂我的话,说明你的听力没问题,你是不会说话吗?”我故意问。
旁边的同学听了,马上向我解释:“老师,她不是哑巴,她会说话。”
我笑了,看着她说:“我当然知道她会说话。”她也笑了。看着她腼腆的微笑,我知道她对于我们的交流并没有抗拒。
我继续说:“你看,这几本书这么厚,天天背着多沉呀。”
“不用我背。”她终于开口说话了!我知道,一个孩子只要愿意和你交流,就是拉近彼此关系的第一步,也是走进她内心的开始。
可是这句话她好像故意说得含混不清,我于是又问了一遍:“不用背?”
“我爸爸接我的时候,都是提着这里。”说着她用手指给我看书包上的提手。
“你有弟弟妹妹吗?”
“没有。只有我自己。”
“你看你多幸福,没有弟弟妹妹和你抢爸爸妈妈,他们把全部的爱都给了你一个人,还给你买了这么多书。你爸爸妈妈一定对你非常好。”
小女孩终于打开了话匣子,告诉我爸爸妈妈带她吃了哪些好吃的。
“他们知道你不写作业吗?”她又不说话了,微笑着看着我。
“你不写作业,是不会写,还是不想写,或者觉得写作业太累了?”我继续温和地“探查”着她的内心。
“写作业太累了,手累。”我知道这是借口,于是问旁边的一位男同学:“觉得写作业累吗?”这个男同学很“默契”地说:“不累。”
可是我并没有顺着这个小男孩的话头,而是对她说:“写作业确实有点累,我小的时候也不愿意写作业。不过我可没你这么大胆,我不愿意写,但最后还是写完了。你要是写累了,我们可以歇一会。”
说着我找出她的作业本,打开课本,拿出一支笔,放在她面前。“今天的语文作业是写这些生字,现在写吧,需要帮助可以随时叫我。”
回到讲台后我继续改作业,但心里还有一丝忐忑。我安慰自己,不管怎样,如果能动笔写一个字,也算是进步了。改了一会作业,我还是不放心,决定去看看她写得怎么样了。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原来一片空白的作业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了几行字。这不正是可以鼓励她的地方吗?
我惊讶地说:“哇!没想到你的字写得这么工整,也很漂亮。你比咱们班很多同学的字写得都好。你看你的名字多好听,长得又漂亮,你还能努力把字写得这么好看。你发现了吗,你有这么多优点?”
她马上反驳我:“我觉得我的名字不好听,我很黑,字也不好看。”
在我看来的优点她都一一否认,这个孩子是多么缺乏认可和自信呀。也正是因为这样,她索性每天什么也不做。在她看来,反正做不好,不如就让别人认为她什么也不会。
这正是正面管教中提到的孩子错误目的中的第四种“自暴自弃”。对于这样的孩子,简·尼尔森说一定要关注他们的优点,安排一些小成功。
于是,我继续鼓励她:“老师说的都是真的,在我眼里这些都是老师非常喜欢的优点。尤其是你的字,我觉得三年级的孩子能写成这样真的很不错了。你回家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说今天老师表扬你写的字了。”她开心地笑了。
“我们俩来一个秘密约定怎么样,只要我来上课,你就认真完成作业。”
她又一次笑了。我知道这微笑中一半是希望得到老师的持续关注,一半是对自己能不能做到还不十分确定。但今天她迈出的这一小步,无疑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渴望被爱,当老师和家长在辛苦又忙碌的工作之余去关注孩子的行为时,看到的往往都是孩子的不当行为。心烦意乱、气急败坏之时,我们更多的是急于批评,希望他能马上改正,却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想想孩子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我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学会“破译”孩子行为背后的密码,就如掌握了改变孩子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