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参与型干预措施对多动症患儿的应用价值

2022-10-31 08:27张艳玲阴悦李若晗王薇舒柴小龙
河北医药 2022年19期
关键词:多动症患儿评分

张艳玲 阴悦 李若晗 王薇舒 柴小龙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称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障碍疾病[1]。其临床表现为与生长发育不协调的不同程度的注意力涣散、冲动任性及活动过多等症状,同时还伴有学习障碍、品性障碍、情绪障碍等多种认知缺陷[2,3],最新的Meta 分析显示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全球发病率约为3.4%[4]。目前研究ADHD治疗主要目标是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大脑功能,使其无论是在用药还是不用药的情况下,ADHD 症状完全或者基本消失,不再达到ADHD的诊断标准[5,6]。目前多动症患儿常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健康宣教、定期复诊等。药物治疗伴随有药物的不良反应,家属及患者的依从性差,在多动症患儿临床治疗时的应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探讨更加合理的干预方案对治疗ADHD显得尤为重要[7,8]。相关研究表明,目前ADHD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脑部病变、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围生期情况、家庭情况、营养状况和饮食因素等因素密切相关[9,10],患儿发病后通常可表现出主意缺陷、活动过多、行为冲动以及学习困难等临床症状[11-13]。针对不同的病因,临床对多动症患儿多采用常规干预,常规干预方案通常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患儿需求,因此干预效果并不显著[14]。此次研究在常规干预进行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定期复诊的前提下,加入家属参与型干预模式应用于临床,主要干预措施有患儿主要照顾者的培训、患者改进管教、生活管理、心理支持、行为干预等,并对临床应用效果与价值进行后续分析,此次研究为探讨家庭参与型干预在多动症患儿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因多动症于我院进行治疗并自愿参与本研究的5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6~16岁,平均(8.12±1.05)岁;病程1~6年,平均(3.04±0.40)年;疾病分类:注意缺陷型16例,多动冲动型8例,混合型4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5~14岁,平均(8.09±1.11)岁;病程1~7年,平均(3.10±0.38)年;疾病分类:注意缺陷型17例,多动冲动型6例,混合型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入选此次研究的患儿均符合《儿童多动症的诊断与治疗》中相关诊断标准;②患儿意识清晰且无沟通交流障碍;③所有患儿家属对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④患儿临床资料齐全。

1.2.2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先天性疾病者;②心、肾等诸多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③病案资料缺失,依从性偏低者;④合并有神经系统疾病者;⑤对此次研究所采用治疗药物存在严重不良反应者。

1.2.3 剔除标准:①干预过程中家属或患者依从性差,不能配合训练者;②干预治疗过程中未按时随访复查者。

1.3 干预方法:所有患儿入院后采用盐酸托莫西汀胶囊(Lilly del Caribe Inc 批准文号H20110145)治疗,每次取量0.5 mg/kg,连续治疗1周;1周后观察患儿未出现明显异常表现的,可以1.2 mg/kg 的剂量持续用药,用药2次/d,连续治疗8周。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主要包括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同时需叮嘱其定期陪同患儿返院复诊,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还需密切观察患儿心理状态,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1.3.2 观察组在上述干预基础上加用家属参与型干预,主要干预措施包括:

1.3.2.1 成立家庭参与培训小组:小组成员结构由原来的传统的护理人员组成转变为具有心理咨询资格的医护人员组成,并由该小组成员一对一全程负责观察组患儿,首先评估后制定与实施具体的干预计划,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干预方案,做好干预效果的记录。

1.3.2.2 患儿主要照顾者的培训: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儿主要照顾者的认知情况,根据患儿主要照顾者的认知情况及学历等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个性化宣教方案,并通过小组问答的形式进行培训,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心理支持,功能锻炼、训练方法等,培训结束后对掌握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对于未能理解或理解偏差的内容进行反复讲解。患儿的主要照顾者加强与培训小组的沟通,促使其能及时改善患儿行为。培训结束后的第1个星期,第3个星期,第2个月由负责人对培训情况进行跟进保证有效开展。

1.3.2.3 改进管教:参考患儿年龄与自身心理状态对管教方案进行改进,在患儿出现病态行为后,慢慢改善其行为态度,在患儿发生改变后对其进行鼓励,同时在管理过程中避免患儿处于过分安静状态。

1.3.2.4 生活管理:对患者日常饮食进行调控,并与照护者和患儿共同为患儿制定规律的作息计划,根据患儿身体状态适当安排其进行室外锻炼,并保证患儿每日睡眠时间≥10 h,保证其卧室安静、通风,进而提高睡眠质量。

1.3.2.5 心理支持:由小组中具有心理咨询资格的医护人员对患儿日常活动进行观察,进而通过其表情、肢体活动以及语音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后通过表扬、诱导及暗示等行为科学的对其进行心理支持。日常生活对患儿进行处罚时,照顾患儿自尊心,教导其社交技能。在患儿出现异常情绪后,家长则需耐心倾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3.2.6 行为干预: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的差异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如患儿存在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破坏行为,则需对其进行肌肉松弛训练,帮助其缓解强烈的情绪反应,并通过密切的沟通交流消除患儿紧张、恐惧情绪。在患儿存在不良行为倾向时,家属鼓励患儿克制不良行为,并在不良行为实质发生后进行适当惩罚,过程中予以教导,保证言语的合理性,避免患儿厌恶情绪产生。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2组治疗效果、适应能力以及患儿行为评分的差异。

1.4.1 临床疗效:参考患儿治疗后具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价:①显效:日常生活中未发生异常行为,心理情绪未出现不良变化;②有效:日常生活中出现较少的异常行为,心理情绪有轻微改变;③日常生活中出现较多的异常行为,心理情绪波动程度较大。

1.4.2 患儿适应能力: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CABS)进行综合评价:评价项目包括:感觉运动、生活自理、语言发展、个人取向、社会责任、时空走向、劳动技能、经济活动,上述项目得分越高表示患儿适应能力越强。

1.4.3 患儿行为: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调查表(PSQ)进行综合评价,评价项目包括:品行问题、学习问题、身心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上述项目得分越高表示患儿相应症状越严重。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2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56,例

2.2 2组适应能力比较 2组干预措施后感觉运动、生活自理、个人取向、社会责任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2组适应能力评分比较 n=28,分,

2.3 2组行为评分比较 2组干预措施后品学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2组行为评分比较 n=28,分,

3 讨论

既往研究认为,多动症患儿自身症状多由心理情绪决定,家庭成员的参与干预通常较医护人员所取得的干预效果更好,但考虑到较多的患儿主要照顾者对多动症缺乏足够的认知,因此可能对最终干预效果产生影响[14,15]。此次研究中通过成立家庭参与培训小组,且小组成员增添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使得培训较传统的宣教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小组成员的一对一全程跟踪式服务也减少了医患间的陌生感增加了信任感,整个过程体现了交往性原则。从评估家庭背景及患儿—制定与实施具体的干预计划—评价效果—调整干预方案,进行了全流程细化管理。

首先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科学的评估是使培训有针对性的前提,小组成员的心理专业知识为其开展提供了保障。此次研究中通过成立家庭参与培训小组使培训规范化,制定与实施具体的干预计划,及时调整方案并做好记录。对患儿主要照顾者科学评估后进行培训,通过小组问答、公众号推进完成培训效果的巩固。进而提高患儿家属对多动症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患儿出现不恰当行为后得到时适宜有效的指正,同时指导家庭与老师的沟通,促使其能在学校中也能及时改善患儿不恰当行为。最大程度提高管教效能。其次,本研究还通过改进管教、生活管理、心理支持以及行为干预等多种形式对患儿进行日常干预,在改善患儿主要照顾者对患儿病症态度的同时,维护了患儿自尊心,提高治疗依从性,保证临床症状的持续性改善,这也是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主要原因。

家庭成员参与干预措施后患儿感觉运动、生活自理、个人取向、社会责任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较常规干预适应能力的显著提高。通过对患儿生活管理与心理支持,对其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意义,同时还能纠正其不良行为,减少心理伤害,最终缓解其各项临床症状。此次研究结果分析,观察组患儿感觉运动评分、生活自理评分、个人取向评分、社会责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原因为:家庭参与型干预主要是对患儿主要照护者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培训,保证其对患儿管理能力的提升,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还能为患儿提供心理支持与行为干预,对患儿心理状态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如生活管理的应用就能通过长期的教导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而根据患儿身体状况安排运动锻炼则能提高患儿感觉运动能力,通过对患儿进行鼓励不但能帮助其建立自信心,还能促使其社会责任感提升,尤其是加强了家庭和老师的有效沟通,使得干预更有连续性。

除此之外,此次研究中观察组品学问题评分(8.42±0.94)分、学习问题评分(7.02±0.43)分、冲动多动评分(3.65±0.32)分、多动指数评分(8.42±0.9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品学问题评分(10.18±1.07)分、学习问题评分(8.24±0.45)分、冲动多动评分(4.41±0.27)分、多动指数评分(10.01±1.02)分,推测造成该项结果的原因为:家庭参与型干预模式的应用通过改善患儿多项临床症状,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均能保持身心健康,而父母管教方案、生活管理与心理支持方案的持续性改进,则给予患儿更多的表扬、疏导与支持,促使患儿建立自信心的同时还促进了家庭融洽关系的形成,患儿不良刺激减少,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微小化。

综上所述,多动症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家庭参与型干预的效果较好,患儿干预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适应能力显著提高,生活与学习中的各方面问题得到明显缓解,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显著。

但是本研究存在着不足,首先,本次研究的样本量偏小,未来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其次,本研究采用的是单中心研究方法,未来需要进一步扩展至多中心多地区,检验本研究的发现;此外,社会的重视与支持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多动症患儿评分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唇腭裂患儿家长围手术期的心理需求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我给爸爸评分
Castleman disease in the hepatic-gastric space: A case report
People with ADHD(多动症)have Different Brains
赶走“多动症”的小恐慌
与多动症儿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