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传蕾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管弦乐队指的是由打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共同完成合奏任务的乐队,根据器乐类型、演出场地等方面的差别,可将管弦乐队分为室内管弦乐队、交响乐队等。其中,弦乐器包括竖琴、低音提琴等,木管乐器包括长笛、圆号等,打击乐器包括三角铁、大鼓、定音鼓等。乐队编制主要分为单管编制、双管编制、三管编制等。在小学教育过程中,通常以兴趣课堂、课后服务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器乐拉奏方法并完成排练任务。然而,当前有些小学院校在组织学生排练时存在理念陈旧、内容不足、形式单一、体系欠佳的问题,影响管弦乐队演奏排练成效。基于此,为提高小学管弦乐队排练质量,探析排练必要性、现状及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审美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素养。管弦乐可如洪水巨浪,亦可如涓涓细流,具有多变性、艺术性、人文性,在小学院校组建管弦乐队并经常展开排练活动利于营造美育氛围,助学生在了解管弦乐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旋律特点等方面的过程中受到美育熏陶,在管弦乐队排练过程中认识美、赏析美、创造美,继而提升小学美育水平。因为管弦乐器演奏有一定难度,合奏亦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及技能,所以管弦乐队有效排练具有美育、智育兼顾的素质教育作用。
管弦乐历史悠久,自16 世纪起逐渐独立,在器乐制作水平不断提升的条件下,古典组曲、序曲、变奏曲、幻想曲、赋格曲等体裁得到普遍运用。18 世纪,在小提琴音乐飞速发展的基础上,歌剧序曲体裁发生改变,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与时俱进给予支持。19 世纪,管弦乐步入浪漫主义蓬勃发展时期,题材范围扩大,标题音乐兴起,威尔第、罗西尼、比才、瓦格纳等音乐家增强了管弦乐在歌剧中的表现力,乐队编制更为充实,配器手法日益丰富,和声、对位等方面亦有改变。19 至20 世纪,管弦乐创作流派增多,管弦乐作品调性多变、形式自由、节奏复杂、力度猛烈、篇幅浓缩,这使其更符合人们的审美。纵观管弦乐历史,其不仅是佳作的诞生史,而且是不同时期政治、文化、科学等方面发展的见证,贝多芬、德彪西等艺术家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身上的优秀品格值得学生学习。基于此,小学管弦乐队排练有利于学生拓宽眼界,在文明互鉴中强化人文素养,还可为其历史、科学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继而凸显小学管弦乐队有效排练的必要性。
管弦乐及小提琴、定音鼓等乐器对部分学生来讲是陌生的,在学习与排练中,其会感到兴奋,这种积极情绪与学生生活、学习、社交、成长等方面产生的压力对冲,有效解决学生情绪熔断问题。学生将音乐视为情绪的调节剂,能逐步学会控制情绪。管弦乐排练强调集体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需沟通、协作,懂得相互迁就,理解他人,用同理心思考问题,还可感受到集体的强大力量,其社会性得以提高。有些学生存在不自信的心理问题,通过学习管弦乐及参与乐队排练活动能助其产生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继而增强自信,消除胆怯、自卑、自我否定等负面心理,实现基于小学管弦乐队排练的心理教育目标。
正确的排练理念能使管弦乐队排练育人活动事半功倍。当前有些小学教师排练理念陈旧,为了尽快出成绩,在排练过程中加重学生练习负担,其要求学生反复排练某个段落,这虽能加强学生管弦乐演奏的肌肉记忆,但同时消磨了学生对管弦乐的热爱之情,在排练压力影响下,学生不禁打退堂鼓,这亦是部分小学院校管弦乐队成员变动频率大的原因之一。这不利于营造和谐的乐队排练氛围,学生配合度、默契度均会降低,无法提高小学管弦乐队排练质量。
通过对小学管弦乐队排练育人作用进行分析可知,除美育外,有效训练还具有德育、心理教育、智育等作用,能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提高小学素质教育质量。这就需要管弦乐队排练内容具有包容性及扩展性,为学生了解他国文化、名人传记、历史、器乐制作科学理论等知识给予支持。当前,部分小学院校管弦乐队排练仅围绕乐曲展开,教师未能引领学生以管弦乐为跳板了解歌剧、舞台剧等艺术形式,其他方面的知识渗入较少,排练视角过窄,排练内容不足,影响小学管弦乐队排练成效。
排练活动是育人内容流向学生端的渠道,当前有些小学的管弦乐队排练形式存在较为单一的问题,通常为“教师讲、学生练”“教师弹、学生仿”“教师说、学生听”的单向教育形式,在排练中学生鲜少提问,对合奏亦是不知其所以然,认为只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合奏即可,在排练中很少动脑思考,管弦乐队排练实效性随之降低,也无法通过有效排练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
管弦乐排练无法一蹴而就,需师生花精力在排练上面,当前有些学校管弦乐队排练活动时断时续,这与师资力量不足、训练计划欠佳等方面有关,无法持续提高管弦乐队合奏质量。基于此,小学院校要优化管弦乐队排练体系,为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管弦乐演奏水平给予支持。
首先,小学院校需推行五育并举理念,深挖管弦乐队排练综合育人价值,例如引领学生赏析《西班牙狂想曲》《c 小调幻想曲》等管弦乐经典佳作,在赏析乐曲过程中使学生接受美育熏陶,了解作者生平,走进16 至17 世纪的欧洲,对当时的政治与文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实现智育、美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并轨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排练过程中需战胜身体上的疲累,这亦是劳育形式的一种;其次,小学院校需推行育人为本理念,根据各学段小学生成长规律、性格特点、认知能力等客观因素组织展开管弦乐队排练活动,例如1 至2 年级学生专注力、理解力等素养均有待提升,可适当缩短管弦乐训练时长,以免学生排斥管弦乐,耐力、表现力、默契度等方面有所强化的高年级学生则可适度延长排练时间,还可增加排练难度,为高年级学生增强综合素养助力;最后,小学院校需推行陶行知教育理念,着重发挥“六大解放”教育理念的作用,使学生能在排练中解放手脚与大脑,全身心感受管弦乐及乐队演奏的魅力。
为使管弦乐队排练的育人效果更具综合性,小学院校要积极创建校本化课程,一方面延续本校管弦乐队排练风格,如引入民族乐器、为戏曲伴奏、与合唱团一起训练等,另一方面扩充育人资源,以幻想曲为例,教师需对该题材的特点、代表作品、诞生背景、代表作曲家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筛选学生能理解的内容,使之作为校本化课程,扩充育人资源,助学生感受幻想曲之美,掌握此类乐曲演奏技巧,学习莫扎特、巴赫等艺术家的优良品质,继而落实小学管弦乐队排练育人目标。新时代教育资源扩充离不开数字技术,教师可上网搜集文本、视频、图片等资源并制作微课,使排练内容更加直观,增强教育指导的影响力,同时可在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排练内容指引下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实现自主性排练目标,使管弦乐队排练理论知识及技能高效传导。
在排练内容充足、排练理念先进的基础上,小学院校需丰富排练模式,使学生能多渠道增强管弦乐合奏能力。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排练,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区别,这有利于组内管弦乐演奏水平较高的学生可帮助其他学生攻克排练难关,演奏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可提出问题并增强小组探究学习积极性,在“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下共同进步。值得一提的是,小组合作可构建管弦乐队排演生态圈,以免有些学生浑水摸鱼并在排练中处于边缘地带。再如,教师可受问题驱动组织开展排练活动,如根据谱子唱出节奏、听录音分析主旋律、试奏熟悉分谱等,其目的是逐一攻克学生管弦乐队排练难题,加强排练个性化指导,指引学生提问,加强师生互动,凸显差异化排练的作用,以免排练指导脱离实际。
首先,小学院校需对管弦乐队排练实况及问题成因进行分析,以解决排练具体问题为出发点,制定阶段性的排练计划,对排练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确保管弦乐队排练活动有据可依;其次,学校需为管弦乐队提供公益表演机会,如重阳节到敬老院表演节目、儿童节表演、排演红色歌曲传承优秀文化等,使排练针对性及实操性更强,学生能更加认真地对待排练,同时在表演中累积经验,助学生反思,发现排练不足之处,为师生改进“教”与“练”的对策给予支持,还可在表演中展现学生风采、增强自信、磨砺品格,提升基于管弦乐队排练的素质教育水平;最后,学校需完善评价体系,对阶段性的管弦乐队排练成果进行测评,使教师能发现排练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管弦乐队排练对策,如注重节奏、力度、旋律、曲式结构等基础音乐知识教学指导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乐曲排练等,继而使小学管弦乐队排练活动不断优化升级。
综上所述,小学管弦乐队排练具有提升美育水平、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基于此,小学院校需在明晰管弦乐队排练现状的前提下积极转变排练理念,将管弦乐队排练与素质教育关联起来,扩充排练内容,使有关内容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更强,还需丰富排练形式,多渠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优化排练体系,继而不断提高小学管弦乐队排练及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