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帅《三首前奏曲》中的创新理念

2022-10-31 13:40董雅婷
戏剧之家 2022年23期
关键词:张帅前奏曲半音

董雅婷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1)

一、作曲家及作品简介

(一)张帅人物介绍

张帅,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美国密苏里大学访问学者,1979 年出生于艺术家庭,自幼学习钢琴。2008 年博士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大学期间曾组建说唱金属乐队“蜡笔盒”。乐队解散之后,张帅活跃在音乐会作品、舞剧音乐、歌剧、影视音乐、以及舞台剧和广场音乐创作等领域,并以制作人和音乐总监的身份跨界进入流行音乐等创作领域。其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包括两次中国音乐“金钟奖”。基于早年在流行乐和摇滚乐的创作表演经历与学院派作曲家的背景,张帅自由穿梭于多种音乐风格之间。从古典音乐到当代音乐、从流行乐到电子乐,他的音乐创作跨越多个领域,逐渐形成其特有的多元音乐语言特征。

(二)张帅《三首前奏曲》创作背景

张帅《三首前奏曲》,作品op.18 号(Three Preludes-for Piano,1998),又名《前奏曲三首》,是中国作曲家张帅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998 年,是作曲家18 岁创作的作品。90 年代开始,一些西方作曲家们形成“新浪漫主义”流派,即不再强调音乐风格整体的统一,而是大胆地将以往时代出现过的风格融合。受到这一思潮影响的作曲家试图从现代派极致的理性中回归,做出新的尝试,写出具有现代化特征并且能够符合当下听众审美的作品。张帅便是受到这样的大环境影响而创作此曲。

二、张帅《三首前奏曲》的创新理念分析

(一)中国20 世纪中后期钢琴作品风格特征

1979 年后,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迈入新的阶段。与20 世纪前期相比,创作理念和手法上都发生变化。在继承前期和传统的音乐资源上对和声、新音乐风格、新审美特征上都做出许多尝试。其中有以民间旋律作为基调的改编曲;如张朝的《皮黄》将京剧与钢琴结合;丁善德的《降B 大调钢琴协奏曲》一首建立在彝族民间舞曲基础上的作品;王建中改编的《陕北民歌四首》《梅花三弄》《百鸟朝凤》;徐振民的《唐人诗意两首》等。也有以西方创作技法为手段的如:赵晓生的《纳木错》;罗忠旸《第三小奏鸣曲》;权吉浩《长短的组合》;陈铭志《钢琴小品八首》等。

(二)《三首前奏曲》风格特征的创新表现

前奏曲是西方的小型音乐体裁,它作为一种外来的体裁在中国的钢琴作品中属凤毛麟角,虽然有,但作品的普及程度和知名度并不高,比如储望华《钢琴前奏曲六首》,黄安伦《钢琴前奏曲12 首》等。这些作品都是用中国民族音乐素材作为主体,创作手法上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但与之不同的是张帅是用民族的音乐元素和西方音乐语言加以结合创作的,其主题旋律不来自任何一首民歌。旋律虽以中国五声调式为主,采用西方和声语汇和技法;在打破原本传统的以耳熟能详的民间曲调改编曲之上,用全新的主题动机来创作。并且加入西方爵士乐的特点,西方的节奏和东方的旋律结合使得其既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又不失平衡,这在创作手法上是一种创新。

1.音乐旋律的神秘性

与古典音乐中旋律细腻委婉,富有歌唱性的特征不同,张帅以这些短小精悍的旋律片段以及由这些片段不断演化发展来展现冲突碰撞。前奏曲第一首以四小节为主题动机并作为旋律音高素材不断变化发展构成全曲。前两小节与后两小节构成上三度模进关系,前者为♭E 羽调式,后者为♭G 宫调式。都以主音开始至属音结束,旋律音围绕着小二度和小三度行进展开。这四小节以中国民族五声音阶组成,既作为主题动机又作为主题旋律。(见1-4 小节)

右手旋律采用倒影式手法进行变奏,与左手伴奏构成双调式结构—右手旋律依然为五声音阶,左手以C 大调属持续音方式半音进行。在不断冲突中为17-20 小节主旋律的变奏做准备。(见13-16 小节)

同样具有明显双调性特征的旋律在第二首作品中也有体现。左手为主旋律,♭E 宫调式,右手为西洋大小调的和弦变换。(见69-70 小节)

旋律的神秘性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半音化旋律线条的大量运用,调性材料与非调性材料相互并存,充分发挥半音化对旋律的推动感、对情绪紧张感的渲染、不协和音响效果的营造。同时也是其即兴的表达的一种方式。以下是部分半音化的作用方式:a 推动旋律发展(如5-10 小节);b 过渡衔接作用的下行半音化(如40-43 小节);c 作为神秘动机的半音化(如64小节);d 隐藏式的半音化(如120-121 小节)隐藏在密集的十六分和弦中,也是旋律的一部分。与左手主旋律音相对应,使音乐情绪更具紧张感和推动感。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张帅创新性地将民族调式与西洋调式有机结合,使得旋律极富东方韵味,带有朦胧神秘之感。而半音化音阶的巧妙运用不仅表现出作曲家热情激进的音乐性格,也对他所描绘的音乐场景以及现代化的音响效果都做出很好的呈现。

2.爵士元素的引用

第一首作品是爵士元素出现得最多的一首作品,大篇幅地运用许多爵士中经常被使用的拉格泰姆的节奏。整个左手部分基本持续同音连线、前八后十六、持续低音的手法,正是典型的拉格泰姆切分节奏律动。在此基础上还加入跳音与连线的组合节奏型,音乐在听觉上更富有动力感。在拉格泰姆的音乐中,半音化也经常出现。半音化的线条不仅能填充音乐背景,起到过渡推进的作用,更是对音乐色彩的渲染,提升音乐趣味性的表现。在前奏曲第一首的51小节、36 小节的右手高声旋律线条部分,第二首作品的开头第一小节引子部分,作品第三首的165 小节等地方均有出现。拉格泰姆节奏常用的另一种元素是“大跨度钢琴”手法。通常情况下为了追求对比更加强烈的音响效果,会拉宽双手演奏的音域。左手用八度演奏厚重的低音的同时伴以大跨度地跳进,例如作品第一首的18 小节。最后是旋律部分,拉格泰姆式的旋律通常以短小的动机开始,没有过长篇幅的长旋律,用细碎的动机不断加以变化产生。如作品第一首,开头四小节为一个动机,在7-11小节就做了变化重复。

3.音响效果的普适性

(1)演奏者的角度

张帅《三首前奏曲》节奏上加入大量的附点、切分音等节奏,整体热情奔放富有极强的张力,描绘出当代年轻人叛逆、激进、勇敢无畏的形象。富有朝气且符合当代人的音乐审美心理,可听性很强。(这一点可从此首作品纳入金钟奖的必弹曲目以及普及程度参见)对于大部分专业的钢琴演奏者来说,首先从风格上这部作品与古典作品就大有不同,我们经常演奏或教学的古典钢琴作品大多是以特定熟悉的走向发展。正是因为过于熟悉,它就具有一种事物运动的趋向性,很难唤起我们的激情。且在流行音乐风行的现在,受到一定程度上流行音乐的影响,演奏者们希望能有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并有一定水平的钢琴作品出现。其次,在技术上适中,张帅本人曾提到他创作这首作品的初衷就是能被更多人演奏。近现代的钢琴作品中不乏好的现代派作品,他们大部分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鲜有演奏价值,有的作品是根据民歌或已有旋律改编,对演奏者来说新意不够,不能充分调动演奏的欲望。而且如此优秀的近现代爵士与中国民族风格相融合的钢琴作品,作为国人,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发,对演奏者来说也是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表现。

(2)听众的角度

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审美的差异等,每个人对音乐的感知是不同的。但是因听觉而引起内心的感觉或大脑的反应是每个人都存在的。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可以分辨出和弦色彩、音感等。而一般人只能听出音乐好听与否,是否有能让你持续听下去的欲望。在这部作品中,强烈的冲劲,饱满的热情,兴奋和冲动性首先就唤醒听众的胃口。其次各类和谐与不协和和弦相互碰撞,在听到不协调的和弦时,大脑的反应是倾向想要得到解决,也就是“期待”,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的行为。但当过多“期待”迟迟得不到满足时,大脑会产生抗拒意识,而这部作品恰当地满足听众的“期待”感。最后迷糊的音乐感以及不太明显和不太确切的表达也激发听众的审美想象力。

三、结语

张帅《三首前奏曲》这部作品,多元素融合、对比、碰撞,在中国近现代钢琴作品中不仅独树一帜还有开先河之意义。面对多元文化交互的社会环境,单一的形式也已经不够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我们会主动地寻求一些新鲜的东西,正如这部作品中吸引到我们的新颖音乐元素。另外,对于钢琴教学来说,这种体裁新颖、充满积极向上态度的作品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猜你喜欢
张帅前奏曲半音
浅谈半音键竖琴在竖琴启蒙教学与普及推广中的重要地位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Special issue on selected papers from HVDP 2020
青年演员张帅
Talking about the Design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in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与含半音五声音阶
昆曲曲学小讲堂之北曲的半音
钢琴前奏曲
张帅手绘效果图
李斯特《但丁奏鸣曲》和声中的半音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