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晶
(萍乡学院 江西 萍乡 337000)
中国的戏曲文化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经过不断的革新、改变,发展成型。戏曲主要以唱腔为主,是在民间小调、说唱、滑稽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民族声乐要求演唱者有熟练的演唱技巧,语言吐字清晰,运用声调和语势来传达真实的情感,可以给听众美的享受,让更多的人引起共鸣。
戏曲融合了音乐、文学、舞蹈以及美术等方面内容,具有较强综合性,唱腔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既是人物形象塑造的载体,又是强调戏曲内涵的途径。结合不同表演内容,戏曲演唱方式也丰富多变。事实上,针对音乐安排,唱腔存在协调性与统一性特点,在现今社会上有众多唱段历经岁月洗涤依然经典,不光基于其动人曲调和普适性特点,还关乎舞台演出人员的切实调度与良好表现力,人物内心能够借助整段唱腔进行展现,针对不同人物实施刻画,同时戏曲演出特殊性也正是基于戏曲中唱腔的重要价值而决定。
民族声乐在宏观角度上有曲艺说唱、民歌演唱以及传统戏曲演唱;在微观角度上仅对唱法进行区分,即:民族唱法。我国民族声乐在当下主要演唱代表为学院派,由此形成更具时代性、民族性以及艺术性的歌唱艺术。
越剧唱腔:越剧演唱主要指大本嗓,越剧低音唱腔需要醇厚,确保气息趋于平稳、厚重,声音只有到达中音区才可以向前靠,因此在演唱时需要确保声音圆润和流畅,不可以出现“刺声”,确保声音向上发展,在中音转成高音时需要保持气息稳定,同时关注中声区为换声,想要顺利演唱高声部需要确保真假声良好结合。昆曲唱腔:水磨腔是主要特点,主要指延缓唱腔拍子,放缓节奏,抒情性较强。昆曲唱腔含有较多装饰性花腔,因此昆曲唱腔相对委婉一点,对字音有较高要求,注重每个字收音、吐字和过腔,持续扩展音乐布局空间,来体现昆曲的婉转。
在不同民族语言背景下,民族声乐展现出不同风格,例如藏语发音特点是由重至轻、由高至低,因此在藏族民乐中声音与韵律存在向下特征。同时藏族民乐还很重视节拍,部分声乐作品均很重视通过节拍表达情感,例如悲伤、喜悦、抒情等等,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青藏高原》,表演者起句均是气足向上方式,每个字均通过向下发音的方式演唱,让人感到明亮和辽阔;另外,不同地区风格制作的民族声乐也会有不同风格。民族声乐中可以体现某个民族文化、情感与生活等状态。但通常地区环境不同,当地人们生活习惯与方式、艺术特征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在民族声乐演唱时,地域特点会对其产生强烈影响,例如山西省《走西口》、山东省《沂蒙山小调》等,地域性特点非常明显,推动不同民族声乐风格特点获得充分展示。
中国是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国家。民族声乐最早起源于远古时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戏曲、曲艺、民歌、歌曲,体现中国人民的气质、个性,并且在歌坛以及教学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它一直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发生改变。就目前而言,我国民族声乐在教学上存在问题,授课老师讲授时没有偏重音乐和审美角度,不重视创新意识,反而更重视商业化的趋势,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涯中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忽视了从音乐的艺术性出发。对于传统民族声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的积淀。
就演唱形式而言,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中西方文化不断相互交流融洽。一些西洋乐器引入中国后,也一定程度上对当时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为我国民族声乐发展提供了客观的外部条件,在音乐的发展方式和演变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变革,并取得了一些成就。演唱形式的改进,以及具有专业性的创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让我国民族声乐逐渐进入成熟阶段,构成了独特的演唱形式。
在民族声乐艺术中,韵味是歌唱者心灵的体现,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十分重视和讲究韵味。目前,一些舞台上的演唱表演,都是以一些外在条件来烘托,而忽视了演唱者的水平。深层次的东西不被挖掘,戏曲所蕴含的精华内容被人们轻视,大都过于表面性,习惯以一些比较华丽的服饰,及美丽的演员进行表演。演唱者不再是考验唱法水平的职业,而是将表演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观众也不追求唱法的专业性,而仅作为娱乐的节目进行消遣,虽然这种唱法更通俗易懂,更能让大多数人传唱,但却经不起历史的沉淀。传统戏曲元素在现代民族声乐中少之又少,是导致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戏曲历史悠久,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最早来源于古乐与百戏,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体系,已经十分完善,经过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比较流行的有川剧、越剧、京剧、黄梅戏、花鼓戏、粤剧等五十多个剧种。其表演风格都别具一格,例如,花鼓戏的演唱方法及技巧,声音及行腔,都是值得民族声乐借鉴的,同时在唱法上与民族声乐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不管是演唱形式还是唱腔技巧方面都存在一些相通之处,在演绎上也都追求词曲的优美、唱腔的醇厚、吐字的韵味等。中国戏曲在不断创新,并保持原有的本土风格和演唱规律。民族声乐与之不同的则是,结合中西声乐形式,创作出更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的作品。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戏曲之间密不可分,要把握两者的不同,吸收和借鉴,让民族声乐更好地发展。
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的差别在于民族声乐通常包含各族人民风俗文化和艺术风格的真实生活写照,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在传承上创新,并且保留原有的当地风格和特色。但在戏曲演唱中则注重咬字吐字发音,字正腔圆,风格韵味的熟练掌握。这两种演唱方式,都可以根据歌唱来分别表达不同的情感,同时也可以将听众带到演唱者创设的意境之中。
对歌唱来说,最初并没有一系列的艺术理论来约束,而是人们在劳作时表达自己情绪发出的哼唱,而歌词内容也源自于生活。吐字的清晰与否,能直接影响听众是否可以感受到歌曲的真正内容,吐字主要是由字腹及字尾中韵母的发声组成,一个字中最响亮的部分就来自字腹,声母韵母构成了字音,声母决定了字音的准确性,韵母则决定了声调的圆润爽朗。只有在歌唱中了解歌曲演唱的吐字、咬字,产生的声音效果才会十分完美。演唱者要注重每一个字的发音,在发音过程中将音色和音域区分开,要注重歌曲语言的连贯性,不仅要做到清晰准确地演唱,还要处理好字与字之间的过渡问题。
明朝时期,著名的戏曲音乐家、在曲艺界有着“曲圣”之称的魏良辅曾经提过曲有三绝,分别是字清一绝,腔纯二绝,板正为三绝,可见咬字的清晰度在戏曲中的地位及重要性,咬字的技术,不仅仅关系到歌词是否清晰,也更直接影响到发声的准确性,咬字吐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在歌唱中的发音技巧。要不断地揣摩及练习,才能更好地演唱。如《北京颂歌》的唱法就属于情感表达浓烈,歌曲中既庄重又不缺乏细腻的旋律。再比如《牧羊曲》这首歌曲的唱法属于很细腻的歌曲,旋律舒缓、歌词优美,乐曲开篇,就是一段少女的浅吟低唱,讲述着少女眼中的家乡,声音一柔到底,轻收音弱结尾。以上实例都是很好地借鉴了戏曲中的唱法,不同程度体现了唱法的多样性。
所谓字正腔圆,字与腔关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构成,而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美化。二者相辅相成。“字正”就是歌唱者对于咬字技巧的掌握,发音时口腔形状和位置准确无误,注意与声腔的配合,“腔圆”的重点主要是要求歌唱者嗓音的位置和喉咙、气息这三个层面的技术性以及协调性,行腔前,歌唱者要在动作和表情上先起到烘托作用,要做到气沉丹田,把气息调整好,这样才能发出有力度又有弹性的声音。传统戏曲的曲目众多,要想完美地表达各种情感,不仅需要气息的支持,还需要运用润腔技巧,在演唱中经常会用到的多数为连腔、拖腔,还有一些特殊感情色彩的哭腔和笑腔,都是需要通过一些技巧才可以很好地表达歌曲所传达的情绪,例如在《牧歌》演唱中,演唱者通过对戏曲中连腔技巧的掌握,使其在演唱中整体的旋律表现得悠扬、优美,仿佛让人置身草原生活之中,让听众在歌曲中感受到一种宽广、辽阔的空间感。
风格韵味在戏曲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主要反映在演唱者表演风格的形式。在传统戏曲演唱中主要由抑扬、顿挫、吞吐收放、棱角分明组成,我国戏曲的多样化技巧巩固了不同方言的不同风格,不同歌曲的把握所表现的吞吐收放的不同,也使演唱更有感染力,更受听众喜爱。在传统戏曲、曲艺艺术基础上,民族声乐增加了美声发声的方式,经过长期实践在不同地域创造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比如《红楼梦》中的曲目,采用拖腔的唱法,把情感表达得缠绵又强烈,入木三分,让人意犹未尽。同样的一个字,重读之处的不同所表达出来的含义也是有所区别的,以南北方为例,北方的戏曲一般都声调高亢,热闹喧天,节奏强劲有力,有些剧种以吼为主,唱词诙谐幽默,通俗易懂,如蒙古长调则显得开朗辽阔。而南方的戏曲则偏重于抒情,声腔委婉,内容及表达方式比较含蓄内敛。无论哪种戏曲风格,都强调字正腔圆的重要性,要将情感韵律完美配合,才能为听众传递出真实的情感。
不管是民族声乐,还是传统戏曲,都对演唱技巧有很高的要求,民族声乐歌唱者要吸取传统戏曲艺术的特点及优势,更好地融入自身的演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推动民族声乐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