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媛,宋 利,石 芸,史海水
(河北医科大学 a.基础医学院;b.医学与健康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7)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下简称“大创”)是教育部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而推行的一项举措,旨在推动探索一种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大创”项目启动后,包括河北医科大学在内的多所国内医学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精神,先后开展了各级“大创”项目,在科研训练、论文发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医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助力。
但笔者发现,在“大创”项目推进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指导教师缺乏对“大创”项目中学生能力动态变化的过程性掌握;缺少客观的以数据为支撑的对学生创新能力定性定量的评价;缺少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创新能力的个性化指导方案等。因此,为了达到“大创”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总要求,满足新时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急需开展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大创”项目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科研建设投入逐年增加,使我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多个专业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促进我国的科技水平再提升,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必须把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放在首要位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创新的计划项目,从研究性学习角度出发,修正了以往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主张培养学生革新,实现高校的创新化教育。目前,指导教师的参与效果、学生的参与意愿、项目组织和实施形式等对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缺少定性和定量研究。指导教师大多依据经验和项目进度对学生进行指导,达不到依据学生自身能力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制定针对性的创新能力提升方案。这就造成在“大创”项目组中,全能型学生非常突出,项目往往由少数几个全能型学生完成,指导教师大部分的指导时间都放在对此项目的完成上。现阶段,在我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中存在重视项目开头与结尾、忽视项目过程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即便高质量、认真操作了实验项目,但项目结果不显著的学生无法得到学校的关注和重视。由于缺乏针对学生在“大创”项目实施过程中综合素质(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动态变化的过程监控,从指导教师角度很难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无法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增长点进行个性化培养提升。
在“大创”项目完成后,指导教师缺乏对学生在整个项目中担任分工角色的综合性评价。指导教师的着眼点往往在项目课题的完成度上,项目完成后只针对项目课题进行总结,缺少针对项目组的每位学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和可持续创新能力提升的建议报告。因此,现阶段“大创”项目指导教师应当参照企业项目的运行方式,引入全过程介入管理模式,即针对项目的选题、立项、实践、里程碑、检查、监督、验收等进行管理和评价。
自2005年起,笔者所在团队开始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学术创新实践,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大创”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生创新能力拓展提升培养模式,达到了全过程、全方位、多维度能力提升效果。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教师全程参与,依据培养能力指标体系指导学生,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立题、申报书撰写、项目实施、数据分析统计、学术文献讲读、论文撰写、学术交流、项目结题汇报等各个环节。结合实施效果来看,该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包括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在内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助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优秀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应激医学团队“大创”项目指导实践为例,项目立项前期调研:在前期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学生参与“大创”项目的意愿、自我评价和预期实施效果(主要包括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预期值)开展调研,指导教师力求根据调研数据确定学生的能力增长点和个性化指导方向,全面助力学生的素质培养。项目实施过程包括:结合专业、研究方向、项目分工情况,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术沙龙、文献汇报、技术学习、科研实践、英文论文撰写等“大创”项目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动态变化进行过程监控,并根据学生的各项能力评价结果确定动态的个性化指导方案;在“大创”项目结题后,对学生在项目中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能够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能力变化情况和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客观反映,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可持续性提高提供参考,从而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基于“大创”项目的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优化指导模式。
“大创”项目因其自身具有高度开放性,体现了学生综合能力动态可持续的发展过程,在此期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应当考虑到各个层面,所以需要着重根据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程度来构建培养模式。“大创”项目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涵盖选题、实践、结题等全过程。选题阶段在立项审查时,主体是专家和评委,主要是确定立项等级;实践阶段主要是项目过程管理,主体是指导教师,目的是指导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抓住创新点、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战胜各类困难、培养创新能力;结题阶段重点是评估学生在项目中创新性学习的质量,主体是学生,同时将过程评价紧密联系起来,在结果评估中反映过程要求,解决重成果、轻流程的弊病。
笔者所在团队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对往届参加过神经科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大创”项目的学生(2010—2018年间立项)进行信息采集,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数据库,并对目前“大创”项目(2019年及之后立项)在研学生进行跟踪、调研和分析。同时,建立了一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项目全过程培养模式,使指导教师能够根据数据确定学生的创新能力增长点和个性化指导方向,全面助力学生的素质培养。该模式是对“大创”项目的选题、立项、项目执行和项目总结的全过程管理,由选题立项阶段、项目运行阶段、结题验收阶段三个部分组成。
1.选题立项阶段。选题过程是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或在导师的指引下,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确定科研任务的过程。这一阶段主体为指导教师和项目立项评委,主要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与项目团队成员沟通和聆听指导教师的建议。立项流程分为编写建设项目申请书和评估答辩环节。在答辩中,评委以询问、评论等方法加以评估与引导,对项目的科研方案严格把关。最后学生根据专家建议,调整立项报告,完善科研方法。
2.项目运行阶段。加强对实践过程的评估和指导是“大创”项目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教育引导与评估密不可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估也可以起到指导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创新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导学生提出科研方法并合理分配各种资料,鼓励学生努力战胜遇到的各种困难,协助学生总结科研中的经验教训,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项目组要做好实验记录,把整个实验流程(包括实验过程、原始资料数据等内容)、对实验的感受及反思内容、教师的指导建议,以及与项目团队的讨论内容,都记载在实验日记上。指导教师通过学术沙龙、文献汇报、技术学习、科研实践、英文论文撰写等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包括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的动态变化进行过程监控,并根据学生的各项能力评价结果确定动态的个性化指导方案。项目组定期召开工作进度汇报会,听取成员的个人工作进展汇报,在指导教师的主持下对项目工作进展、项目指导意见等进行探讨,同时检查学生的实验日志、实验分析报告等,并对项目前期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评估,给出具体意见,以推动项目组按照工作进展完成科研内容。
3.结题验收阶段。对结题进行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创新能力提升与学习质量的结论性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已经完成了立项申请书中明确的科学研究工作,并获得了预期成果的项目,可以进行结题验收工作。在结题检验的过程中,要通过学生递交的项目报告,由指导教师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全过程综合评定。
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可持续提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项目组氛围、项目组建设、运行机制等,但最关键的还是要从评价体系入手,构建一种针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从项目实施过程到实际执行效果都可以进行客观评价的综合测评体系,指导学生开展并主动实施项目,使其能够客观反映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能力变化情况和所起到的作用,并为学生今后的创新能力可持续性提高提供参考。
1.评价体系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参加“大创”项目的实际过程,而不仅仅是项目的总体成果。所以,学生从中学到了多少、收获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哪些能力提升尤为关键。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项目主体并参加项目活动的全过程,哪怕失败也是可以允许的,因为他们丰富了创新发展思想,并收获了实验方面的经验。
2.评价体系要对项目组每名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估,着重对个人对项目创新能力程度、创新的实际贡献度做出评价,并着重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处理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做出评价,以鼓励和推动学生改进学习,并激励学生主动反省和完善自己,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实施评价要循序渐进,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标准不宜过高。因为,如果标准太高了,必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充分发挥。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创新活动。而评价标准的制定,既要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性研究成果,更要着力于创新能力、意识的培养与普及。评价体系还应当着重过程考评,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方案设计能力、实践操作技能、报告写作能力及组织实践能力,并强调创新性和原创性。
4.评价方式要具有累加性、多元化和个性化。累加性,即评价要由几个环节的成绩相加而成,选题、中期检测、实验日志和项目结题等环节的成绩各占相应比重。累加式的评价方式更加凸显了过程导向,可以帮助学生认真地对待每个环节,从而减少了拼凑结果和过程中包办代替的现象。多元化,即在充分重视学生在项目立项与结题过程中的作用的同时,充分考虑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监测、引导、启发与推动功能,必须全过程地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个性化,即在把握项目完成度情况整体评价的同时,对每名成员的各项能力进行评价,使指导教师能够根据项目组内每名学生在“大创”项目实施运行过程中,各项能力的动态评价结果采取干预手段,对学生在项目中的分工、角色互换或所负责的任务进行调整。
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与“大创”项目实施全过程相契合,把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培养,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对于医学院校,更应把医学生个性化和职业发展需求同“大创”实施过程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与岗位胜任力培养同行的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培养模式,助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通过“大创”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目的,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有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