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文
(合肥市稻香村小学 安徽合肥 230031)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节选自作家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记叙了母亲在十分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两次给“我”一元五角钱,支持“我”买课外书的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全文700余字,笔者每读一次课文都被文中慈母的深情打动,和作者一样也会有鼻子一酸的感觉。第一次教学这篇课文时,有学生认为一元五角钱没什么稀罕的,读到“我鼻子一酸”时笑了起来。笔者当时感到疑惑,作者饱含深情的描写为什么不能打动学生?
为了更好地完成送教任务,笔者共在五个班试教了这篇课文。反思这篇课文的五次课堂教学,笔者在备课方面有了一些体会:
备课不能是纸上谈兵,应经得起真实课堂的检验。在第一次教学时,笔者完全按照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组织教学,但他和他的学生在课外下的功夫是笔者在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的,因而课前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读懂课文。学生只是粗略地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没有体会到母亲的辛劳与贫苦,不能理解文中一元五角钱的分量。在学生还没有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他们对作者的感情怎么能有深入的体会呢?学生无法动情,课堂就不会出现预设中的精彩。
因为恪守专家的教学思路,学生的发言超出预设时,笔者便不知所措,继而让学生牵着鼻子走。笔者组织学生交流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学生的思维也就显得凌乱、肤浅,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盘散沙。许多教学环节不能实施,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在接下来的几次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以自己的教学设计主宰着课堂,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说、去问,而是一味引导学生沿自己预设的思路去思考,一味引导他们理解笔者的所感所悟,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其实,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思考:自己的眼中有没有学生?有多少学生?
教师认真研读文本,读懂文本,才更容易找到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途径。当你把一篇文章读到能背诵的程度,作者的感情自然而然就心领神会了。后来笔者用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有感情的背诵感染学生。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当时家境的贫寒,深刻体会母亲的劳苦艰辛,笔者认真阅读作者的原著,出示原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供学生阅读。
笔者还了解到作家梁晓声当时吃的食物是榆钱、“人造肉”(用淘米水经过沉淀后制成的生活中的奢侈品),于是让学生将其与自己吃的早点做比较,以便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理解课文。
笔者班上有一位同学曾因哮喘病复发住了几天医院,笔者去看望的时候,他妈妈告诉笔者,夏天贪凉容易导致这种病复发。在引导学生说“从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时,这位同学很动情地说他的母亲在他生病住院时一刻不离地陪伴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在被母亲深沉的爱感动着的情境中,笔者适时引导,教育他听妈妈的话,夏天不贪吃凉的东西。这样的教育更有说服力,也更有成效。
而后,笔者拿出了自己一直珍存的一张纸条,告诉学生:当我拥有第一部手机的时候,我那只上过几天学的母亲在这张纸条上写下了我名字里的最后一个字,还有我的手机号码。我不知道母亲是怎么握笔写出这些字来的,但我知道这每一个艰难的笔画中都蕴含着深深的慈母之恩、浓浓的慈母之情。不管是谁都不应该怀疑母亲对我们的爱。
学生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情感体验,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思维中来,通过动情、灵活的引导,课堂才会时时生成,处处出新。
在班级上完这一堂课的时候,笔者请曾在联欢会唱过《妈妈格兰桑》这首歌的余同学再唱一次。此时的他比在联欢会上演唱时更动情、更用心,眼中闪着泪花,他一定想到了母亲给予的爱。不光是他,所有的同学,包括笔者自己,都想到了自己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所有的人都在用心倾听,没有掌声,只有暖流在心中澎湃,只有温情在班上涌动……母爱是最能触动一个人的心灵的。
在后来的课文导入的环节,笔者把课文插图呈现在屏幕上,并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在充满母爱的氛围中学习课文。
在总结环节,笔者播放歌曲《母亲》烘托气氛,并饱含深情地说:在震耳欲聋的歌声里,有深深的慈母情;在疲惫的眼神里,有深深的慈母情;在毫不犹豫地塞钱的动作中,有深深的慈母情。母亲瘦弱的脊背向我们诉说着深深的慈母情;母亲龟裂的手指向我们诉说着深深的慈母情;母亲忙碌的身影向我们诉说着深深的慈母情;让我们把这激情涌动的四个字深深地铭记在心上——慈母情深!
笔者在课堂上背诵完这篇课文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笔者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励学生:你们的掌声是送给文中这位贫寒、劳苦、通情达理的母亲的。你们上课的表现是对母亲最好的回报!我们是母亲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会背诵《慈母情深》!平时背书困难的同学也会背全文了,想必这除了榜样的力量,更有感情的力量。
为了有效实现情感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笔者让学生回家为母亲做一件事,用行动表达自己的寸草之心。陈同学在周记里写到照顾生病的母亲,给母亲捶背……
此时学生除了会背课文,感悟到了慈母的深情,还懂得了热爱母亲,回报母亲,这是语文的人文情怀迸发出的精神力量。语文是滋养人、关注人健康成长的,学生把孝敬父母亲的思想转化成自觉行动,这不是语文教师的幸福吗?
满怀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爱,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上课时教师应该有清醒的思路——引领、激励学生精彩成长,而不是强加给学生自己的情感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