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亚
(阜阳现代职业学校 安徽阜阳 236000)
在新课标理念下,创意表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手工制作必备的能力,手工课教学中,材料的选择使用大有学问,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大有帮助,还可以提高创造性、发散性思维。不同的材料制作出的手工作品变幻无穷,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手工教学的内容和空间。因此,在手工制作中,不能仅钟情于有限的几种材料,应鼓励学生善于寻找材料,在材料中发掘潜力,充分发挥材料特性进行创作。现阶段,对幼教技能型人才要求很高,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笔者在中职学前美术手工教学中转变思路,将创意制作、手工技能、优化材料等理念融入手工教学,优化了手工制作教学效果,实现了技能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
手工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好材料的色彩。一件手工作品色彩运用得恰到好处,会给人带来视觉享受,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含义,应根据创作需要进行色彩搭配,让作品更加出彩。学生在制作时应运用色彩的特性来完成手工作品,让色彩来倾诉创作者的“故事”和“情感”,从而激发观赏者的心理共鸣。色彩作为手工作品的显著外貌特征,通常最直接地引起观赏者的关注,好的手工作品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用独特艺术魅力达到吸引观赏者的目的,这都与恰到好处运用色彩搭配有着密切的关系。
色彩在手工作品中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既是手工制作的灵魂所在,又是手工制作的重要元素。它的功能具有以下四种:(1)特色性。有艺术价值的手工作品,能呈现出作品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点,在人们欣赏中能引起广泛关注。(2)美化性。色彩具有装饰美化作品的功能,能帮助设计者更好地运用色彩语言完成作品,增加生活中的艺术情趣。(3)象征性。色彩具有象征的作用,了解色彩的象征性能使手工作品更贴合主题,并且使创意有根有据,对色彩特征有效地加以运用,能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4)情感性。色彩在手工作品中还具有情感作用,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寄托,影响着心理健康,在设计手工作品时要结合色彩情感的原理,使设计的手工作品呈现出新颖的形式美感。
例如,以《党旗在我心中》为主题进行手工作品创作,可以选择人物组合造型来完成,表现形式用彩色超轻黏土制作,整件作品人物衣服所用色彩主调为象征着蓬勃生命力的绿色,手中高高举着的红色旗子是作品的焦点,红和绿对比色的运用恰到好处,整件作品效果具有很强的视觉表现力。在教学生制作种子粘贴画时,要求学生选择种子本身固有的色彩进行创作,营造一种朴实自然的作品风格。创作主题为“江南风光”的作品,可以利用绿豆自然色表现树木,黑米、红米和小麦表现房屋及桥梁,玉米和红豆表现鲜花,整幅作品的色彩给人一种淡雅、朴实的美。
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材料的形状进行手工作品创作。要求学生对日常中不引人注意的材料进行观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它“能制作成什么”,做成什么艺术作品更有审美价值,而不是满足一般的表现方法。
例如,以“春”为主题进行的手工创作,表现形式拼贴画,从题目来看是普通的一种形式,要想使作品表现具有新意,必须在材料的使用创意上下功夫。在指导学生创作时注意引导他们对材料进行观察研究,教他们如何利用材料的造型,下功夫提高作品的视觉效果。经过对手中材料观察分析,可以采用了这样一种表现形式:画面是春天里一位小姑娘在山上采野花,画面虽然很普通,但在材料使用上注意利用了材料的外形,人物裙子用彩色羽毛粘贴,花朵选用鲜花(干燥处理),山石选用自然剥落的干树皮,整个画面组合后视觉感很强。这幅画如果采用一般彩纸、布贴来表现,艺术效果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因地制宜地选择材料,要尊重它应有的独特性,对于材料的原形,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造型,要善于利用它的特性,在与材料的接触中不断地进行分析研究,充满感情地与材料进行对话,这些材料自然而然地为你的创作所用。不尊重材料的特质,一心模拟物象或绘画效果,结果既做不到“逼真”,又不能栩栩如生;既达不到绘画效果,又淹没了材料的光彩。当然,尊重材料的特质并充分利用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认真研究分析、勤于思考,还必须有丰富的美学功底做基础,巧妙运用材料形状创作独特作品,努力打造艺术精品。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使用材料的色泽纹路。手工制作所指的材料纹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样。手工制作时要学会使用材料原有的纹理及色彩来表现作品,这样能够真实地反映原生态的视觉效果。还可以人为再造作品的肌理,它表现出来的纹样具有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偶然效果,最后作品呈现出的面貌具有新颖独特的视觉美感,受到观赏者的喜爱。
手工作品中纹理的运用是快速有效地展示作品的重要手段,肌理纹样运用于手工制作中会给人以独特的现代感,产生一种自然的、轻松的意境美,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情趣。不同的材料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不同,比如植物给人以自然、生活、舒适感;塑料给人以轻便、柔软、细腻感;铁制品给人锋利、规整、时尚感等。
例如,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好材料的肌理纹样进行作品创作,并对其合理地剪裁,发挥好材料原有的材质美。在教学《树叶雕刻》一课时,让学生在树叶上进行剪刻造型,让他们利用树叶自然纹理巧妙地设计,达到主题和肌理纹样完美统一的画面效果。在教授学生面塑人物造型时,衣服的丝绸感制作,可以运用几种对比色糅合在一起随意揉捏产生的自然肌理纹样,这种图案产生的肌理效果让作品产生一种亲近感,使作品更有生活审美情趣。
教学中要勇于尝试材料制作的偶然效果,表现手工作品的神奇之美。制作的手工材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主要是创作者根据材料特点主观制作的花纹,能给人以奇妙的艺术审美享受。
例如,在教学手工《染纸》一课时,染纸作品呈现出的画面色彩艳丽,图案富于变化,其实染纸画制作过程并不复杂,材料是普通的宣纸,染料是彩色水笔墨水,制作时对纸材料进行折叠、揉捏、盘绕等技法运用,再把折好的纸分次浸染做出特殊的表面纹理,由于使用吸水性强的宣纸,颜色就会逐渐渗透到纸里去,出现晕染的花纹。配色时注意色彩的冷暖深浅搭配,再加上水的助染,画面会出现形态各异、具有偶然效果的神奇花纹图案。
浸染的花纹图案是由于搭配的色彩和折叠方法不同而出现偶然效果,因此它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会给制作者带来一次又一次创作愿望,并陶醉在创作中,这是晕染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对材料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神奇效果。
教学中应发挥地域性材料优势。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材料丰富,由于地域性差异,材料也各不相同,关键是不能停留在一般的表现方法上,而要开拓更丰富的表现领域。
先说材料,制作手工的材料易选用当地易取的自然资源,如在沿海可选用贝壳甲壳类,山区可选用竹木石头类,农村可选用秫秸、叶、根及豆类等,这些材料只要保持原有形状和趣味,稍做加工与敷彩,均能成为独特的艺术作品。有时普通的物质材料,也能创作出不一样的艺术作品,像南瓜、萝卜可雕成花草或其他形象,草、玉米皮可做编织物,动物角、壳等可在其原形基础上进行组合造型等。
例如,在教学地方《民间泥彩塑》一课时,皖西北随处可见的黄胶泥,能制作丰富多彩的艺术品,它具有分布广、黏性大、干后不开裂的特性,随手捏塑可呈现灵动造型,还可以添加一些自然物使之更加形象生动。为使鸡的造型可爱,可在尾部加几根彩色羽毛;泥毛驴的耳朵,可用葵花子壳代替,还可扎上孔,吹时带响声,再加上几笔强烈的色彩,便使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些地域性特色作品是儿童很好的玩具。还有一种用秫秸制成的玩具,经过切、撕,重新进行插接组合,可制成有趣的动物、人物、车辆等。现代社会玩具更新换代快,但像这样的民俗玩具,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却经久不衰,还能激发幼儿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要善于利用这些不引人注意的普通地域性物质材料,恰到好处地为艺术创作服务,这不仅方便我们教学,还能在学习中弘扬民间艺术的传承。
教学中引导学生巧妙挖掘废弃物品进行手工创作。废弃物品主要是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扔掉的认为无用的物品。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成的新的艺术品,被称为利废利旧作品。
废弃物品按其材质性能可以分为自然类和非自然类两种。如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石头、树根等,这些材料自然天成,本身的造型及色彩具有一种原生态美,要按其特点进行合理加工,才能给它们新的艺术生命力。非自然材料类如各种不织布、包装纸盒等,这些废旧材料大多是购物时自带的,人们经常把它们当作垃圾处理掉。如果发挥创意把它们重新设计利用起来,可以变废为宝,成为有价值的艺术品。
例如,在教学《利废利旧》一课时,鼓励学生对材料大胆想象,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首先从材料本身的特点出发进行设计创造。(1)整体观察外形像什么。例如:洗衣液桶经过观察可以巧妙利用外形特点整体设计成花篮,经过裁剪、弯曲,一件构思巧妙的作品就完成了。(2)拆分材料构造,观察材料外部形状和内部构造是否可以为我所用。如观察废弃的树皮、树叶的自然纹路和天然色彩,发挥想象力创作工艺品装饰画。(3)对多种物品进行累加、拆分重新组合成有创意的作品。如儿童喜欢的奥特曼形象,可以利用各种废旧纸箱的形状、大小、结构进行重新粘贴组合累加创造成新造型。其次,针对设计的造型,考虑如何寻找利用废旧材料。例如:要制作一只大虾,可以利用高粱秆的内瓤削剪插接成虾的身体,高粱秆皮撕成细丝经过折、剪、弯曲、插接成虾的腿和须子,制作出来的形象十分逼真,恰到好处地利用了材料的特性。巧妙的构思再加上灵巧的双手,可以使废旧物品变成艺术品,其创作过程给学生带来无限的想象力。此外,还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和环保意识。
手工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新材料的创作优势。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希望有更丰富的表现领域。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寻找新材料,在材料中发现艺术创作的潜力,作品可以进入一个又一个新天地。
例如,在教学《宫灯》制作时,由于先前学生制作造型时采用的是硬卡纸,这种材料一是色彩单一,二是容易变形,三是剪裁起来费劲。每做一件作品,学生们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完成后不是做坏了,就是造型不准,还要上色描绘,展示效果也不理想。现在改用新材料吹塑纸,这种材料一是来源方便,二是制作手段不复杂,三是色彩艳丽,四是可烫、烤、折。实践中,绝大多数学生一改以往制作课的漠然置之和无精打采的状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许多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后不过瘾又主动做第二件、第三件,派生出一系列的作品。鼓励学生寻找新材料发现新的可能,使作品更有现代感,更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新意识。
总之,材料的选择和加工是手工制作的重要一环,其中大有学问。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用材料的语言进行思维,从材料的角度观察,在整个创作过程贯穿材料意识,这种意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讲是大有裨益的,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人们常说教育学生要“因材施教”,同样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手工艺术创作时也要做到“因材创艺”,才能使他们成为新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幼教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