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伤危机干预机制的实践探索*
——以一名多次自伤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为例

2022-10-31 05:54耿玉洁王东华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4期
关键词:危机育人心理

耿玉洁 王 永 王东华

(1.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 安徽芜湖 241000) (2.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安徽合肥 230011) (3.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安徽芜湖 241000)

自伤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的直接、故意、反复伤害自己身体的不具致死性或致死性较低的行为。自伤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在流行病学和临床中的发生率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自伤行为不仅会造成躯体损伤,影响个体情绪功能、人际关系及工作、学业表现,还会增加自杀的风险。如何预防、发现并对学生的自伤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本研究以“三全育人”理念为理论依据,通过工作实践探索形成大学生自伤危机的干预机制。

一、案例背景

Y,19岁,某高校学生。学习成绩较好,在意他人的评价,有讨好他人的性格倾向。

二、案例描述

Y从小聪明伶俐,3岁学业启蒙,开始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班,父母对其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在Y的记忆中,父母对其学业要求极为严格。小学阶段,Y学业成绩优异。初二下学期,Y成绩开始滑坡,且每况愈下。父母的愤怒、老师的失望、自我的否定让Y几近崩溃。他开始出现自伤行为,先是用指甲掐自己、扇自己耳光、拿头撞墙,再发展到用美工刀割伤自己的手臂,且反复自伤。

某天,Y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手背划伤的照片。班级心理委员发现后迅速联系学校心理中心。心理中心咨询师Z老师立即约谈Y,并把信息告知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对其启动心理危机干预程序。

三、危机干预过程

初步了解Y的基本信息后,学校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对该学生开展危机干预工作。

(一)建立关系,畅通信息

Z老师真诚地告知Y:“我是学校心理中心咨询师Z老师,今天约你来,是因为……”Z老师查看了Y受伤的手臂,发现Y胳膊上有很多条深深浅浅的伤疤,随后表达了深刻的共情和担心,并向其解释保密(不将来访者的信息告诉除咨询师和来访者之外的第三个人)和保密例外(突破保密)的原则。通过约谈了解到,Y近期情绪低落,时感烦躁,有自伤行为,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偶有自杀的意念,无自杀的计划,疑似情感障碍。根据学校《危机预防与干预管理办法》规定,对有自伤行为与自杀风险的学生,为了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需要保密例外,以整合资源,帮助当事人渡过难关。经过反复沟通,Y最终同意保密例外。Z老师与Y商议保密例外的对象,包括家长、辅导员、院系书记、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学生处处长、班级心理委员、室友。遵循最低限度信息披露原则,Z老师与Y商议面对不同人员保密例外的相关内容。

为体现学校对Y身心健康的重视,由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代表学校给家长打电话。告知家长Y在校的表现,描述其情绪低落、有自伤行为、偶有自杀的意念等症状,邀请家长尽快到校,并提醒家长到校见到学校老师之前不跟Y联系,以免家长言语不当激起Y的激烈情绪。由辅导员和室友24小时关心、陪伴Y,以保证Y的人身安全,直至其家长到校。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家庭环境因素对学生自伤行为有显著影响,要解决Y的危机状况需要家长的支持。家长到校后,辅导员向家长介绍Y的基本情况,描述Y的主要表现;心理中心老师普及心理教育及精神疾病知识,帮助家长去羞耻化,并且示范家长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院系书记强调“家校共育”的积极意义,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经过多方努力,家长意识到自己在Y成长过程中的疏忽和缺位,同意立即带Y去专科医院就医。

经过精神科医生的评估诊断,Y为非特异性情感障碍,低自杀风险。医生建议Y服药和接受心理治疗,并由家长陪读。院系与家长签署“家长陪读责任书”,明晰家长陪读责任;由心理中心Z老师与Y签署“生命安全协议书”,约定当Y出现自伤或自杀想法时,务必第一时间向Z老师求助,并保证每周约见一次Z老师,由Z老师对其进行每周一次的监护性访谈。

在陪读过程中,由家长陪同Y定期到专科医院进行复查,与精神科医生保持积极沟通,遵医嘱适时调整用药。班级心理委员和室友主动与Y沟通交流,帮助Y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学校—家庭—医院”的通力合作让Y深切感受到爱与支持,让他意识到他的健康被认真对待,让他明白他的生命十分珍贵,其社会支持系统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

(三)层层递进,科学帮扶

学校组织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任课教师、心理委员、寝室长、室友、宿舍管理员等人,与家长、精神科医生一起组成Y心理成长帮扶团队。帮扶团队遵守伦理要求,遵循最低限度信息披露原则,为Y制订个性化的帮扶方案。在Y学习及疾病恢复的不同阶段,依据“三全育人”理论,及时调整心理帮扶方案,为Y提供高匹配度的帮扶服务,并完善追踪机制,助力Y完成学业。

Z老师每周与Y进行支持性会谈,关心和指导Y的心理和学习生活,为其提供情感宣泄的机会,督促Y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复诊,指导Y积极应对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宣泄等问题。辅导员每周与Y谈心谈话一次,及时发现Y取得的进步,如按时服药、主动与同学交流、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等,并对Y取得的进步表示肯定和欣赏。辅导员每两周与Y的母亲沟通一次,了解Y的学习生活是否存在困难,并给予相应的帮扶;同时叮嘱家长要注意倾听Y的心声,理解Y的处境和想法,优化亲子沟通的方式,改善亲子关系。任课教师鼓励Y到实验室担任学生助理,协助老师做好实验器材的登记和整理工作,以提升Y的自我价值感。室友督促并陪伴Y坚持每天运动半小时,让Y体验到更多的愉悦情绪。这些良性互动和积极体验提高了Y的生活质量,提升了Y应对危机的信心和勇气。

四、讨论

本案例中,在各方干预八个月后,Y情绪稳定、社会功能恢复良好,干预效果显著。干预过程中,学校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始终。在学校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心理中心、院系、辅导员、课任教师和同学组成干预团队,联合家长和精神科医生对Y成功实施危机干预。从发现危机到实施干预,不断满足不同阶段Y的发展需要,助力Y的成长。将干预主体、过程到方法和路径有机整合,干预成效显著。此次工作对学生自伤乃至自杀危机干预工作启发如下。

(一)优化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全员参与危机干预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压力的有效缓冲器。丰富的社会支持给大学生提供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满足其心理或物质需要,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灵活的方式来应对消极事件,调节不良情绪,减少自伤行为出现的可能性。高校应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育人工作网络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广泛的育心力量,构建整体联动的心理育人支持系统,实现“人人育人”。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形成三方合力,畅通转介机制,最大限度帮助自伤学生度过危机。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发现”和“转介”自伤危机学生,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家长或监护人带危机学生去专业医院就医,并关心关爱当事人;院系相关人员在危机干预过程中提供支持协助。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课任教师、班级干部、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保安、保洁、宿舍管理员等在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中的作用。学校要对不同群体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相关人员了解什么是危机,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哪些言行是自杀的预兆,以及如何对出现自杀预兆的人进行帮助和干预。畅通沟通渠道,及时掌握危机学生动态,及时干预应对,以防发生不可挽回的极端事件,让处在危机中的学生相信“这里确实有很多人关心我”。

(二)因材施教润物无声,全过程实施心理育人

调查研究发现,人生目的越明确、越有意义,其出现自我伤害的可能性就越小。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善待人生。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性的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展开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既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又具有个体差异性与群体共同性,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既考虑共性与个性,也考虑整体性与连续性。例如,对新生来说,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是其需要面对的第一个心理课题。同时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排查危机学生,建立“重点关注学生”档案。对于毕业生来说,就业心理辅导、认识社会、了解行业,尽快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是其需要解决的心理课题。根据大学生发展的阶段和成长需要,提供匹配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支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愉快地接纳自我,积极地发展自我,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一旦发生自伤危机事件,学校就需要立即响应,整合可以帮助当事人的资源,组建帮扶团队,设计帮扶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在当事人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其相应的支持,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防护网。危机干预过程必须遵守伦理,保护学生隐私,讲究工作艺术。自伤危机学生经过心理帮扶与调适,消极情绪得到部分改善,但导致心理危机的因素错综复杂,危机事件的影响会持续较长的时间,危机干预难以做到一劳永逸。对危机学生的心理关注需要注意后期追踪,直到危机完全解除。

(三)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全方位保障危机干预

高校要在党委领导下,坚持“立德树人、德心共育”,对全校心理育人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制订实施方案,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特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学校有关危机干预的规章制度,建立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编制“重点学生”心理成长帮扶方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建立“校—系—班—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网络。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落实评优奖惩机制,营造“自助成长、助人快乐、互助和谐”的心理育人大环境,促进心理育人工作专业化、深入化、精细化发展。

高校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相结合、专业发展与兴趣爱好相结合,不断拓宽全方位心理育人空间和载体。充分利用宣传栏、校园网、公众号等媒介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宣泄情绪、掌握压力管理的方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利用心理热线、辅导员信箱、朋辈树洞等媒介,让部分敏感又缺乏自信的大学生可以抒发心情、倾诉内心、寻求共鸣,同时遇到困难积极求助,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保障”的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使得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聚如一团火,拧成一股绳,下如一盘棋,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

猜你喜欢
危机育人心理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