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何以成为一体化发展高地新观察

2022-10-30 11:29赵杨洋
人民与权力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三省长三角人大常委会

☉本刊记者 赵杨洋

这里是长三角。

初秋,地处上海青浦与江苏吴江交界的元荡湖,一碧如洗。曾经湖面上设立的水界拦网已被拆除,而今,两地合建的“元荡桥”让这对曾经“遥远”的近邻,分分钟就能“牵手”。

G60,这是一条高速公路,更是一条科创走廊。东起上海松江,经过浙江嘉兴、杭州等地,串联起中国南部最宜人的风光美景,吸引着全国超过五分之一的科创板上市企业“驻足”。

清澈见底的新安江,静静流过淳安县刘家村。这段水域处于淳安县和安徽歙县交界处。浙皖多年携手接力,三轮生态补偿试点,周边万家灯火里,只此青绿的生态画卷静静铺展。

随着长三角加快“融合”,三省一市人大工作协同合作的“步伐”也愈加清晰。

9 月7 日至8 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在杭州召开。会议总结长三角地区人大协同立法、联动监督、代表联合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交流本届以来特色亮点工作和下一步思路举措,审定2022 年度协作重点工作计划,并签署会议纪要。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机制是长三角地区人大开展工作协同的一个缩影。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协同发力,要从五年前谈起。2018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当年6月,首次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举行;7 月,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齐聚浙江杭州,共同签署《关于深化长三角地区人大工作协作机制的协议》和《关于深化长三角地区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工作协同的协议》。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一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人大工作协作掀开了新篇章。

五年来,立法协同趋于精准精细

35.8 万平方公里,2.35 亿人口,囊括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在中国经济版图上,长三角这个庞大的城市群,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约1/4的经济总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摁下了“快进键”。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承载起非同寻常的国家使命。

大战略体现大视野,大格局需要大作为。总书记上海进博会讲话仅17 天后,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支持和保障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决定》。紧随其后,江苏、安徽、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也陆续表决通过了该项《决定》。

至此,长三角地区形成了区域内各省级人大同步作出支持和保障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大事项决定,明确支持三省一市规划对接、战略协同、生态共治和民生共享,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法治保障。这在人大工作历史上尚属首次。值得一提的是,苏浙皖三省人大的决定都支持上海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同时,强调各扬其长。在关键内容保持一致的基础上,每项决定也结合本地实际规定了各具特色的内容。

区域协同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为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破解因行政区划难以形成法规制度合力的问题,协同立法显得十分必要且及时。2019年9月召开的省级人大立法工作交流会上,栗战书委员长首次将协同立法作为地方立法的重要内容,要求地方人大着眼于推动我国区域协同发展,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和特点抓好协同立法。

“实现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2019 年11 月1 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这片由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组成的2000 多平方公里土地,成为探索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

从交界区到示范区,从地理相邻到有机融合,这块“试验田”如何瞄准“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从省际毗邻薄弱区域变成发展要素的“集聚地”、民生共享的“朋友圈”?针对示范区法治保障工作,沪、苏、浙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调研,多次沟通讨论,两省一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研究起草了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有关问题请示,并根据答复意见共同研究磋商。2020年9月,两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分别表决通过《关于促进和保障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共同赋予示范区执委会相关省际管辖权,支持示范区打破行政壁垒、提高行政效能,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谋全局也要强一域。长江十年禁渔,可谓国策。在法治轨道上实施长江大保护,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这是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的必然要求。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已经施行的背景下,首次聚焦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这一“小切口”,提出具有细化性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让同步作出的《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真正“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因长江具有流域性及水生物资源流动性的特点,长江禁捕工作需要协同立法来保障。”2021年4月1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在上海联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协同”两字被提及40多次。决策协同、文本协调、执法协力、监督协作……此次出台的《决定》,从计划之初就体现出了工作协同,这是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为实施长江大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开展的又一次尝试。

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多,围绕居民异地交通出行、旅游观光、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关键小事”,三省一市人大精准立法,破除障碍,携手并进,今年同步作出关于推进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若干规定,推进社会保障卡在交通、医疗等领域实现跨省通用。此外,为落实长三角铁路沿线地区各级政府护路联防责任,沪苏浙皖人大协同开展了铁路安全管理立法;今年,围绕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这一由江苏牵头落实的协同立法项目,目前已陆续完成征求意见、草案初审等工作。

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民生一卡通……从制度协同、联手、重建,到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交通、医保,五年的时间,三省一市越发“同频共振”,立法协同不断结出硕果,法治护航下的一体化红利正惠及更多群众。

让人感到振奋的是,今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修改的《地方组织法》明确了区域发展合作机制的内容,增加规定省、设区的市两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可以开展协同立法。这是对包括长三角地区地方实践经验做法的总结固化,地方探索实践正式上升为国家法律制度安排。

五年来,监督联动不断走深走实

“继去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今年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为全力推动国家战略落地落实,我省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2019年9月,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了省发改委主要负责同志所作的《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情况的报告》。

这是在三省一市人大同步作出关于支持和保障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决定后,江苏发挥人大监督职能,助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举措,也是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2019 年同步开展的一项重要监督议题。近年来,相继听取了省政府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进展情况等报告,保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部署贯彻实施。

立法工作完成后,如何保证相关内容落实见效?围绕共同关心、关联度大的事项加强监督,成为长三角地区人大工作的共识。为推动《关于促进和保障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落实,沪、苏、浙人大常委会将检查该《决定》实施情况作为2021 年度重点监督工作之一,同步开展对《决定》的执法检查。在联动执法检查的过程中,两省一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共同商定执法检查方案、连线召开视频启动会、联合进行实地检查、同步开展审议并跟进抓好意见落实等方式,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形成共识,以检查促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下一步方向谋篇布局,更好助力长三角发展。

“在三地的联合治理下,我们沿线水环境持续改善。”“兄弟省市齐发力,把‘生态圈’越做越大,在一体化发展中我们拥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近些年,太浦河的变化,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汾湖湾村的村民们看在眼里。

太浦河,流经苏浙沪三省市,从东太湖延伸至黄浦江,是通往上海的一条关键水域。站在太浦河畔,检查组看到,河水清澈见底。而眼前这片水域曾经因行政边界的存在,水葫芦疯长,治理一度陷入“三不管”怪圈。同守“一江清水”,离不开水环境协同治理。如今,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上海青浦三地携手治水,上下游联合检测、联合行动,界河变内河,江南水乡再次以水为傲。

目光转向鱼米之乡。江苏素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水产品品种丰富。渔业一直是江苏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老百姓的“菜篮子”和渔民增收致富。为推动渔业法律法规全面有效贯彻执行,落实好依法治渔、依法兴渔理念,促进江苏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9月起,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用时近两个月,先后赴连云港、泰州、南通等地实地检查,同时委托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对所在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和“省禁捕决定”的情况进行检查。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执法检查工作创新探索跨省联动监督方式,邀请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参与,推动长三角禁捕联动、协同监管,加快形成区域联动的治理格局。

“长江口非法捕捞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沿江沿岸涉渔问题线索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曾经利用交界地带打非法捕捞的‘游击战’,给禁捕工作带来困难,而随着各省市开展联勤联动,针对性地破解了该难题。”……长江禁渔成效的背后,是长三角区域协作机制的日趋完善。2021 年10 月,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开展长江禁捕联动监督联合执法行动,公安、海事、渔政等部门联合开展“长江禁捕”实战模拟演练,为建立健全长三角地区协同的闭环监管长效机制,探索建设渔船动态监管平台、水产品市场流通追溯监管平台和执法信息互通共享平台,共同打击破坏禁捕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等,协同发力。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的基层人大也积极开展行动。早在2021 年3 月,上海市崇明区和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南通市海门区三地人大在海门区召开崇启海三地人大长江禁渔联动监督座谈会,共商推动长江禁渔落地生根的对策。

独行快,众行远。今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还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开展联动监督。从加强交流、协同配合,到联动监督、联合执法,监督的新形式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持续走深走实,推动区域重点难点问题有效破解。

五年来,代表互动更加多样多元

2018 年12 月12 日,在梅梁湖水域,沪苏浙皖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们登上太湖水质移动监测船,现场“打捞”太湖水,检测氨氮、总磷等多项指标,实地感受水域治理成效。

太湖流域是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支撑。长三角地区部分全国人大代表首次开展联合视察,便瞄准“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主题。此次视察由上海市人大牵头,江苏、浙江、安徽省人大联合组织,沪苏浙皖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共同参加。

三天的视察沿太湖展开,代表们先后赴太湖沿岸的无锡、苏州、嘉兴和湖州等地调研水环境治理情况。在肯定治理成效的同时,他们纷纷表示,与群众期待相比,解决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损害等问题依然任重道远。视察结束后,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将提出的强化区域协作力度、加强规划引领和水污染防治、执行更加严格的排法标准等建议梳理汇总,提交了专题调研报告。

2019 年10 月,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对长江口至杭州湾近海水环境质量开展了联合调研,从加强顶层设计、全流域统筹、长江保护立法、区域协作、风险防控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治理和保护的对策建议;2019 年11 月,由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牵头,沪苏浙皖30 位全国人大代表组成视察组,在江苏省苏州市和南通市开展“长三角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一体化”联合视察活动,围绕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提出完善区域交通发展协调机制强化交通资源要素保障、力争区域交通法规标准政策支持、致力提高现有线路利用率等建议;2021 年10 月,沪苏浙皖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乘坐中国渔政037 号执法船巡视禁捕情况,实地察看基地渔政信息化建设,并邂逅了江豚欢跃嬉闹的胜景,就长江流域禁捕执法监管情况开展联合专题调研,建议“三省一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区域联动,推进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全面提升执法监管合力……这些联合视察调研,成为落实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协作交流机制的一项创制性活动;务实管用的意见建议,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代表力量”。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人大积极开展多样多元的代表协同联动。

——长三角地区首次省级人大代表培训班于2021年10 月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举行,近100 名来自沪苏浙皖四省市的省级人大代表和人大机关干部参加,深化长三角区域人大代表工作的交流和合作,更好形成代表履职合力,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大家的共同期许。

——针对实际工作需要,江苏人大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代表来到江苏,共同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推动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规划、建设与发展。

——苏皖两地人大共同组织部分省人大代表联合调研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情况,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与长三角一体化有效对接。

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始终坚持“一盘棋”意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通过更高效的机制、更有力的举措,让共性与个性相得益彰、合作与发展相互促进、集聚与示范相辅相成。五年来,长三角地区人大工作已构筑起了多层次合作体系,形成了立法协同、监督联动、代表互动的工作格局。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期待着长三角地区人大从顶层架构“大写意”到实施践行“工笔画”的纵深铺开中,持续找准工作协同协作的履职切口,努力在推进国家战略落实上展现人大更大的担当和作为。

猜你喜欢
三省长三角人大常委会
三省发布“十四五”交通规划 明确智慧交通任务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区域联动护流域
豪华的龙舟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风盛正是扬帆时——聚焦漯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举措
2017年度《山东人大工作》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湘鄂赣三省开展新闻出版广电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