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形式的探索

2022-10-30 08:49王稔仪
名家名作 2022年13期
关键词:配器管风琴音乐作品

王稔仪

电子管风琴自进入我国后发展较为迅速,凭借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以及演奏者精彩的表现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完善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能够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视听体验,尤其是在新时代元素融入电子管风琴作品后,通过对原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能够促进各类音乐作品的发展,实现对电子管风琴作品艺术价值的有效挖掘。

一、电子管风琴作品的特征

电子管风琴部分作品属于电子音乐创作的一类,在现代电子音乐发展中属于重要的艺术产物。电子管风琴具有独特的艺术气息,在对电子管风琴作品进行创编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多元化的技术手段,与传统意义上的乐器独奏作品创编存在一定差异,其具有鲜明的复合型特征与乐队特征,多为协奏作品与合奏作品的创编。对于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创编而言,需要创编人员具备独特的创作理念,掌握独特的创作方法,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创编需要围绕混合型乐队展开,以便实现电子音乐音色和拟真乐器音色的深度融合。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相较于传统乐器音乐作品的创编,其艺术体验感的发挥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同受众所获得的视听体验可能存在差异。由于电子管风琴具有独特的音色多样性,所以可以让受众实现听音感受相统一。电子管风琴作品的表现形式非常灵活,具有强大的表现力,这也使得电子管风琴作品可以适合各类音乐场景,以此凸显电子管风琴作品的独特价值。

二、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创编形式

(一)原创

自我国引进电子管风琴这一乐器后,国内各大音乐学院开始纷纷参与研究,在这一时期国内出现了很多电子管风琴改编作品。在经过数十年发展后,我国对于电子管风琴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电子管风琴原创作品的出现,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以及民族文化特征,也使得电子管风琴的艺术表现力得到增强。大量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子管风琴原创作品的出现,使其在展现强大艺术表现力的同时,吸引了一大批受众的关注。从国内现有的电子管风琴作品的特点来看,其融民族、现代、流行、古典、电子等音乐于一体,扩大了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创作范围,创作者可以更好地通过作品表达自身思想。电子管风琴原创作品的创作,主要创作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作者利用MIDI音乐制作软件进行总的创编谱写,也被称之为总谱性写法的创作方式,随后结合一系列缩编原则缩编于电子管风琴中;另一类则是在确定好风格后,在电子管风琴上进行基础三声部创编,包括贝斯声部、和声与旋律。通常情况下,在设计好作品的大体框架后,还需要加以完善,通过添加一些声部的方式完成作品创作。

(二)移植

移植主要基于音乐原创作品进行模仿,遵循原创作品中的配器、和声与曲式结构,在少量或尽量不删减原创作品的基础上,保证原创作品的完整性,并利用电子管风琴进行演奏,强化人们对原创作品的理解,方便人们对原创作品中的配器以及和声进行学习。例如,在电子管风琴作品移植中,常常会对各种音乐作品进行移植,尤其是在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国内外出现了大量围绕“丝绸之路”的电子管风琴移植作品。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过程中进行移植,普遍以乐队总谱作为参考依据,在实际移植过程中会尽可能保持原创作品的配器特点以及创作特点,同时采取模拟再现的手段对电子管风琴作品的特征进行展示,这样一来既不会对原创作品的艺术效果造成破坏,又可以展现出电子管风琴作品的独特魅力。例如,国内比较出名的电子管风琴独奏作品《大梦敦煌》,由西安音乐学院师生采用移植的形式,实现了舞剧音乐与电子管风琴的有机结合,在尽可能保持原创作品配器特点与创作特点的基础上,使用电子管风琴对原创作品进行再现,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反响。

(三)改编

在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中,改编属于主要的创编形式之一,其主要是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创新性的时代元素,其创编方式伴随着科技进步,逼真地对各类乐器进行模拟,同时具备电声乐器的特征。电子管风琴作品的改编,可以更加深入地阐释音乐的内涵,不断扩大音乐编曲创作的范围,并向着“非音符”领域延伸。除了对管弦乐作品进行改变外,当前许多钢琴作品也通过改变的方式移植于电子管风琴领域,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同时也让作品风格独具特色。从改编作品的内容来看,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中的改编主要包括了独奏、艺术歌曲和各类传统音乐作品,不同音乐作品在参与电子管风琴作品改编时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独奏乐曲的改编较多,且主要以乐队配器为主;而在传统音乐作品改变中,主要以民间音乐改变为主,涉及电子化音乐的改变。改编与移植在电子管风琴创编中存在明显差异,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将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性,在保留原创作品部分精髓的前提下,采用电子管风琴进行二次创作,在作品展现中呈现出电子管风琴独有的艺术特点,成为一种可以发挥电子管风琴特色的作品。电子管风琴作品改编中,其配器、速度、和声等均会出现适当变化,尤其在声部以及曲式结构上与原创作品相比会体现出一定差异,这也给改编者提供了较广的自由发挥空间。

三、电子管风琴创编的意义

无论是对原创作品进行移植还是改编,都需要结合电子管风琴的功能特征,凭借其独特的音色进行配器,展现出电子管风琴独特的脚键盘演奏方式,实现对乐器潜能的有效挖掘。电子管风琴作为时代发展的艺术产物,其演奏方式与作品创编方式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在进行创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进行移植与改编时挖掘出了越来越多的配器方法,使得电子管风琴作品所营造的氛围感更加强烈,这是其他任何一种乐器难以轻易实现的。在演奏方式上,脚键盘演奏方式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还可以和其他乐器组合成live乐队,形成独特的电子管风琴演奏方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子管风琴作品的价值仍有待挖掘,在不断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电子管风琴创编及演奏方式将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过程中,采用移植和改编的方式对原创作品进行创编,其编曲形式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出电子管风琴的特色,突破原有作品在管弦乐配器上存在的局限性,通过添加新的音乐元素形成新的音乐律动,使人们所熟悉的乐曲中融入了更多新颖且具备电子管风琴特色的元素,也使得电子管风琴可以得到更好的推广和传播,进而扩大乐器的受众基础。

四、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的要点分析

(一)要与乐器特点相契合

电子管风琴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相较于钢琴、箫、鼓等属于一种新兴乐器,采用原创、移植和改编的形式进行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时,要有明确的创编目标和扎实的音乐功底,尤其是在进行改编的过程中,面对各种优秀且经典的原创作品,要在深入理解原创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要推陈创新,不仅要保留原创作品的审美特征,而且要积极探索与电子管风琴演奏特点相契合的路径,要将各种有益于电子管风琴演奏的元素进行整合,通过精简的方式形成适用于电子管风琴演奏的作品。例如,面对一些较长的原创音乐作品时,需要深入思考哪些部分可以适当进行删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电子管风琴作品体现出紧凑感。从目前一些较为经典的电子管风琴作品来看,几乎所有作曲家在创编过程中都是为了彰显电子管风琴这一乐器的独特风格。例如,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克萨科夫结合西班牙地方音乐特色创作的《西班牙随想曲》,该作品主要利用了管弦乐队中各类乐器的音色特征,通过叠加、伴奏等多种配器方式,使作品具有浓厚的西班牙地方风格。日本电子管风琴演奏家在对《西班牙随想曲》进行改编时,有创造性地对作品中的部分独奏片段进行了删减,使得电子管风琴作品的结构变得更加紧凑,大幅度提高了作品在电子管风琴演奏中的适应性。国外优秀作曲家创编电子管风琴作品的成功案例中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其也是推动电子管风琴在我国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创编要结合时代特色

在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中,无论采用哪种创编形式,都应当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尽可能对电子管风琴艺术的独特性进行展现,以便更好地满足电子管风琴艺术发展的需求。从目前电子管风琴艺术创编与作品发展情况来看,在对创编主题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较大的局限性,这对促进电子管风琴艺术现代化发展十分不利。为此,更应当立足时代发展,认真审视时代发展特色,扎根社会基层,采用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形式展现其艺术魅力,并对时代精神进行烘托。尤其是我国经过长时间发展后,社会、经济面貌均发生了巨大改变,国家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发展的方向,这也对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起到了较强的引导作用。在实际创编过程中,要紧扣新时代特色,要能反映出新时代背景下基层群众的生活面貌,以此满足广大受众对于电子管风琴演奏的诉求。

(三)要与民族元素相融合

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都是诞生于西方国家的乐器,对我国来说属于一种外来文化,因此要注重电子管风琴艺术的本土化发展,这是电子管风琴艺术中国化道路上的重点,对电子管风琴艺术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当前我国电子管风琴创编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作品中融入大量民族元素俨然成为电子管风琴本土化的重要手段,国内外现有电子管风琴作品大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许多作品均由民族经典音乐移植、改编而来,当然也存在大量基于民族文化特色的电子管风琴作品。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民族元素融入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民族经典音乐特有的旋律以及写作方式进行探索,并将之融入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过程中,能够为电子管风琴艺术本土化发展开辟一条畅通的路径。对此,人们未来在创编电子管风琴作品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民族元素进行开发和利用,尤其是要提高对民族音乐资源的重视程度,科学使用改编、移植等创编形式,对国内著名的民族音乐作品进行创编,如《定风波》《西江月》《将军令》等。同时,在大量的西方乐器传入我国以后,为传统民族音乐创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可以适当借鉴国内流行的各种西方乐器,将其作为优化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参考依据,有效挖掘民族音乐在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过程中的潜能,共同展现电子管风琴艺术以及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近年来,电子管风琴艺术在我国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倘若不注重对电子管风琴艺术发展路径的梳理,将进一步限制其在我国的发展。在此次分析中,通过对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进行多角度思考,明确了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中原创、移植和改编三种创编形式。总的来说,电子管风琴作品创编属于多种新思想、新色彩、新元素融入原创音乐作品的形式,偏向于对原创音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可同时挖掘传统音乐作品和电子管风琴作品的独特审美价值,展现出不同乐器的独特魅力。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我国编曲者在进行电子管风琴创编的过程中,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无论是原创、移植还是改编,都应当结合时代发展特色,适当融入民族元素,结合电子管风琴乐器特点,以作品创新的方式对各类艺术资源进行呈现。

猜你喜欢
配器管风琴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论音乐作品分析对钢琴演奏的重要性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武汉琴台音乐厅管风琴的设计与应用
七问管风琴
贾钦多·谢尔西室内乐作品《IPRESAGI》第一乐章的配器分析
竹笛协奏曲《愁空山》研究现状及思考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帕切贝尔的管风琴宝藏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