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米毫,俞 琳
(1.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2.河南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1)
相互事件指行为者之间行动相互关联的事件(泰尔米2019)。相互事件是人类社会认知的核心反映,也是语言类型学的热点话题(俞琳2021)。Wierzbicka(2009)、Evans et al.(2011)等共调查了24种语言的相互事件语言表征类型。Nedjalkov(2007)专门研究了表征相互事件的语言结构——相互构式。这些研究较少涉及甚至完全忽略了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汉语。即便在国内,关于相互事件的汉语研究同样匮乏,正如刘丹青(2017:191)所言,“相互义基本上不见于国内的语言和方言调查提纲,是一个需要填补空白的调查项目”。
从当前的跨语言研究来看,类型学视阈下相互事件的语义参数主要涉及参与者数量、相互行动的共时/错时性、相互性的饱和度、事件发起者的明确性、颗粒度(Evans et al.2011;Majid et al.2011)。然而,还有一个重要的语义参数值得关注,那就是生命度等级。
(1)a.妈妈正在和远在新疆的女儿通话。(朱晓亚2001:35)
b.龟蛇对峙,龟蛇被人并提。(陶红印1987:355)
c.藤蔓缠绕在一起,再也难以分开了。(肖复兴1998:99)
d.他把两张纸粘在一起。(周晓君2018:76)
例(1a)—(1d)中,相互事件参与者的生命度等级逐渐降低:“妈妈”“女儿”是人类,“龟”“蛇”是动物,“藤蔓”是植物,“纸”是无生命物。相互动词“通话”“对峙”“缠绕”“粘”对生命度的限制也越来越小,其适用范围越来越广:“通话”的适用范围是具有最高生命度等级的人类;发生“对峙”的不仅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缠绕”的主语可以是人类、动物、植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人类、动物、无生命物均可成为“粘”的主语。
钟书能(2008)指出,生命度等级梯度需要在语言表征(尤其是动词)中得以观测。生命度观照下现代汉语相互事件语言表征的类型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命度理论和相互事件语言类型学理论为指导,以生命度等级和参与者数量为语义参数,通过实证研究探索现代汉语相互事件语言表征的类型学特征。
生命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概念范畴。Comrie(1989:185)在对生命度的最初描述里将其定义为一个等级体系,其主要组成部分按生命度由高到低可排列为:人类>动物>无生命物。Croft(2003:130)认为,生命度等级不是一个离散范畴序列,其在高低上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由高到低可排列为:人类>有生命物>无生命物。钟书能(2008)提出,根据原型理论的范畴观,世界万物可形成一个生命度的连续统范畴,生命度的连续性大致可描述为:人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非人类生物(高等生物>低等生物)→植物(高等植物>低等植物)→无生命物(可见无生命物>不可见无生命物)→抽象物。赵立霞和刘振前(2016)在观察真实语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了生命度等级序列:人类(包括人称代词、指人或人类组织的名词)>(人类除外的)动物>植物>具体的无生命物>抽象事物。其中,植物是介于有生命物与无生命物之间的范畴,这与生物学的划分稍有不同(转引自赵立霞、刘振前2016)。抽象事物虽然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但作为抽象思维最后的结果,有别于第一生命度等级的具体行为者,这是抽象事物被排在生命度等级序列末位的根本原因。本文基于赵立霞和刘振前(2016)所提出的生命度等级序列来选取实验素材。
传统语言类型学按语言的词法特点对语言进行分类,而当代语言类型学按语言的句法特点对语言进行分类(沈家煊2006)。国外已有许多语言学家对相互事件语义类型学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如Nedjalkov 2007;König&Gast 2008;Wierzbicka 2009;Evans et al.2011;Majid et al.2011)。Evans(2008)认为,在大多数语言中,相互事件是常规语法手段所能表达的最为复杂的事件类型。通常情况下,表相互义的一个小句至少能表达两个命题,如作为单小句的例(2a)可同时包含例(2b)和(2c)两个小句的命题(Evans 2008:33)。
(2)a.John and Mary love each other.
b.John loves Mary.
c.Mary loves John.
Evans(2008)将相互事件的形态-句法表征分成两大类:1)单小句表征,相互标记落在名词、动词、连词和修饰语上;2)多小句表征,相互标记落在迂回叠加构式、规约双小句构式和融合多谓词上。值得注意的是,Evans及其他学者提出的相互事件的形态-句法表征主要基于英语,并不完全适用于汉语。
国内部分学者对汉语相互义的表达进行了探索。刘丹青(2008)列举了多种表达相互义的手段:1)词汇手段,即使用自身含相互义的实词,如“拥抱”“亲吻”;2)构词手段,即通过构词语素来增加相互义,如“相”“互”;3)句法格式,即通过特定的惯用句法来表达相互义,如回环格式“你说我我说你”;4)迂曲式,即用一种不太经济的复句来表达相互义,如“张三打了李四,李四也打了张三”。基于刘丹青(2008)所列举的相互义表达手段,刘阳(2013:8)归纳了现代汉语相互义的4种表达手段,即相互标记、相互实词、回环格式、并列结构。相互标记包括“相互”“互相”“相”“互”等,主要与非相互实词结合共同表达相互义;相互实词是自身含有相互义的实词,包括相互动词、相互名词、相互形容词;回环格式是自身含有相互义的句法格式;并列结构是通过对称的并列分句来表达相互义的句法结构。上述两位学者虽然都列举了汉语相互义的表达手段,但并未对汉语相互事件的形态-句法表征进行分类。
刘丹青(2008)和刘阳(2013)提出的相互义表达手段与Evans(2008)提出的相互事件的形态-句法表征有许多对应之处,可以整合出如图1所示的相互事件形态-句法表征框架。
图1 相互事件形态-句法表征框架
相互实词对应Evans(2008)提出的单小句表征中的名词标记和动词标记,相互标记对应修饰语标记。我们认为,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相爱”“互殴”“互通”等已成为表达相互义的多音节独立动词,可视为相互动词。连词标记指以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事件参与者使其共同做句子的主语,如“张三和李四”,或者是复数名词或代词做主语。回环格式和并列结构分别对应多小句表征中的迂回叠加构式和规约双小句构式。融合多谓词在这里指不同小句中出现多个谓词,且由逗号隔开。需要指出的是,Evans(2008)提出的融合多谓词还包括连动结构,但本文认为,连动结构属于动词标记,只是使用的并非单个动词,而是多个动词。
本文的实验素材为呈现相互义场景的视频,视频选取时主要考虑生命度等级和参与者数量这两个语义参数。我们设定了人类(包括人称代词、指人或人类组织的名词)、(人类除外的)动物、植物、具体的无生命物、抽象事物这5个生命度等级,每个生命度等级选取两个视频,分别包含两个相互事件参与者(相互事件所需的最少参与者数量)和两个以上相互事件参与者,共计10个视频。编码为单数的视频包含两个相互事件参与者,编码为双数的视频包含两个以上相互事件参与者。其中,视频1、2、8取自Evans et al.(2004)的研究,其余7个视频由我们设计拍摄或从网络搜索而得。
参与实验的受试为60名汉语母语者,男性30名,女性30名,年龄为18—26岁,学历层次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受试首先填写年龄、籍贯及受教育程度等基本信息,然后依次观看10个视频,并对视频内容进行描述,期间无特殊言语或文字提示。我们对受试进行编号,并将其描述语言记录在文档中,共计得到600条语料。
本文基于相互事件形态-句法表征框架对语料进行编码,发现语料中存在6种相互义编码方式,即单小句表征中的名词标记、动词标记、连词标记和修饰语标记,以及多小句表征中的规约双小句构式和融合多谓词。
1.单小句表征
其一,名词标记。本文研究语料中出现较多的是相互名词,如例(3)②下文中,Vn表示视频编号;Sn表示受试编号;“单/多”表示单小句或多小句;“(……)”表示具体的编码方式,如“(动)”表示动词标记;A1和A2表示并列的两个单句。。
(3)六个人两两相对给了对方一拳。(V2S13-单(动+名))
其二,动词标记。这种编码方式主要通过相互动词表达相互义,如例(4)。
(4)两个人见面拥抱。(V1S1-单(动))
其三,连词标记。这种编码方式通常借助连词“和”“与”等来表达相互义。需要注意的是,连词标记无法独自表达相互义,还需借助其他标记方式,连词只是起到了强调或凸显的作用。本文将“之间”归为此类,如例(5)。
(5)藤蔓之间相互交错。(V6S10-单(连+修+动))
其四,修饰语标记。这种编码方式通过相互标记结合动词共同表达相互义,具体可以为相互标记+动词、动词+相互标记、相互标记1+动词+相互标记2,如例(6)。
(6)a.两个人相互拥抱。(V1S8-单(修+动))
b.两棵树的根部连在一起。(V5S31-单(动+修))
c.藤蔓互相交错在一起。(V6S5-单(修1+动+修2))
2.多小句表征
其一,规约双小句构式。本文研究语料中的规约双小句构式并非如图1所示的高度一致的对称结构,而是类似的并列结构,前后两部分的动词(谓语结构)不同但相似,如例(7)。
(7)在击打的时候,男的是用拳头打女的,女的用手来拍男的。(V2S36-多(A1+A2))
其二,融合多谓词。如前所述,本文中的融合多谓词指的是不同小句中出现多个谓词,且由逗号隔开。融合多谓词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每个小句各自表达一个独立的相互事件,这些相互事件从不同视角表达同一个相互义场景,如例(8);第二种是在多小句的表述中,只有一个小句表达相互义,如例(9)。
(8)两棵树根部相连,上部却相离。(V5S26-多(A1(动)+A2(动)))
(9)两本书立在桌面上,两书的一头相互支撑保持稳定。(V7S20-(A2(修)))
1.第一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
视频1—2的相互事件参与者为第一生命度等级的人类(包括人称代词、指人或人类组织的名词)。视频1的相互事件为拥抱。在相关描述语料中,单小句达54例,多小句仅6例。有30条语料未借助相互标记来表达相互义,其余30条语料各借助一个相互标记结合动词来表达相互义。视频2的相互事件为击打。在相关描述语料中,单小句有41例,多小句有19例。借助一个相互标记结合动词表达相互义的语料高达47条,未借助相互标记表达相互义的语料有13条。视频1—2的描述语料都成功描述了相互义场景。从表1数据的总体分布来看,相较于视频1的描述语料,视频2的描述语料中多小句明显增多,但还是以单小句为主。
这一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的描述语料中出现的相互义编码方式非常丰富,前述6种编码方式均有出现,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修饰语标记、动词标记、融合多谓词、名词标记、连词标记、规约双小句构式。
(10)两个人见面打招呼并拥抱。(V1S46-单(动))
(11)两个女生互相拥抱。(V1S31-单(修+动))
(12)六个人两两相对而站立,各自捶打对方胸口一拳。(V2S37-多(A1(动),A2(名)))
例(10)使用了动词标记,“见面……拥抱”是连动结构,在这个单小句中编码了两个独立的相互事件,“见面”“拥抱”均属于相互动词,自身即可表达相互义。例(11)使用了修饰语标记和动词标记,“拥抱”作为典型的相互动词自身即可表达相互义,也可与相互标记结合来强调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例(12)是融合多谓词的第一种形式,前一小句通过相互动词“相对”描述了一个独立的相互事件,后一小句通过相互代词“各自”与相互名词“对方”描述了另一个独立的相互事件。
2.第二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
视频3—4的相互事件参与者为第二生命度等级的(人类除外的)动物。视频3的相互事件为打架。在相关描述语料中,单小句达52例,多小句仅8例。以一个相互标记结合动词共同表达相互义的语料有8条,其余语料未使用相互标记,究其原因可能是打架是典型的相互事件。无相互义语词表征语料有1条。视频4的相互事件为撕咬/打架。在相关描述语料中,单小句有34例,多小句有26例。未出现相互标记的语料有39条,以一个相互标记结合动词共同表达相互义的语料有21条。无相互义语词表征语料有4条。从表2数据的总体分布来看,视频3—4的描述语料均以单小句为主,但相较于视频3的描述语料,视频4的描述语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多小句的数量明显增加。
这一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的描述语料主要涉及5种相互义编码方式,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动词标记、修饰语标记、融合多谓词、规约双小句构式、名词标记。
(13)两只袋鼠在打架。(V3S1-单(动))
(14)三只狗互相撕咬。(V4S13-单(修))
(15)两只袋鼠在打架,不时用拳头和双脚击打对方。(V3S17-多(A1(动),A2(名)))
例(13)中由相互动词“打架”描述相互义场景。例(14)中的“撕咬”具有明显的单向施动性,故而借助相互标记“互相”描述相互义场景。例(15)是融合多谓词的第一种形式,前一小句借助相互动词“打架”、后一小句借助相互名词“对方”表达相互义。
3.第三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
视频5—6的相互事件参与者为第三生命度等级的植物。视频5的相互事件为相连。在相关描述语料中,单小句有34例,多小句有26例。视频6的相互事件为缠绕。在相关描述语料中,单小句有40例,多小句有20例。“相连”“缠绕”属于相互动词,自身含有相互义,但根据对语料的观察,我们发现多数语料中还同时使用了相互标记来强化其相互性。与前两个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的描述语料相比,这一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的描述语料中开始出现动词与两个相互标记结合共同表达相互义的语料,同时无相互义语词表征语料的数量也明显增加。从表3数据的总体分布来看,这一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有相互义语词表征的语料开始较多地使用相互标记来表达相互义。
表3 第三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语言表征的类型学特征
这一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的描述语料主要涉及4种相互义编码方式,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修饰语标记、融合多谓词、动词标记、名词标记。
(16)两棵树的根部连接在一起。(V5S30-单(动+修))
(17)藤蔓互相缠绕在一起。(V6S6-单(修1+动+修2))
(18)长得非常笔直的连理枝身上有一处痕迹。(V5S21-单(名))
(19)两棵树在根部相连,上部却相离。(V5S22-多(A1(动),A2(动)))
例(16)使用了动词标记和修饰语标记,此处“连接”是一个非典型的相互动词,多与“在一起”等连用。例(17)是动词标记和两个修饰语标记连用。例(18)通过名词标记“连理枝”表达相互义。例(19)是融合多谓词的第一种形式,前后两个小句各表达一个独立的相互事件。
4.第四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
视频7—8的相互事件参与者为第四生命度等级的具体的无生命物。视频7的相互事件为依靠。在相关描述语料中,单小句有37例,多小句有23例。仅使用一个相互标记的语料有44条,使用两个相互标记的语料有6条。视频7的相互事件为支立。在相关描述语料中,单小句有48例,多小句有12例。有33条语料使用了相互标记。从表4数据的总体分布来看,与前几个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的描述语料相比,这一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的描述语料中使用相互标记的语料整体上明显增加。分析表明,大多数无相互标记的语料要么不表达相互义,要么弱化了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表4 第四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语言表征的类型学特征
这一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的描述语料主要涉及3种相互义编码方式,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修饰语标记、融合多谓词、名词标记。
(20)两本书相互支撑。(V7S28-单(修))
(21)两本书相互撑着对方。(V7S8-单(修+名))
(22)四根小木棍交叉于一点,形成金字塔形状。(V8S54-多(A1(动),A2(名)))
例(20)使用了修饰语标记,“支撑”不是相互动词,句子借助相互标记“相互”来表达相互义。例(21)使用了修饰语标记和名词标记,借助相互标记“相互”和相互名词“对方”描述相互义场景。例(22)是融合多谓词的第一种形式,前一小句中的“交叉”属于动词标记,后一小句使用名词标记,以“金字塔”结构的相互支撑性来描述相互事件。
5.第五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
视频9—10的相互事件参与者为第五生命度等级的抽象事物。视频9的相互事件为碰撞。在相关描述语料中,单小句有44例,多小句有16例。与视频3的打架相互事件一样,碰撞也是典型的相互事件,受试较少借助相互标记来强调相互义。无相互义语词表征语料有9条。视频10的相互事件为联系。在相关描述语料中,单小句有45例,多小句有15例。无相互义语词表征语料有16条。在大多数含相互义的语料中,“爱好”“信念”“理想”并不是相互事件参与者,而是某种原因角色。从表5数据的总体分布来看,这一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无相互义语词表征语料的数量明显增多。
表5 第五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语言表征的类型学特征
这一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的描述语料主要涉及5种相互义编码方式,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修饰语标记、动词标记、融合多谓词、名词标记、连词标记。
(23)两种不同的思想通过碰撞能变成一种新的思想。(V9S6-单(名))
(24)两个人的思想碰撞在一起,形成思想的碰撞。(V9S26-多(A1(动+修),A2(名)))
(25)爱好、信念、理想相互影响。(V10S6-单(修))
(26)爱好、信念、理想使得几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V10S16-单(连+名))
例(23)的相互义编码在“碰撞”这个名词上。例(24)是融合多谓词的第一种形式,前一小句使用了动词标记和修饰语标记,后一小句的“碰撞”是名词标记。例(25)使用了修饰语标记,借助“相互”来描述几个抽象事物的关系。例(26)中的“之间”“关系”共同表达相互义,但在此句中相互义体现在人和人之间,而几个抽象事物则被当作这一相互义场景形成的原因。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抽象事物这一生命度等级的特殊性,虽然抽象事物排在生命度等级序列末位,但它却是与人类密不可分的一个等级。
由上述语料分析可看出,生命度等级和参与者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互事件的语言表征。以下结合数据从各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描述语料的相互义编码情况、相互标记使用情况和相互义场景识别情况进行讨论。
1.各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描述语料的相互义编码情况
数据显示,从句法特征来看,在第一、二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的描述语料中,随着参与者数量的增加,多小句有所增加,但单小句仍占多数,在其余3个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的描述语料中,多小句随参与者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就相互义编码方式而言,第一至第四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描述语料中,随着生命度等级的降低,语料的相互义编码方式逐渐减少,而第五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描述语料的相互义编码方式的分布与第一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描述语料有较大的相似性(见图2)。
图2 各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描述语料的相互义编码情况
2.各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描述语料的相互标记使用情况
除表达相互义的特殊句法构式外,相互动词既可独自表达相互义,也可与相互标记结合共同表达相互义,而非相互动词则必须借助相互标记来表达相互义。这就呈现出一个相互标记连续统:无相互标记→一个相互标记→两个相互标记。如图3所示,第二至第四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描述语料中,随着生命度等级的降低,借助相互标记来表达相互义的语料逐渐增多。第一与第五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描述语料中并未出现这样的趋势。我们推测第一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描述语料中相互标记使用数量较多的原因与第二个视频的描述语料中多使用“击打”这一动词有关,其单向施动性决定了需要借助其他手段来表达相互义,如使用相互标记。而第五生命度等级是生命度最低的一个等级,抽象事物之间的相互义主要通过将抽象事物具象化或者借助具象事物进行识解。
图3 各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描述语料的相互标记使用情况
3.各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描述语料的相互义场景识别情况
研究发现,相互义场景的识别难度随着生命度等级的降低而增加。在第一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的描述语料中,相互义场景的识别成功率为100%,即无相互义语词表征语料的数量为0。从第二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的描述语料开始,出现了未成功识别相互义场景的无相互义语词表征语料,且数量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三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的描述语料中出现了多例相互义被识解为共同义的语料,如“两棵树同根而生”③共同义是包含相互义的一个更大的概念,事件参与者共同参与某一事件,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相互的(参见周晓君2018:37-38)。“同根而生”仅粗略地描述了这两棵树源自同一根系,从中并不能推导出两棵树在生长过程中形成了彼此根系缠绕的相互关系。(V5S23)。Nedjalkov(2007:17)认为,从历时和跨语言研究的视角看,相互事件的语言表征具有相互义向共同义演变的发展趋势。在这个演变过程中,相互义有时会与共同义同现(如“合作”),两者的共性是两个或多个参与者被指派为同一种语义角色。刘丹青(2017:194)也认为相互义与共同义关系密切,语言有时是同时兼有两义的,相互形态兼表共同义是非常自然的选择。从各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无相互义语词表征语料的数量情况(见图4)可进一步推导出,相互事件参与者的生命度等级越低,无相互义语词表征语料的数量越多,相互义场景的识别难度越大。
图4 各生命度等级相互事件无相互义语词表征语料的数量情况
本文基于生命度理论和相互事件语言类型学理论,通过实证研究探究了生命度等级和参与者数量对现代汉语相互事件语言表征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相互事件的语言表征整体上以单小句为主,同时从第三生命度等级开始,多小句随参与者数量的增加而减少。除第五生命度等级外,其余4个生命度等级随着生命度等级的降低,语料的相互义编码方式逐渐减少。2)除第一、第五生命度等级外,其余3个生命度等级随着生命度等级的降低,借助相互标记来表达相互义的语料逐渐增多。3)相互事件参与者的生命度等级越低,相互义场景的识别难度越大。综上所述,生命度等级整体上与相互事件语言表征的类型复杂度、相互标记的使用频次、相互义场景的识别难度呈反比关系,参与者数量整体上与相互事件语言表征的类型复杂度呈反比关系。
本文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收集到的语料不够丰富导致有的相互义编码方式没有出现。未来研究可以在收集充足语料的基础上,将生命度等级与更多语义参数结合起来,对相互事件语言表征的类型学特征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