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2022-10-29 05:57邹德智张建强王晓政
教育观察 2022年28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内蒙古设置

邹德智,张建强,2,王晓政

(1.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教务处,内蒙古满洲里,021400;2.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3.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人事处,内蒙古满洲里,021400)

一、问题提出

高职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1]专业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与企业紧密联系,不仅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使命。随着新技术、新职业、新岗位、新业态的不断出现,产业结构开始不断调整和优化,社会随之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人才需求,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也提出了人才期望。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否合理,能否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既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重要指标,又是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探索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动态调整,不仅对推动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现实意义,而且有助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基于此,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对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推进策略。

二、研究动态

随着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进一步凸显,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重要依据。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高职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的适应性。史玉丁采用分析协同度的方法,对高职教育、支柱产业、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产城发展协同共进的高职专业设置策略。[2]宋亚峰基于SWOT框架,分析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过程中面临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方略。[3]赵淑梅等人通过对吉林省高校专业设置与支柱产业的协调性实证研究,提出了政府统筹、专业支撑、产业引领的专业设置思路。[4]陈基纯从广东区域整体和内部城市差异两个维度分析了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状况,提出了政校企协同治理专业设置模式。[5]柯璇从横向与纵向两个层面探讨了福建省高职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谱系关系,提出了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适应对策。[6]

综合上述研究,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已有研究多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探讨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关系,以此突出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关系。在研究指标方面,多为结构偏离度的分析,围绕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三个维度展开。对数据样本的选择主要包括专业布点占比、三类产业总值构成、三类产业就业人员构成等。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目标任务中指出:“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7]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一次明确提出了“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的要求。[8]可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是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责任和自身使命。因此,高职院校专业适应产业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遵循高质量发展逻辑,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一方面,专业是教育与职业相互融合的纽带。专业设置的目的就是契合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方向,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性,即通过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保障。另一方面,产业发展的升级转型倒逼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都发生了方向转变,必然会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提出新要求。产业发展对高职专业设置的影响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形态的变化。

四、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概况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共有34所独立设置招生专业的高职院校。因此,本研究将这34所高职院校作为研究样本。

(一)内蒙古高职院校分布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均有高职院校分布,其中呼和浩特12所,包头4所,赤峰、鄂尔多斯和呼伦贝尔各3所,通辽和乌兰察布各2所,其余盟市均1所。由于先天地理位置、社会发展和政治文化等条件的不同,内蒙古地区呈现出高职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呼、包、鄂、乌中部地区作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拥有21所高职院校,其高职教育发展规模明显超过其他地区,而且办学水平表现最佳,拥有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C档)、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B档)、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C档)3所“双高”院校。经济实力相对落后的东部和西部地区共分布了13所高职院校,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和水平相当,每个地区拥有1—3所高职院校。

(二)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1.专业设置规模与结构

通过数据统计整理分析,截至2022年,内蒙古高职院校开设专业覆盖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下文简称《目录》)全部19个专业大类、74个专业类、296个专业,在校生195349人;开设专业类占目录专业类的76.29%,开设专业占目录专业总数的39.78%。[9]从表1中可以看出,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冷热不均”的情况:热门专业主要集中在生物与化工、财经商贸、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卫生、教育与体育七个大类,占全部专业布点的71.22%和在校生总数的79.69%;冷门专业主要分布在国家控制专业大类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类别中,2022年内蒙古高职院校有114个专业布点数为1,占开设专业总数的38.51%。由此可见,冷门专业布点具有专业性、地域性、特色性等特点。

表1 内蒙古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现状

2.专业设置集中度与聚集度

参考学者相关研究,本研究选择专业集中度和聚集度两个指标衡量专业开设的重复程度和集群程度。集中度是通过计算专业开设的重复率,反映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同质化问题:集中度高表明高职院校重复开设某一专业情况严重,办学特色不突出;集中度低表明高职院校重复开设专业较少,专业布局范围较广。如图1所示,内蒙古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的重复率较高的10个专业,平均布点25.2,在校生为77908人,占全部高职在校生人数的39.88%。[9]其中,以大数据与会计为代表,包括学前教育、护理、空中乘务等在内的低成本专业存在扎堆现象,其专业设置门槛较低、就业前景较好;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代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成本专业存在跟风现象,其办学成本较高、就业前景较好。

图1 内蒙古高职院校开设重复率较高的前10个专业(2022年)

聚集度是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数与开设专业大类数的比值,能够反映出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的集群程度。[4]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专业聚集度越高,表明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大类越少,专业相对集中程度越高,集群效应越明显;相反,聚集度越低,表明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大类越多,开设专业越分散,办学特色越不突出。2022年,内蒙古高职院校开设专业聚集度在5.0以上的高职院校有6所,它们都形成了明显的办学特色,专业群建设比较突出,但整体上聚集度在3.0以下的高职院校占多数,专业设置比较分散,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办学特色不明显。

五、内蒙古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情况

本文基于《2021内蒙古统计年鉴》《内蒙古自治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资料,通过对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构成、就业人员构成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内蒙古产业结构与从业人员的适应程度,从而得到产业结构变化对应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一)产业结构

从统计数据中得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内蒙古产业结构在经历“一三二”“二一三”“一二三”等几个阶段的重大转型后,目前已逐步稳定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格局。据统计,2021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514.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2225.2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9374.2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8914.8亿元,增长6.7%。[10]同时,三类产业的比例为10.8∶45.7∶43.5,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0%、39.3%和51.7%。[10]

(二)就业结构

虽然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已经呈现“三二一”的发展特点,但与其从业人员就业结构相比呈现出不匹配的现象。近十年,由于内蒙古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就业人员结构也在不断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但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仍然占比较高,第三产业人才需求缺口较大,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就业人员结构。

(三)产业结构偏离度

参考已有研究成果[11],本研究采用结构偏离度来计算分析内蒙古地区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协调关系。计算公式为P=(各产业GDP构成比例/各产业EMP构成比例)-1,其中,GDP指生产总值,EMP指就业人员。如果P值越接近0,表明就业人员与产业结构协调关系越好;反之,P值越远离0,则表明二者协调关系越差,需进一步优化就业人员结构。从表2中可以看到,近年来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发展总体呈现“三二一”格局,但与之相匹配的就业结构偏离情况较严重。[12]一方面,第一产业连年负偏离,表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供大于求”;另一方面,第一产业劳动力市场就业人员较多,但是GDP构成较小,贡献率不高;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正偏离,表明这两类产业的就业人员供不应求。可见,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改造,需要更多的就业人员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表2 2015—2020年内蒙古各产业结构偏离度

六、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地区产业需求情况

本研究采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情况,根据计算结果判断偏离度数值,如果偏离度越接近零,表明二者适应性越好,反之说明二者适应性越差。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主要依据产业、行业类别进行分类,考虑到高职专业大类和行业门类的不匹配问题,为方便相关数据统计处理,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将产业类别、行业门类、专业大类进行对应处理。

(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现状

从整体上看(表3),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偏离状况较显著,第一、二、三产业偏离度绝对值较大,存在专业设置布局与地区产业结构发展不匹配的情况,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结构性过剩和产业人才需求结构性短缺矛盾比较明显。从不同区域来看,中部地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相对较小,表明以上地区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能够较好地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供需关系较为均衡,这与该地区高职院校分布广,高职教育起步早、发展快,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社会经济基础密切相关。东部地区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都超过了10,有的区域偏离度绝对值均值高达24.33,说明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正负偏离错位较严重。这与东部地区近年来加大生态农牧林业支柱产业结构调整,突出风电、光伏、生物质新能源产业,在东部地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工业体系的发展密切相关。西部地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呈现出极不均衡的状态,乌海的偏离度绝对值均值仅为3.7,而巴彦淖尔的偏离度绝对值均值高达33.27。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巴彦淖尔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足,无法对接地区产业发展需求,该地区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为25.3%,但与第一产业对应的农林牧渔大类相关专业设置布点为空白,可见在该地区加大现代农业相关领域的专业设置的必要性。虽然乌海地区高职院校没有专业布点在农林牧渔大类,但其第一产业结构比重仅为1.1%,而第二产业专业设置比例高达60%,很好对接了第二产业结构的64.5%。

表3 2021年内蒙古地区各盟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

(二)专业设置布局与产业需求对接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内蒙古主要围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旅游业、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九大产业链进行产业转型升级。[13]从表4[14]中可以看到,除现代装备制造和数字经济两个产业外,内蒙古其他7个产业对接专业情况都不容乐观。一是对接内蒙古重点发展产业的高职院校数量少,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和新型化工3个产业开设院校不足内蒙古高职院校的50%。二是在对接产业高职院校和专业设置较多的情况下,学生在校生规模较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新能源、新材料、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校生均不足5000人,人才缺口较大。三是对接重点产业发展的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较少,仅有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的煤化工技术,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群,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和人才保障需求。

表4 2021年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行业对接情况

七、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推进策略

(一)统筹专业设置布局,建立政校企三级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高职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要类型教育,其专业设置与地区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涉及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15]推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对接,需要统筹专业设置布局,考虑构建政校企三级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区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宏观调控机制。一是成立地区高职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筹全局,整体设计规划区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布局,为各高职院校提供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二是建立专业设置准入制度,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对各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评估,形成评估报告,重点对产业环境、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就业方向等基本办学条件提出指标要求,形成专业预警和退出名单。三是通过大数据平台,联合相关部门、企业、行业,对区域当前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专业结构、学生规模、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其次,高职院校要建立校级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一是由学校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统筹全校高职教育教学资源,以专业设置为抓手,形成涵盖专业规划、准入、评估、调整优化等方面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制订学校专业调整优化方案[5]。二是严格专业准入制度,要充分调研新增专业是否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论证专业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避免跟风开设热门专业,造成专业设置的盲目性。

(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国家战略计划。高职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自身积极作用,对接农村产业发展需求是实现包括内蒙古在内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首先,民族地区高职教育要助力农村产业链的改造升级。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要不断适应生态畜牧业、生态林业、特色种植养殖业、绿色农畜林产品加工的涉农产业链的高科技、高价值的变化,通过灵活设置相关专业,改造升级传统涉农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大新型农民的培训力度,为推进农业绿色、特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其次,民族地区高职教育要助力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随着农村产业链的延伸和体系的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体系不断由涉农生产体系向经营服务体系拓展,农村劳动力面临着向新型城镇化转移的趋势,这对其综合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承担起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责任,进一步推动教育普及,进而为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奠定基础。

(三)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差异,聚焦产业链布局特色专业群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各行业的发展需要相互配合以应对更复杂的产业链,这就需要更多专业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发挥专业集群效应。[16]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的差异化,坚持特色化、品牌化的专业群布局,紧密围绕当地产业链布局专业链,形成专业集群效应,从而避免专业设置的大而全和小而全同质重复问题。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其应围绕以呼和浩特为中心的中部地区,积极利用自身地区优势,精准对接以乳业、草种业为龙头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清洁能源产业链、现代化工产业链、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链,重点培育绿色食品生产、新能源技术、光伏工程技术和现代装备制造等专业群。东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农林和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先天优势突出,应该主动对接生态观光类旅游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链、新型产业链(生物科技产业、冰雪产业、通用航空产业、中蒙医药产业),重点培育农林类、旅游类和能源类专业群。西部地区不仅是全国主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还有广阔的沙漠胡杨林,环境优美适宜居住,在积极对接现代能源经济产业链的同时,还应对接现代服务产业链,大力发展沙漠旅游、自驾游、探险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专业群和健康养生专业群。

(四)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共建专业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更新换代,职业岗位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因此,深化产教融合,促进高职教育对接职业岗位,是高职院校实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现实依据。[17]首先,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定期开展企业人才需求调研,通过调研及时掌握本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和岗位技能人才需求,尤其是岗位职能的变化,并相应地做出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决策。其次,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建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6]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通过专业认证、师资培训、技术转化等多种形式,对接企业发展的岗位人才需求。企业立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参与专业建设,能够进一步实现“职业—企业—岗位—专业”的紧密对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最后,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围绕目录的更新与调整,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实现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推进专业内涵与企业发展的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内蒙古设置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内蒙古钢琴教育的“忧”和“思”(上)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内蒙古:笼罩在年味中的村庄记忆
栏目设置一览表
闫锡聪
荷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