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创造性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在创新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同时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迈上新台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更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在出席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明确指出,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
高等院校是创新发展育人体系的前沿阵地,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价值追求。“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则是推进立德树人实践的题中之义和必要方式,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面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要求,高等院校应该遵循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落实“三全育人”的机制体制,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创新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不断增强高校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化、制度化、常态化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思考、积极创新,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推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遵循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新特点,切实从教育主体、客体、环体和介体等方面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路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善于依据学生身边的事、学生感兴趣的事及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重大时政事件等灵活开展教育教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教学,密切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积极回应学生关切的问题,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于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提高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相比于新中国以往的历史时期具有很多新特点和新任务,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质,新时代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切实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积极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入新时代,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能走僵化过时的老路,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依托新技术,探索创新发展的新路,推进高校铸魂育人工作进入新境界。
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立足国际国内发展新格局,科学指导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时势,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力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坚决抵制国外反华敌对势力各种形式的渗透。着眼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前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主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任务。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需要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大势,回应新形势要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深厚、专业技能过硬的生力军。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各高校围绕“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和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综合改革措施办法,旨在建立更具协同性、全员性、全过程性的立体化的教育格局。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要求新时代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要加强统筹规划,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覆盖到全体大学生,融合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多方位教育合力,坚实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校应健全“全员”育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保障。加强相关队伍建设是高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关键一环,要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夯实专业理论知识,提升执教授课能力等方面培养一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能力超群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同时,高校作为铸魂育人的主要阵地,应该着力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在校党委领导下,各级领导班子要做好不同层面的统筹部署,形成层层负责、全员参与的铸魂育人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制度化发展。校党政领导班子、各机构部门院系负责人,以及包括全体思政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等在内的广大教职工,都要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责任,构建全员育人的教育体系。
高校应该把握“全过程”育人的理念,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运行机制,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高校应结合各院系课程安排,切实将五个认同理念融入专业课程的创设,尤其是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长效课堂教学机制,引导大学生增强“五个认同”,“铸魂”和“育人”两手抓。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高校要在提高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把好青年学生思想之舵,才能保证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才不变心、不变色。
学生宿舍作为高校大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承载着学生学习交流、休闲娱乐、思想传播以及精神文明创建等重要作用,也是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不可忽视的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的层面,高校应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实到学生宿舍阵地,加快建立以党建为引领、以学生宿舍日常管理体系为依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宿舍教育实践平台,更好发挥学生宿舍的育人作用。同时,也要注重校园文化创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彻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课上课下的方方面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路径要秉持“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高校应该切实创新多维度的教育方法,创新使用教育载体,创设多样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采取多向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全方位促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路径的创新进程。高校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大班教学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创建多层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新平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课程,深挖其他专业课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系统化地创新优化教育内容,形成多元化的精品课程体系,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所在是对教育内容的把握。在制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创新评价方式和评价维度,科学合理制定动态化的评价指标,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的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