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璎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年社会责任问题被提升到了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青年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能否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前途。但在当今非主流社会意识的影响下,诸如精致利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实用主义等意识形态的渗透,使得部分青年出现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现象。因此,加强对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氛围十分重要。
狭义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指青年对他人、社会、国家所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广义的社会责任意识还包括自我的责任感,因为当代青年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只有对自己负责,学有所成,使自己全面发展进而成为建设社会的人才,才能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因此,社会责任意识也包括自我责任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青年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主要核心是用社会所要求的责任规范来培养青年的责任意识,其最终目的是强化青年对他人、集体以及国家的责任感,使其成为对社会负责的人。
青年阶段是指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身心发育达到一定水平并且已经获取了足够知识和实践经验时,从少年向成人过渡的特定阶段。青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集体,不仅身体正处于发展时期,也是逐步形成世界观的时期,同时是褪去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性,在社会中寻找自身的位置与意义,即将担负起社会责任的时期。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体制的改革与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城镇一体化进程更是使大量农村地区青年也能够接受到高等教育,使得我国青年整体文化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深,使得青年群体的分类也更加细化,例如青年知识分子、青年创业者、工人等。因此在青年主体方面,社会责任意识具有广泛性的特质。
当代青年群体大多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生活心态多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在自我责任方面,当代青年能够明确认识到自身学习的目的性,对人生目标有着清晰的规划,能够自主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职业技能,为自己未来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自我责任感方面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在家庭责任方面,当代青年能够孝顺父母,尊重父母,有赡养父母的意识和愿望,并且在亲友、邻里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在社会责任方面,当代青年有着较强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比如维护公共秩序、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等。在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时能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身到社会活动中,比如奥运会、残奥会等大型运动赛事中活跃的志愿者;在抗洪救灾、新冠疫情等灾难面前有着与国家共渡难关的决心;在西部计划、乡村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奉献自己的青春。这些例子都体现出当代青年希望祖国强大、人民安居乐业,体现出了青年们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一面。
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消极主要表现在对自我、家庭、社会、国家、公民意识、文化传承等方面。在自我责任方面,部分青年作息习惯不规律,对自身的健康不重视等。部分青年还存在“精神空虚”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对上课、运动、娱乐等活动没有兴趣,平时生活颓废、萎靡不振。对学习成绩和工作绩效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不在意学习工作的结果成功与否。一些青年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和理想方向比较模糊,致使其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事不关己、不思进取等。
在家庭责任方面,由于当代大部分青年为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孩子往往处于家庭中较高的位置,这就导致很多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在受到来自父母以及他人的关心时,往往觉得是应当的,缺乏对长辈的情感付出与物质付出的感恩。而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所缺失也是导致青年家庭责任意识不足的一大因素。由于我国现阶段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明显体现为“重智育,轻德育”,父母为了让子女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代替其履行一些责任。这使得部分子女形成事事依赖他人的习惯,缺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责任感。在社会中就会表现出冷漠、自私。同时外在表现为一味索取、不愿分享、不愿合作等。
在社会责任方面,特别是公德意识上,大部分青年人能够维护社会秩序,遵从社会公德,但仍有一部分青年漠视社会秩序,存在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这主要表现在其公民意识淡薄,注重个人利益,缺乏为集体、社会、国家的奉献精神。同时青年易受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蚀,首当其冲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原则的主体,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这就将个人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出的错误行为进行了合理化。最后,受网络传媒的负面影响,当前互联网是青年获取信息和资料的主要途径,互联网平台也为青年的学习进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由于对互联网的监督管理方式还不健全,网络上充斥着良莠不齐的信息,大量娱乐化、庸俗化、低俗化的信息对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存在消极影响。
理想信念是青年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内容,如果理想信念出现了偏差,青年人就会失去奋斗的目标,迷失人生道路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新时代的青年人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繁荣,国家富强的重要力量,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因此青年人需要将自己的未来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相连,充实理论文化,树立远大理想,补足精神之钙。只有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使思想不动摇。将实事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更有利于对青年的教化,比如我国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成果、部分地区洪水灾害时全国人民积极参与对灾区的志愿捐献以及在重大事件面前青年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格局逐步形成,各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也使得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进了我国的大环境中。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某些国家妄图通过意识形态渗透来西化、分化我国。每当发生一些社会问题时,他们便会挑拨对立,造谣传谣,公然攻击我国的体制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处于三观塑造期的青年很容易被这些言论所误导,使得青年们出现制度不自信、道路不自信,导致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出现偏差。加强对青年的世情国情社情教育,有利于青年了解当今世界的整体局势和我国现今在世界中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利于青年提升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参与感,进而认识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激起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和传承,自觉承担起国家和人民所赋予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理论最重要的是要产生责任行为,而责任行为则是付诸于实践之中的,所以将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关键环节。在进行实践教育时,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宽阔的实践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开辟广阔的实践通道和途径,让大学生深入基层……从而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培养科学的人生信仰,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很多学生对社会责任意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才会出现思想认识较高,行动落后迟缓的矛盾现象,人生经验获取的渠道仅仅是学校和书本中,导致在校青年很少有机会去设身处地的承担责任。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让青年大学生深入基层,通过西部计划、支教、社会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来使青年更深层次的接触社会,是符合青年成长成才需求的。同时,榜样教育能够对青年形成重要的激励和示范,我国自古以来有着众多具有牺牲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先进代表人物,通过学习和宣传他们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成鲜活事例,从而激起青年在实践中的共鸣感,衍生出崇拜、向往的情绪,进而对其进行模仿。榜样的激励作用能够对青年的情感渗透起到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推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风气。
当代青年受到生活环境以及社会信息多样化的影响下,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与时俱进,加强对青年理想信念的教育,牢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旋律,将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理念深深植入青年人的思想中,激发主体意识,从而推进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