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领,李 博
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常设机构,向公众开放,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1]。体育类博物馆隶属于博物馆发展体系,作为一个陈列、研究、保藏体育文化实物兼具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三种基本属性的文化教育场所,是展现体育文化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发展和谐程度的重要窗口[2]。中国体育类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可分为5个阶段:萌芽期、准备期、建设期、发展期、繁荣期。民国时期发布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提出以办理体育试验区推动开展体育展览会的初步尝试,1981年国家体委在出台的《体育事业“六五”计划和十年设想》中明确表明要在“七五”期间筹建中国体育博物馆[3]。事实上,1990年中国体育博物馆才在各方努力下正式成立,此后经过北京奥运会举办所带来的体育热潮引起国家对体育文博事业的重视,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把“推动体育博物馆建设”作为“重大体育文化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体育类博物馆建设的发展。
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侧重于其改变周围世界的三种方式:促进可持续性和气候正义的力量;数字化和可访问性创新的力量;以及通过教育进行社区建设的力量[4]。特别是在当前数字要素已经跻身于基本要素行列,与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共同作为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也提出:“强化要素创新驱动,充分发挥科技、资本、人才、数据等核心要素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支持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创新运用,落实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战略[5]。在我国,体育博物馆是社会主义体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对于社会公共教育和文化传播领域的贡献成为共识。新发展阶段下,要求我们通过梳理中国体育类博物馆发展现状,以科技驱动创新以及国家关于推动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方向,明晰中国体育类博物馆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通过对中国体育类博物馆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体育类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是学界共同关注的议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维度:(1)发展现状分析维度。崔乐泉(2000)等对体育类博物馆的现状以及发展制约因素进行了阐释,黄洋等(2018)则对体育博物馆的合作发展方式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6-7];(2)功能价值发挥维度。李尚滨等人(2008)、肖泽民(2012)、杨竞(2019)都认为体育博物馆具有文化属性,作为体育文化的现实载体,发挥着文化记录与传播的功能,而刘强等人(2020)更强调其背后文化认同的本质[2,8-10]。此外,许宏悦(2020)认为高校体育博物馆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高校科学研究以及实践教学,肖兰(2020)提出体育类博物馆通过不同措施发挥着社会教育功能,而王琳等人(2020)认为体育博物馆是兼具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等功能的重要场所[11-13];(3)建设方案研究。王军(2002)、张文静(2015)等人对于不同类型的体育博物馆的建设方案进行了总结或探索[14-15];(4)服务模式探索。贾靖(2020)和何风洋(2020)通过对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对体育博物馆发展提出建议,崔樱楠(2020)针对用户体验搭建了体育博物馆服务蓝图[16-18]。
体育博物馆的发展现状研究体现出对于不同时期发展问题与方向的总结与探索,功能价值是体育博物馆在体育强国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整体把握,建设方案的研究则是扩大体育类博物馆业态规模和迎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实践,服务模式的反思体现出体育博物馆由“教化属性”向“以人为本”的转向。综合来看,学界对于体育博物馆发展的研究随着时代变迁表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而体育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长期受到诸如资金、人才、运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制约,此外体育博物馆的根本功能依然是文化记录与传播以及教育功能。新一轮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应结合新发展阶段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全面把握当下体育博物馆的发展困境,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体育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措施。
供给侧改革是新发展阶段下体育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博物馆是传承与发展体育项目、文化以及精神的现实载体,与其他各类博物馆“参观藏品,聆听讲解,产生共鸣”的参观流程不同,体育博物馆以其“运动”的本质对服务供给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相比于参观陈列藏品、观看纪录片等形式,参与者们更希望通过切身体会运动项目以及与历史的深入交流来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因此,传统体育博物馆的展览方式与受众群体对于多元感官刺激和身心体验的要求难以契合,传统体育博物馆的吸引力下降,造成“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此外,在体育博物馆长期以来的发展历程和学界的研究当中,其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一直作为最重要的功能。然而由于对体育展品背后的教育价值挖掘不够以及文化传播平台搭建不完善,会逐步造成体育博物馆在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中举步维艰。
博物馆资金来源主要包括用于博物馆日常运营的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用于文物保护的事业收入、以及来自门票和文创产品销售的经营收入组成[19]。2011年以来我国博物馆发展进入政府主导阶段[20],而体育博物馆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过程中,逐年递増的资金压力也极大地增添了国家财政负担,表现出收入来源的单一性。当前体育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市场开发意识淡薄,市场化手段匮乏且与社会力量未形成较好的联系。这些情况将严重影响体育博物馆的可持续性发展。政府的事业性投入有限与博物馆的日常运营和维护成本不断增加之间的矛盾无疑已经影响到体育博物馆事业的良性发展,而社会资本的引入和文化产业开发是体育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1]。
从体育博物馆的建设情况上来看,我国体育博物馆建设呈现出“国家-省市-地方-高校”四个层次,而且体育博物馆主题也根据地域特征有相应的变化,主要包括综合型和专项型两类,但建设总数不超过100个。综合来看,我国体育博物馆的发展仍处在探索阶段,已初步形成国家级体育博物馆与地方(省市级)体育博物馆相结合,高校体育博物馆与私人民间体育博物馆作为补充的体育类博物馆群[22],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各个层次体育博物馆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缺乏在管理方式、技术变革以及文物保护手段的交流,不利于我国体育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此外,我国部分体育博物馆与社会力量的联系不够密切,被其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所制约,受到资金困扰后便固步自封,延续传统发展方式,因此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其适当的商业收入与公益性并不冲突。
通过对当前体育博物馆发展困境的总体把握,未来要实现体育博物馆的数字化可持续发展主要在于谋划多元属性同步发展,统筹推进系统化交流平台建设,同时着力提升数字化运营水平(图1)。
图1 体育博物馆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示意图
“政-产-学-研-用”结合是体育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支持和战略拟定上的宏观把控作用,提高公众在科技创新研发和利用中的主体地位,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将体育博物馆产业发展需求与科研单位、高校的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政府应当逐步探讨落实将社会资本引入体育博物馆的合理政策,探索以国有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发展模式,通过减税降费等手段提高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从而减轻政府负担,高效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为体育博物馆产业化发展注入动能。及时打通体育博物馆建设与高校科研的通道,体育博物馆依托区域内高校建立领导小组,从而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实践性利用与专门性人才引进,为体育博物馆数字化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此外,区域体育博物馆定期开展数字化发展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形成带动作用,不断提升数字化技术利用水平。
数字体育博物馆发展应当在政府宏观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提升供给侧水平。以数据和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催生的新生产力和新供给通过社会消费新需求实现其商品化和产业化,形成的新供给和新需求是驱动产业发展的两大动力[23]。多元业态叠加能够为体育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能(图2)。我国体育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数字体育博物馆的跨领域创新融合,给数字博物馆打上产业化烙印,实现资源要素有序流动。统筹推进以数字化场景搭建为主,以数字化文创产品为辅,以旅游、新媒体应用、体育网络游戏为外围的产业链条。场景搭建的目的是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VR/AR、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体育博物馆的展示、互动和价值输出等环节进行重构,给予参观者更为深刻的体验,推动传统与数字模式共生。而数字文创产品能够在经济收入和功能发挥两方面协同发力,外围跨领域融合则有利于立体数字体育博物馆产业群生态的培育。体育博物馆应当以优为鉴,加强同高水平博物馆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学习,不断优化博物馆发展模式和运营水平。
图2 “数字博物馆+”业态示意图
体育博物馆体现出协助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的责任,在传统运营模式下,各类体育博物馆通过将运动场地、图书资料馆、3D影院等场景融入参观过程,配合藏品展览得以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教育功能,然而这些还远未达到当前博物馆提倡的沉浸式体验的要求:那些特殊的体育场景如何参与?那些即将失传的体育项目如何体验?如何让参观者在运动中思考并有所收获?从这些问题来看,构建交互式场景是体育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场景革命是数字时代不可忽视的重大变革,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与虚拟场景式的互动模式给予了体育博物馆数字化转型以更多可能。从参观者视角重新定义的运动场域,使参观者在体育博物馆内能够获得视觉维度的刺激与审美享受以及技术与服务维度极致的服务体验,从而能够最大化发挥馆内教育资源[24]。此外网上虚拟博物馆以及新媒体等网络平台也是体育博物馆数字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各类体育博物馆应当拓宽发展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轨发展模式。探索“馆校结合”网络课程开发、体育博物馆研学旅行、线上直播、云参观以及与本馆主题契合的数字化运动场景搭建,从而最大化体育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5G、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体育博物馆加强数字要素部署提供了便利之轨,而体育博物馆数字化高质量发展要从内部管理和外部展览协同发力。例如中国体育博物馆网上展厅中仅仅以二维的图片配以简单的文字描述很难使访问者获得良好的体验。体育博物馆应当积极推进馆内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以提高安全性和传播效率,发展体育文物三维建模、文字资料的电子化存储以及数字藏品等技术,从而推动数字化网络虚拟展厅中与访问者的交互水平。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对体育博物馆发展做出科学决策也是数字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将物联网和传感技术用于线下展厅,在不同展区内通过传感器识别参观人数并计算停留时间,以判断不同展区对公众的吸引程度,为科学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此外,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对访问不同模块的访问量进行记录并通过关键词搜索等手段把握用户需求,也能有效提高体育博物馆发展的效率。随着体育博物馆系统化与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将成为迎合时代发展的内驱因素,为此应当积极引入体育文博与数字化双料人才,不断探索将数字技术运用到管理和展览中,实现智慧化和数字化发展。
体育博物馆作为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重要一环,数字化发展的落实与更新能够不断提高其公共服务水平和体育文化软实力。数字化发展对于解决体育博物馆发展中的资源整合差、经济收入不足以及人才短缺等难题都是高效的手段,但体育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仍处于萌芽阶段,而随着数字体育产业化发展的不断推进,数字技术在未来将与体育博物馆有更多富有想象力的结合形式,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