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和园村里的那些彝家事

2022-10-28 08:35杨晓燕
金沙江文艺 2022年9期

◎杨晓燕

秋意渐浓,干净的云朵从湖心飘过,此时的彝和园村显得更加静谧与温柔。

一个村,带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与经济。

在牟定,清波邑社区的彝和园村绝对是牟定彝家人的灵魂栖息地。入口处,一座古建筑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大门,荟萃了古代牟州的历史和文化,浓缩了的彝族民俗风情。这个崭新的村寨,将民间文化与现代休闲、旅游观光相结合,打造出一个居住在城市里的独具风格的彝族村寨。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庭院情结,青瓦、白墙、红色柱子、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湖心倒影……这一切不由得让你放慢脚步,享受视觉上带给你的愉悦。的确,彝和园村仿古建筑,圆了许多人的庭院梦。牟定是一个以汉族、彝族和其他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里,县内所有的民族文化都会得到汇集与诠释。古戏台、茅州府衙还原的牟定历史文化,似乎在诉说牟州久远的历史文化故事。

一排排古典建筑风格的房子,不由得将你带入另一个世界。走在别致的定远桥上,葫芦海的风光尽收眼底,蜿蜒流淌的湖水给彝和园增添了几分灵动。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彝和园的建筑物上,你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自己穿越到某个历史朝代,便有种莫名的感慨。

闲暇之时,漫步于彝和园村里青石板铺成的街头,全身心得到了很好的放松。不紧不慢的闲逛着街边的特色小店,民族文化的浓厚情调便展示于你的面前。彝族刺绣手工作坊、彝族四弦琴手工作坊、牟定腐乳特色小店、匠人文化手工作坊、饮食文化小店……每一个小店就是一种文化,无论是手工工艺还是彝家特色小吃,你都可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地方风味和特色,如果你来牟定,一定不要错过这里的特色建筑、特色文化、特色商品、特色小吃……

指尖上流动的芬芳

彝族的女孩子心灵手巧,擅长于刺绣,鲜艳夺目的衣裤上,绣满色彩斑斓的花朵,别致精巧的绣花鞋,精巧的围腰飘带、帽子头饰,无不展示着彝家姑娘的心灵手巧。平日里,彝族姑娘们会随身都带有一个精巧的针线包,里面放着丝线以及绣花针、花边、绣图、花鞋垫等小物件,只要有空闲的时间,便坐下来飞针走线,用五彩丝线来表达姑娘们对美好生活追求与向往……千百种的思绪化作指尖的一缕缕芬芳……

彝和园村的刺绣工坊有许多家,工艺作坊里这些姑娘们全都来自牟定县各个彝族村寨,在刺绣这个活计上,她们都是能够独树一帜的绣女。刺绣对于彝家女来说,是一件最惬意的事情了,无论你走进哪一家绣坊,都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彝家刺绣场景,一睹彝家女飞针走线时的自信与快乐。除此,你还可以欣赏到一件件精致的绣品,看着那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花朵,你会叹服于彝家女的蕙质兰心。

说到彝和园的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得不说说彝族姑娘普明惠。人如其名,普家有女,明眸皓齿、聪慧美丽。其父弦子弹得好,普明惠和哥哥普磊,是在父亲的琴声中长大的。母亲是彝族刺绣的好手,明惠五岁时便得到母亲的彝绣技艺传授。就这样,儿女们耳濡目染,对彝族文化的情结日渐浓郁,大学毕业后,普明慧志在生她养她的这片土地上,想要把家乡的彝族文化传承下去。在家人的帮助下,这个独具个性的姑娘凭着自己的执着、政府的帮助以及亲朋好友的支持,自己成立了一家“牟定县锦纳非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她和哥哥两个人负责公司彝绣原创作品的创意设计开发、生产,彝弦的销售与培训。创业多年来,普明惠从小和母亲学习的刺绣功底,加上大学里学习的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让其有着深厚的绘画和设计功底,除此,她还是一个好学的姑娘,西欧立体绣、苏绣、乱针绣以及日本田园风刺绣,她都一一学习过,她的手工艺品,便融入了这些元素,带着三十多位技术过硬的绣女将彝绣不断创新改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新彝绣风格,从而有别于传统的彝绣,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除此,她还把扎染、印染、绘画、竹编与彝族刺绣相结合,做成了各具特色的彝族手工艺品,许多人慕名而来,争相抢购。

在牟定,会弹龙头四弦琴的男人一抓一大把,能弹弦子的女孩子还真不多见,普明惠就是其中一位,她不仅自己能出色弹奏,还教会身边的许多人。为了适应更多的人群,也让女孩子们能够拥有一把适合自己的彝弦,普明惠和哥哥一起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改良创新了另一种款式的弦子,既能保留彝族文化的元素,又兼顾了多元文化内涵,还打破了传统文化里男性弹琴弦的刻板。普明惠与哥哥普磊一起设计了龙头和琴身,改良出一把更具特色,清新素雅的龙头四弦琴,投入市场后,赢得了年轻姑娘小伙的喜爱。

除此,多才多艺的普明惠、普磊兄妹俩,和喜欢吹拉弹唱的老父亲一起,录制悠扬动听左脚调子,二胡、彝弦、吉他,一家人便是一个乐队,创新了彝族左脚调,让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走得更长更远。

唇齿留香话腐乳

在彝和园村的民俗客栈里住上一晚,享受着彝家人的特色风情,第二天早上在和煦的阳光中和小鸟的歌声中醒来的时候,你可能很想尝尝牟定的特色小吃,在“吃食一条街”上,随处可以看到牟定的特色小吃,羊肉米线、稀豆粉、饵块粑粑、豆浆油条、八宝稀饭……无论你吃哪一种,但是少不了的佐料就是牟定腐乳,当嫩如羊脂的腐乳入口的一刹那,那种绵柔销魂的感觉立即刺激到你的味蕾,细腻软糯的口感和芳香的气味在唇齿间荡漾开来,抚慰着你的胃和心,生活的乏味与平淡,在瞬间荡然无存,情不自禁,你会爱上了这种传统工艺加工的食品。

“牟定腐乳,滇中一绝。”对于牟定的千年佳肴豆腐乳,许多吃货们并不陌生。传统的工艺配方、优良的水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牟定腐乳外观鲜红油润、入口细腻柔糯、品后齿颊留香的特质。

许多人都知道,只有牟定天台羊泉井的水,以及牟定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才可以酝酿出独一无二的腐乳。牟定县的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每一年进入十一月份,一直到第二年的开春,县内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的院落里都在晾晒着白茫茫一片豆腐,这是要为做传统工艺食品——油腐乳做准备。因为其鲜美可口的味道令许多人抵挡不住诱惑,也是普通人家里一日三餐、馈赠亲友所少不了的佳品。

在腐乳文化一条街,“羊泉腐乳”“徐记腐乳”“云香嫂腐乳”“彝乡妹腐乳”“秦阿哥腐乳”……在这些店铺里,你可以了解腐乳生产工艺,品味腐乳美食盛宴,感受流传千年的牟定腐乳文化。

心手相师名匠乡

彝族的刺绣让人感受到每一根丝线的情意,彝族姑娘的心事仿佛在针下不尽流淌。腐乳的香味,似乎还在唇齿间流淌。在彝和园村,不止这些,让你更惊奇的还有“匠人一条街”上还有匠人们手工制作的许多玩意儿,彝人乐器制造、彝族根雕、彝人手工艺品、手工定制铜炊具等等手工作坊。

牟定在古代就有着极为丰富的手工业史,部分手工技艺一直流传至今。在过去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中,牟定县民间应运而生了许多传统的手工制造工艺,铜匠、铁匠、木匠、石匠、泥匠、篾匠等各路工匠遍及城乡,手工艺品畅销滇西各地,并远销缅甸、老挝、泰国等国家,牟定县“匠人之乡”的美誉因而得来。

民国年间,为生活所迫,在庄稼收割完成后,牟定坝子的许多青壮年劳力以及部分手艺人不得不结伴远走他乡,到西双版纳、思茅、德宏、缅甸、泰国以及东南亚等地买卖货物、做工赚钱,即“走夷方”。

去走夷方的人,有的做生意,买卖各种日用百货。人们把当时从“夷方”买来的日用百货,都称为“洋货”,如洋火、洋刀、洋铲、洋斧、洋电(手电筒)等,更有甚者,还做枪支、弹药、铜炮生意的。

在牟定人走夷方这个队伍中,其实最多的还是手艺人,有铁匠、铜匠、木匠、泥水匠、陶匠、篾匠、犁头匠、叭喇匠、桥梁、牲口阉割匠等等,那是五花八门。

“技不压人”“天干饿不死手艺人”,为生活所迫,勤学苦思的牟定人,常常是带着一种手艺出去,带着多种手艺回来,还乡时已成了集泥水匠、木匠、陶匠、铁匠、铜匠于一身的“多技能”身份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许多的牟定人练就了吃苦耐劳、精明能干、坚毅果断、诚信他人的品格,一代代传承下去,一直影响着后人。

茶马古道是走夷方的男儿们必经之道,马蹄印和被风蚀了的古道上,记载着曾经的沧桑与荣光。尤其是走夷方过程中这些手艺人给牟定人的后代子孙们留下的种种精神,让人们更相信牟定匠人已经属于一种品牌,它是一个大写的辉煌。

如果你需要了解彝族文化,去彝和园首先必逛的就是彝族龙头四弦琴的工艺店。龙头四弦琴又称为彝弦,它的音箱有圆形、也有八角形、六角形、圆的音箱称库竹,菱形的则叫八角琴。龙头四弦琴是牟定左脚舞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它的四根弦呈双音五度音阶,传统的左脚舞也呈五声音阶。左脚调和龙头四弦琴成了天衣无缝的配对,在传统和声中奏出左脚调旋律,构成了牟定彝族左脚舞音乐的独特韵味。

这种古老的乐器,是牟定县彝族人的专属弹奏乐器,已伴随着彝家人数百年,记录着彝家人生活的点滴,早已融入彝家人的血脉里了。

牟定彝族制作乐器均是家传,近几年,牟定着力发展民族文化,左脚舞作为牟定的一大民族特色,被重点打造,乐器与左脚舞休戚相关,因此制作乐器的艺人也受到了关注和保护。

说起彝族龙头四弦琴的工艺店里,王光金是资历最深的民间艺人,省级非遗传承人之一,少年时期就随父学艺,如今已有五十多个春秋。王老师傅的家乡就是在蟠猫乡双龙村委会梅子树村这个古老的彝族村寨,聪明能干的王老师傅,早年以前就继承祖业,从事彝弦传承、制作和宣传,对彝弦情有独钟的他青年时期就能够独立设计、雕刻弦子,他做的龙头四弦琴外观漂亮,音质纯美,受到许多人的青睐:“王师傅的弦子音质好,弹起来感觉与众不同!”许多人慕名而来,就是为一睹“彝弦王”所做的弦子。在王光金的工艺店里,年过花甲的他,依然每天在店里制作每一把彝弦,从木头的选材、拼接、雕刻、上色、调音……每一步都要亲自把关,他对每一把彝弦的制作都是那么细心,生怕哪里出来差错,做不出自己心中最美的样子。在王老师傅的手工作坊里,三面墙上以及屋子的中间都挂着各种款式的龙头弦子,其中一把弦子出奇的大,看着客人们惊奇的表情,王师傅笑着说:“这可是我的镇店之宝!”旁边,他儿子王文剑正在安静地做着一把弦子,时不时拿起来仔细的打磨雕花板面,那样子是极其细心。王先生告诉我们说,儿子是他家的第四代传人。

悠悠岁月,洗去铅华,牟定的手艺人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在不知不觉间,他们已将多种手工业事业做到了极致,匠人师傅们亲手打造的产品便成了一件件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凝聚的是订制者和制作者的温暖情怀。

歌舞升腾促和谐

悠悠文化,孜孜传承。彝和园里,浓浓的彝家特色文化氛围滋养着左脚舞的美好。

在“左脚舞的故乡”牟定,左脚舞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传承的是千百年来“踏歌”“跌脚”的古代跳歌文化。左脚舞,彝语称“咕遮”,意为打歌、打跳、叠脚、跺脚,在牟定彝族人民发展过程中相依相伴相生。如果你到牟定做客,一定要去感受一番左脚舞文化的魅力。彝族打歌,是一种古老的乡村彝族文化,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这朵散发着民间山野气息的淳朴之花,它需要在城市有个家。而彝和园村,是左脚舞文化的展厅,彝族的左脚舞、绣花衣、龙头四弦琴、民族手工艺在这里安了一个家,在这里你可以一览其风情,在这里,一年四季你可以随处看到穿着绣花衣、绣花鞋的男女在彝和园村里出入。

跳左脚舞是彝家人的日常,只要有空闲的时候,无论是春秋冬夏,还是晨间暮时,彝家人都会抽空将左脚舞的民族文化继续传扬。穿着民族服饰的人们习惯围成一个圆圈,载歌、载舞、载乐,少则三四人,多则几十人乃至几百上千人,他们手拉手、肩并肩,十指相扣,和乐而唱,踏歌起舞,高亢的调子与激情的琴声,淋漓尽致地张扬出彝族左脚舞独特的个性。在这块土地上,在这个彝族村寨,似乎那些歌谣和舞蹈都是从此地长了出来,不信你看,无论是黄发垂髫,还是青年男女,只要是牟定人,都是能歌善舞的好手。热烈、欢快、和谐,这是左脚舞魅力所在,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随着踏歌起舞的旋律随风而去。

当夜幕降临,彝和园村的街灯亮起来,中式的古典建筑在各种灯饰烘托下,让人置身于如梦如幻的光影仙境。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两旁,悬挂着红红的灯笼,就似乎是一团一团点燃起来的温暖,照亮了行人的路,也照亮了牟定人美好的生活。

此时,华灯初上的彝和园是最热闹的,葫芦海两边的灯光也亮起来了,一层薄薄的水雾笼罩在水面上,站在定远桥上往远处看,水面上霓虹闪烁,如梦如幻。三三两两的人群在葫芦海两岸悠闲漫步,享受着这人间仙境。

在古戏台前的广场上,一群穿着彝族绣花衣的彝家姑娘小伙已经手拉着手围成了一个圆圈,跳起了左脚舞。“弦子一响,脚板就痒。”龙头弦的高亢琴声立即召唤来了许多男女,他们很自然的、不由自主地就融入舞圈,用纯天然的嗓音和着琴声,唱着时而婉转动听,时而高亢嘹亮的调子。只见他们时而跺脚、叠脚时而侧身、翻转,姑娘熟练轻盈的舞步跳出了彝族姑娘的落落大方,帽子上的花球和银饰在舞步中欢快地闪动,身后的绣花飘带起伏飘飞,彩色的缨穗灵动飞舞。小伙子们熟练而欢快地弹着弦子,坚实的舞步、粗犷的嗓音把彝家人的豪迈和热情展示得淋漓尽致。在汗水流淌下来的那一刻,他们找到了全身心得以释放时的欢畅。

在这样的夜,彝和园村的热烈似乎要把整个黑夜点亮才肯罢休。一村的歌舞,满街的欢腾。

夜深了,热闹了一天的彝和园村终于安静了下来,夜色在这里才悄悄睡去,彝和园又恢复了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