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飞
(山西省运城市尊村引黄灌溉服务中心,山西 运城 044000)
近年来,水资源的匮乏与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矛盾冲突日益凸显,现有的水资源无法满足传统农业生产“大水漫灌”对水资源的需求。为了有效解决农田水利灌溉问题,就需要加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强度,通过采用科学的灌溉模式、合理的技术形式,结合灌溉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问题的解决措施等,形成高效、节能、循环的农业生产节水灌溉方式,消除农业用水紧张的矛盾,推动农业更好发展。
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分布影响等,致使我国各地区水资源存在明显差异,如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合理运用,不但能有效缓解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所需用水紧张问题,还能够满足农田附近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改善和优化农田的生态面貌,保障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循环、稳定发展。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是结合农作物生长环境、当地水资源情况、农作物生长所需用水需求等,通过选择合理的灌溉方式、灌溉技术,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节能环保的农业生产经营目的。
在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运用中,通过将各项先进的生产技术应用其中,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进行实时监测,并结合农作物在不同阶段的生长特点及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进行灌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田水利灌溉中对水资源的消耗量。同时,节水灌溉技术根据农田种植面积,通过降低单次灌溉水量,增加灌溉频率,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滴灌技术是结合农田水利工程情况,在农田内铺设输水管道,并在输水管道中设置多个直径为1cm 的孔口或滴头,并在铺设完成后,将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水分贮备在蓄水设备中,再进行加压输水使得水流流经输水管道,通过孔口或滴头缓慢滴出,如图1 所示,对农田进行灌溉,满足农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这一技术适用于水资源匮乏地区,采用滴灌的方式满足该地区农作物生长所需用水,并且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手段较为简单,可以根据农田实际情况选择移动或固定的滴灌方式进行,或者是选用自动化设备进行滴灌作业,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尽管滴灌的优点十分显著,但其在使用过程中依旧有着局限性,比如输水管道发生堵塞、滴灌孔口或滴头出现结垢等。因而,为了保障滴灌技术的应用效果,需要清除水源中的杂质,并定期对输水管道进行疏通、对孔口滴头进行清理,避免堵塞等问题发生,确保滴灌作业的质量[1]。
图1 滴灌输水管
微灌技术是对农作物的各个生长阶段所需用水量进行分析,并将灌溉滴头与农田土壤进行连接,灌溉部位选择在农作物根系附近,确保将水资源直接输送至农作物底部,消除了水分蒸发流失这一环节。通过采用精细化的灌溉方式,解决了灌溉地区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浪费问题,并凸显出微灌技术的应用优势,为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供了优质条件。为了确保微灌技术的合理应用,应优先对当地农作物灌溉条件、相应的灌溉设备进行了解,熟练掌握滴灌技术的应用要点及流程,并结合农田的实际灌溉情况对输水管道进行优化,安装微灌系统及其配套设备。在安装后,需要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易渗漏处进行预防处理,为满足农作物的微灌需求及供水系统的性能提供保障,避免在实际灌溉中出现水资源的浪费。
在节水灌溉技术中,喷灌技术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技术形式,通过利用机械装置对输水管道中的水进行施压,并使用洒水喷头将水喷洒在空气中,形成细小的水滴,确保水资源能够均匀喷洒在农田中,以此来降低灌溉所需的用水量,达到农田水利灌溉的目标。在实际灌溉作业中,仅依靠相关机械设备便可产生压力进行喷洒,农户操作方式较为简单便捷,适用于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目前我国常用的喷灌技术形式主要分为:固定式、半移动式、中心支轴式等。
渗灌技术是指在农田地表下埋设渗水管道。利用土壤毛细管装置的渗滤性能,通过将水资源输送至管道中进行渗透,使得水分自下而上进行渗透,有效保障了土壤的湿润性,这样一来有效降低了水分的蒸发流失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出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
以往在进行农田水利灌溉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是沟渠灌溉方式,简单而言,就是将水资源引进农田沟渠实施灌溉作业,这一灌溉方式效率低下,并且在此过程中会浪费大量的水资源。渠道防渗技术便是通过选用防渗漏的材料对渠道内进行铺设,进而减少在灌溉过程中水资源的渗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解决用水的目的。在渠道防渗技术实际应用中,通过使用混凝土、水泥、沥青等原材料,将渠道断面设置成U 型,并在上面铺设一层防水材料,便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渗透效果,如图2 所示。同时,这一技术应用不但使得成本投入较低、后期维护便利,还能对地下水位进行很好的控制,有效避免农田土壤出现盐碱化现象[2]。
在农作物生长发育关键的时间段,对灌溉水量的需求较大,常规的节水灌溉技术无法在短时间内实施用于满足农作物所需用水,这时,便可采用步行灌溉技术,解决这一问题。顾名思义,步行灌溉技术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可移动,对农田中缺水区域进行针对性灌溉,避免大水漫灌对水资源的浪费。为了保证这一灌溉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做好事先准备工作,选用适用于灌溉所需的电力灌溉设备,并检查其设备的使用性能及运行环境,确保其符合该区域农田灌溉,并且通过人工手持机械的方式进行节水灌溉,实现了农户与机械间的磨合、交互。在实际节水灌溉作业中,这一技术的合理运用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促进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机械操作水平提升,并且具有适应性、便捷性等特点。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生产种植区分布范围广,致使农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类型不同,自然而然降雨因素条件也就大相径庭。例如,我国年平均降雨量由东南地区向西北地区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农田灌溉区,年降水量较为充沛且降水保持稳定,降水量均高于1000mm;位于西北地区的农田灌溉区,不但年降水量较少,并且该地区的淡水资源较为匮乏,灌溉用水紧张。在这一情况下,需要提高对雨水的利用效率,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量。对此,需要在农田附近建立完善的储水设施、如蓄水池、节水渠道、小型水库等,在降雨时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雨水收集,并将农田中多余水资源进行存储,当遇到水资源短缺、用水紧张等问题时,利用雨水进行农田水利灌溉,解决上述问题,维持农田中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3]。
由于部分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慢,再加之农民过于重视农田的经济效益,没有对灌溉方式多加思索,通常采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作业,灌溉效率较低的同时浪费大量水资源,而这些都表明了农民的节水意识较为薄弱。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可能因推广人员的个人因素,导致农民对新技术存在抵触心理,不愿意尝试新方式,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产生影响[4]。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过于注重工程建设和施工过程的管理,忽视了水利工程竣工后节水灌溉技术的实际应用,缺乏对其进行专业化的监督和管理。比如,农民在使用节水设施时,缺乏知识普及、技能教育、专家指导,操作时时常出现不规范操作等,导致实际节水灌溉作业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同时,缺乏专业的设施维修养护人员,水利设施老化破损后无人管理,致使水资源的浪费及劳动力的损失,限制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一方面,由于水利工程的职工薪酬较低、发展机遇较少,不但高职、高校对该专业重视度不够,学生群体对这一专业不感兴趣,导致水利工程人才数量稀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节水灌溉工程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缺乏该专业的人才,加之相关经验较为不足,使得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效果达不到预期标准。
农田水利部门要加强节水灌溉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节水意识,通过采用线上与线下两种方式相结合,开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工作,确保宣传工作质量。首先,安排推广人员深入基层,挨家挨户宣传节水灌溉技术运用的重要性、好处,改善农民对技术运用的认识,并讲解节水灌溉技术与水利设施协调应用的操作步骤。其次,建立节水灌溉技术试验区,场址选择在水资源短缺且灌溉困难的地区,按照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内部建设,并邀请农户前来参观,利用试验区的技术应用成果展示促进当地节水灌溉的发展。最后,搭建技术应用交流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在平台上进行直播讲解,并且配备服务人员帮助农民解决问题,或安排技术人员到农户农田中进行指导帮助,提高农民节水灌溉意识。
一方面,加强相关管理机制的完善。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明确运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奖励机制或补贴机制,如购买相关设备、运用节水技术时,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贴,引导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同时,创建社会参与机制,由政府作为主导,鼓励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质量、运行的监管,进而提高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管理力度,确保节水灌溉作业的有序性,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稳定进步。通过加强管理工作落实,保障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权责明确;定期召开相应会议,针对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管理工作质量,按照以往相关优秀经验,优化现有的工程管理模式;积极与相关管理机构交流,确保水利工程取得良好的运行效果[5]。
首先,加强对高职院校及专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强化学校与水利机构的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用学校中大量的专业人才填补农田水利工程中人力资源的不足现象。其次,提高在岗人员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通过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如传授国内外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及相关设施操作方式等。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现场知识讲解或开展技术交流会等,促使在岗人员理论基础与职业技能水平协同发展进步。最后,加强人才引进工作,通过优厚的薪酬待遇、公正的晋升渠道、丰富的财政补贴等,确保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综上所述,水资源匮乏、用水紧张等问题对农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对此,需要加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通过明确各项节水灌溉技术要点,了解技术应用中面临困难,采取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达到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效果,实现节能环保的农业生产目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持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