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功能与实效的实现

2022-10-27 10:01:40冯凤举刘朝霞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0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学生资助

冯凤举 刘朝霞

(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1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发展现状分析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资助育人”位列其中,在《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提出了各高校要“不断推进资助育人”以此作为资助工作提质升级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高校按照教育部提出的“三全育人”要求,也在探索新时代的资助育人新模式,在资助工作中将“扶智”“扶志”融入“扶贫助困”中,以期实现资助育人功能的发挥,初步形成了“学生自助-学校统筹-社会参与-国家主导”的资助育人新格局。在新格局中,各高校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其中,构建了物质资助、精神帮扶、学业指导、综合能力提升多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在“三全育人”背景下,资助育人工作要在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实现育人功能,提升育人成效。因此,“三全育人”背景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从“粗放型”转向“精准型”,从“基本生活保障型”转向“全面发展型”,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并在资助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样才能达到资助育人的效果,最终让受助学生在接受帮扶中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2 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资助育人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育人、助人都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本质要求、题中应有之义,是“资助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三全育人”理念与方法理应是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的根本遵循,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应贯彻“三全育人”理念,以培养受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已经进行四年多了,仍有部分高校存在“三全育人”理念未深入教职员工的情况,特别是“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中的贯彻尚未深入人心,资助育人工作仍仅限于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及二级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去开展及落实,且更多的是满足于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奖助学金评定、发放等日常事务工作和服务工作,对于如何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则更少考虑和实施。“三全育人”理念的未充分贯彻,对受助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等不到位,对受助学生的心理贫困帮扶未解决,就使得学生资助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部分受助学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部分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不强、家国情怀意识淡薄、理想信念不坚定,资助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没有实现“三全育人”要求的育人目标。

1.3 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功能不够完善、育人效果不够明显

资助育人是润物细无声的“细水长流”的育人工作,当前一些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方面创新了多种多样的资助方式方法,但更多的还是突出扶贫“助人”,而不是扶志“育人”,对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功能的认知还不够到位,致使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还不够明显,还没有达到最大化。随着全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更多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上的压力已经有所减弱,他们更多的压力是在学业上、人际交往、个人综合素质提升方面,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上会更焦虑、在情感上更敏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更容易自卑内向。部分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还是重物质帮扶、轻精神鼓励的传统的资助体系,没有突出资助育人功能,更多的是在物质上给予学生帮扶,在精神方面给予学生的关怀和帮扶还比较少,没有针对受助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予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往往比其他普通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同学乃至社会的认可,更渴望个人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而部分高校现有的资助育人体系并不能满足受助学生这些方面的需要,在专业知识学习、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管理能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主体精神培育、立志立智等方面的帮扶还比较匮乏。同时,大多数的受助学生获得的奖助学金更多的是用在个人吃住行上,在个人能力提升、个人素质培养方面的花费则更少些甚至没有,且更多的受助学生更愿意接受学校给予的物质方面的帮扶,对学校提供的“能力资助”则不太感兴趣。在轻精神帮扶、重物质帮助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中,加上受助学生本人对精神帮扶的无兴趣感,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提升受限,就使得资助育人效果不够明显,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 “三全育人”在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功能与实效实现的作用

2.1 “三全育人”有利于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发展,促进学生资助育人的良性发展

“三全育人”背景下,各高校都将资助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理念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重视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就是要对育人项目、载体、资源进行整合,对长远的育人格局、体系、标准进行重新建构。这就需要各高校对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育人资源、育人主体进行有效统筹,在提升育人实效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与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的教育有效融合。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的整合,对于高校来说,有利于推动学生资助育人新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良性发展。一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推动为高校构建学生资助育人新体系提供了新思路,在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贯穿“三全育人”理念,进一步解决了“谁来育人?”“如何育人?”“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实现高校资助助人到高校资助育人的转变。二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推动,“三全育人”氛围的营造、“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入人心,对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良性发展有助推作用,有利于推动高校建立从“定根”到“解困”,再到“育人”“成才”,三是再“回馈”的良好育人机制。所谓定根,就是精准定位学生经济困难的真正根源;解困,就是整合学校资源和力量,搭建育人平台,实现精准帮扶;育人与成才,即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顺利完成学业,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信念、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大学生;回馈,就是培育学生的感恩之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引导其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2.2 “三全育人”理念助推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功能与实效的实现

资助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这就要求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在全员育人方面要求各高校有效统筹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育人资源,构建系统化的资助育人体系,更好地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实现资助育人的成效;在全过程育人方面要求各高校从学生进校到毕业离校的各阶段全程做好资助育人工作,不漏一人、不缺位哪个时段,全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受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在全方位育人方面要求资助育人工作在空间维度上要做到全覆盖,形成课堂上和课后、线上和线下、校内和校外的全方位育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诚然,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贯穿“三全育人”理念,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可以更好地破解新时代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困境和难题,破解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盲区,在资助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有机融合,提升资助育人质量。各高校在开展宣讲、落实资助政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受助学生开展诸如自强自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励志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人际交往引导等,培育受助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感恩之心、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帮助和引导受助学生身心健康,培育出高素质人才,继而实现资助育人的功能,提升资助育人效果。

3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功能与实效的实现路径探索

3.1 以“三全育人”理念定位、创新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新模式

“三全育人”背景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融入“三全育人”理念,重新定位、创新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新模式、新方法。资助育人工作不仅要保障资助“助人”落实到位,确保每个学生不能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学业,还要在资助工作过程中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并贯穿受助学生从报到入学到完成学业毕业后的各个环节中,做到全员参与受助学生的思政教育,将育人理念贯穿资助工作的各个环节,将育人工作延伸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诸多方面,形成育人合力,提高育人的实效性。只有明确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才能更好地从“三全育人”视角认知资助工作,才能全面、充分关注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思想人格、专业素质、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升,才能有效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这就要求各高校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并按照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要求构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在推动资助育人工作有效落实中创新资助育人新模式,坚持精准施策、精准育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统筹校内校外育人资源,构成一个多维立体、全方位的资助育人新模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入学前到毕业后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多方面的育人实践活动。

3.2 以主体育人为导向,实现“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新模式下的全员育人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新模式下的全员育人,回答了“谁来育人”的问题,要求高校有效统筹、整合一切育人资源、育人主体,构建“学校-学院-班级”的三级联动资助育人机制,调动包括学校管理人员、后勤人员、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受助学生的主动性、责任意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育人”的资助育人新格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经济资助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通过加强资助育人队伍建设,调动育人主体的积极性,搭建全员育人平台,才能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一是在学校层面,要充分发挥学校资助管理机构和资助领导小组的功能,强化资助育人队伍建设,构建一支以专职资助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以各部门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专业教师为辅的业务过硬、责任心极强、仁爱之心极高专兼职育人队伍。二是认清高校资助育人主体具有全员性的特点,要注重发挥不同人员、不同部门的资助育人优势,强化资助育人协同,形成资助育人合力。学校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后勤人员要主动深入班级、深入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指导上的教育职能,对受助学生开展专业学习上的帮扶,强化教书育人功能;资助管理中心、学工部(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就业办、团委、教务处、后勤管理处等部门要联动起来,形成合力,为受助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学习指导、职业发展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服务,提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精准性;在学生层面上,经常性开展优秀励志典型学子经验分享会、宣讲会,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为受助学生树榜样,进一步增强资助育人的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3.3 以纵向深度融合为导向,实现“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新模式下的全过程育人

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要把握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特点,要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将育人主线贯穿学生资助工作的所有环节,贯穿学生从入学前到毕业后的各个时期,实现资助育人全程化。“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新模式下的全过程育人,是新资助模式的纵向思维,主要是解决“如何育人”的问题。全过程育人强调的是将育人工作贯穿每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离校的教育教学各领域、各环节,这就要求资助工作要根据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不同的成长经历,给予精准资助,实现精准育人。一方面,要从学校资助工作开展的过程来实现全过程育人,将资助育人工作贯穿学生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充分挖掘资助工作各关键环节的育人资源,才能更好实现育人效果。另一方面,要把握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教育的全过程,针对学生在校期间不同成长发展阶段的特点,对其进行精准的经济扶贫及精神扶志,提高资助育人的效果。因此,资助育人的全过程工作开展,要抓好学生进入学校后的关键点,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全过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如在新生入学时给予经济扶贫的同时提供心理帮扶,在入学后,教育引导新生暨做好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也做好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校学习期间,做好精准认定、精准帮扶,实现扶贫、扶智、扶志相融合;在毕业年级,教育引导学生理性择业,对有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就业帮扶,鼓励学生积极就业。

3.4 以横向相互协同为导向,实现“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新模式下的全方位育人

实现“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的效果最大化,还需要有横向思维,横向协调好各育人要素、育人主体,重在融入立德树人理念,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素质培养。全方位育人强调的是横向相互协同,既要发挥高校的资助育人主体作用,也要协同社会、家庭等共同参与,整合校外育人资源,促进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校友等参与资助育人。还要整合梳理校内育人资源、育人主体,优化资助育人工作的队伍结构,构建以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各部门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保障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当然,还要发挥各学生组织的作用,共同帮助和引领受资助学生实现共同进步成长。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受资助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提升个人的专业学习能力、交际交往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高校学生资助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7:21:24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 00:31:25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 09: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