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人口及劳动力大国,我国技能型人才严重紧缺。据2021 年统计显示我国高技能人才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不足6.5%。职业教育发展,是填补技能人才缺口的重要手段,学历职业教育的扩招,亦使得技能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走向规范化和市场化。据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20 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 亿人,仅占就业人口总数的26%,其中高技能人才仅有5 800 万,占比不足30%。2021 年统计显示我国高技能人才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不足6.5%。职业教育发展是填补技能人才缺口的重要手段,学历职业教育的扩招,亦使得技能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走向规范化和市场化。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同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落实高职大规模扩招改革发展。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指出,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十四五”期间增加技能型人才4 000 万。
高职百万扩招是高职院校利用职业教育资源优势,面向社会人员(含退役士兵、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 招生,实现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既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
江苏省2019 年首批省内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人员招生。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是首批面向社会人员招生的高职院校,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成为首批获批专业。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实施3 年,2019 级首批社招学生已经于2022 年6 月正式毕业。
本文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多样化生源类型、个性化学习发展需求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实践经验与创新观点。
1.1 国内现状。当下,我们正面临全球历史性深度调整,新机遇、新挑战并存,需要一支庞大、稳定的职业技术人才队伍,以适应未来综合国力竞争需要,对接国内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推动创业创新和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关键一环。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培养大批适应智能制造工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需要跟上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构建、优化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多更快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要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
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配合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培养了大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在夯实职业教育基础、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不断发展。
近年来,我国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逐步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深化,“混合所有制”、“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办学形式与育人模式应运而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效显著。
同时我国“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育资源、教学与学习形式不断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尔雅、慕课、虚拟实践平台、虚拟学习空间等在线资源,为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学习方法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招生,按照“社会急需、适合成人、易于就业”的原则,依托高职院校骨干优势专业相关资源,遴选设置有良好就业前景的专业招生,优先考虑在当地就业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以快速应对技能人才市场紧缺现状。
1.2 国外职业教育有代表性的是:美国CBE 模式和德国双元制。美国CBE 模式:既“宽专多能型”,“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注重各种职业发展方向,重视学生以后的发展,学习更多的基础知识,能适应很多职业。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等北美的职业教育中。
CBE 模式主要特点:首先由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的需要,层层分解,明确培养目标。然后,由教学人员构建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其科学性体现在:打破以传统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德国双元制:双元制是德国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学习以3 个月理论知识、3 个月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双元制的优势:学习围绕工作方向,既学习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及就业的不确定性,职业发展好;双团队指导、交替学习模式进行,同时获得工作经历,以项目形式完成学业与工作。
1.3 研究意义。面向社会招生人才培养,是未来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育训结合”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落实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全面提升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与水平等方面,具有广泛深远意义。
面向社会招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将有效推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三教改革”、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并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2.1 高职社招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由教务处牵头,多次研讨后确定面向社会人员招生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面向社会招生特点,充分调研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改革,积累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经验,开展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的探讨与实践。
人才培养方案以最新专业岗位人才需求为基础,有效改革更新教学方案与课程实践体系,初步制定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等3 个面向社招人才培养方案。全日制半工半读班人才培养方案,全日制工学交替班人才培养方案,全日制送教到企班人才培养方案,分别对应物流管理3 个班。方案于2019 年制定,2020、2021 年修订,并实施完成。
2.2 实践主要内容
2.2.1 人才培养方案围绕1 个标准。面向社会招生状态下,探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专业教学标准及教育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求的路径与方法,分析面向社会招生人才培养的特点,构建契合人才成长轨迹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强调: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红又专、德才兼备、产业急需、技艺高超,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人才培养面向长三角及周边产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企业,聚焦基层管理及物流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2.2 优化网络化、信息化教学资源,集中分散学习并举。根据面向社会招生全日制学生特点,实行在统一人才培养标准基础下,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集中与分散、线上与线下、面授与网络课堂等相结合的教学与学习形式。
社招班学生来自不同社会岗位,具有学习与工作兼行,学习时间不一致,学习的起点参差不齐,对技能的熟练度不易把握等特点,为合理安排学生学习实践,改革课程教学安排,对传统课程理论加实践的授课方式加以更新。如表1 所示,把课程教学分为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其中集中学习又分为理论讲授、网络课堂、技能训练,分散学习引入教师导学等。并加入在线考核,完善课程教学与考核。
表1 课程教学计划表(教学安排、考核部分表头)
同时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搭建弹性制学习、个性化学习教育教学平台,保障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的需求,同时建设职业培训功能的专业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实践平台;开设多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理论、实践小微课,开发便于灵活使用的“活页式、手册式”教材,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型实践教学平台。
2.2.3 创新多种学分兑换。实践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机制、多元化评价机制,实行适合学生个性特征及发展需要的,以“1+X”证书为主、其它技能证书、辅修课程以及学生工作经历等为辅的学分兑换制度。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面广,需求跨不同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学院增加了跨专业职业技能证书的兑换,满足大商科类专业技能知识的学分兑换。
针对面向社会人员招生的学生大多数都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特点,设置工作经历的学分兑换,满足具有岗位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兑换实践环节学分。在可兑换学分中设置了上限,也设置了专业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等不同课程的兑换要求,约束一些非专业证书、非专业工作经历对核心专业技能的兑换要求,控制专业核心技能的考核。学分兑换表如表2 所示:
表2 学分兑换表
2.2.4 人才培养形成3 种模式,分类分班、分层分级进行培养。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基准,融入成人专科教育、网络高等教育元素,针对不同社会生源特点的培养模式,形成适合无(失) 业人员的工学交替、适合企(事) 业在职人员的半工半读、适合企业批量人员的校企联合培养3 种模式。
这3 个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教育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求,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以“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为原则,创建针对不同生源类型、适应不同学习发展需求、有效解决各类教学管理问题、多元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质量保障、企业接收、社会认可、学生满意的高技能人才。
2.2.5 创新“5 多”教学质量保证及“一核三维多元”学业评价体系。建立“政行校企生共评”、“诊断与改进互促”、“学校与企业协同”的“多方参与、多层标准、多元评价、多措并举、多促发展”的“五多”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学生培养质量评价采用“一核三维多元”学业评价体系。一核是核心政治评价。包括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国际视野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意识形态领域的评价。三维是通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度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专业化评价,形成多元评价主体(学校、教师、行业企业、社会第三方等) 的考核评价模式。
3.1.1 制定面向社会人员招生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社会生源的培养特点,结合不同社会人员学习需求,学校、学院、专业经过充分调研,充分研讨,制定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基准,融入成人专科教育、网络高等教育元素,形成适合无(失) 业人员的工学交替、适合企(事) 业在职人员的半工半读、适合企业批量人员的校企联合培养等模式。
3.1.2 利用网络化、信息化教学方式,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建设多项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育资源,在线开放课程、尔雅、慕课、虚拟实践平台、虚拟学习空间等在线资源,为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3.1.3 课证融通学分制管理。改革学分制管理,制定面向社会人员招生的学分兑换方案,实施弹性学习、工学交替学习,突出技能能力的培养,“毕业证书与1+X 职业技能等级证相融通”学分制管理模式。
3.2.1 高职扩招后生源类型多样化,社会人员学习个性化发展,同时还要实施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依据物流管理专业社会人员需求,将班级分为3 个教学班。其中,有专业转换升级需求,时间较宽裕的组成全日制工学交替班;有合作企业共建的组成全日制送教到企班;其他组成全日制半工半读班,因此学校制定3 套人才培养计划。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半工半读班级管理困难,学生因工作变迁多,时间调整难度大。相应的与企业合作的班级,因合作企业工作环境、技能需求相近,教学效果较好。
3.2.2 “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为在线开放课程、虚拟实践平台等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由于面向社会招生的学生时间不稳定,知识层面跨度大,在教学中片段式教学资料、在线开放课程等自由学习,多种考核方式等还需要加强。
3.2.3 物流管理专业因其面向岗位多,技能操作知识要求高,在理论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中,对技能的反复操作与实践要求高,不同的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差异大,教学中需设置更多的实践课程。
3.2.4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工作背景,工作相关证书五花八门,学分兑换中对证书的概括不够,一直在修改,基本满足首批毕业学生。
3.3.1 针对不同社会生源的培养特点,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基准,制定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送教到企共同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多种线上线下课程,实践弹性制学习、个性化学习发展范式;实践学分积累与学分转换机制、多元化评价机制,实证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契合人才成长轨迹,符合市场需求。
3.3.2 改革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化、信息化互动等教学方式,设置课堂教学、在线教学、远程实践指导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发与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相适应的“活页式、手册式”教材,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型实践教学平台。
3.3.3 契合学生成长轨迹,实施3~6 年弹性学习、工学交替学习,突出技能能力的培养,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方法、“集中与分散相融合”的学习形式;改革学分制管理,实施“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相融通”学分制管理、“在校学习与企业工作相融合”教学管理模式。
3.3.4 创新探索“政行校企生共评”、“诊断与改进互促”、“学校与企业协同”的“多方参与、多层标准、多元评价、多措并举、多促发展”的“五多”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高职社会人员招生的扩招,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发挥资源优势,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结合企业、社会需求,创建服务于区域,构建适应不同学习发展需求,多元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