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亘古不变的主题,创新实践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可以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都离不开创新的身影。
创新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实践和努力,作为人才培养的职能部门,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高校广大专业教师在课堂专业教学之余,增加或融入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创新教育”的元素。
究竟什么是“创新教育”?物流专业是否需要“创新教育”?以及物流专业如何实践“创新教育”?本文将重点对这些问题作深入研究与探讨,并试图进一步作出回答。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提到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种“无中生有”的创造思想是创新概念的源头。在中国,“创新”一词,最早见于《魏书》:“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这里的“创新”主要是指改革制度。《辞海》里的“创”是“始造之也”,首创之义;“新”是“初次出现”,才、刚之义。
在国外,创新(Innovation) 一词最初表示新奇的事物(Novelty),其后又表示发明活动(Invention),而更宽泛的意义则是指造物或造物者(Creato)r。
1912 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将创新概念引入经济学领域,2004 年美国政府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将新的技术和理念融入到原有的资源中,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为生活创造出全新的产品和体验。
创新最本质的内涵是“无中生有”,是造物;是“有中生有”,是颠覆或“扬弃”。创新概念的外延和表现形式纷繁复杂,它既包括创新主体的创新理想和信念,意愿和动机,热情、情感和价值观等精神意念层面的内容;也包括创新主体的创新创意、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活动;同时还包括创新实践活动的结果对象物(工业发明、技术专利、新产品、新文艺作品等多种形式)。创新概念的基本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创新概念模型
“创新教育”最初源于创客概念“Maker”或“Haker”,它是1950 年代美国的黑客文化与DIY 运动的产物。创客指的是那些热衷实践,乐于分享,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勇于创新的人。
创客教育是创客运动走入校园的发展结果。目前全球已有30 多个国家将创客空间引进教育体系,对主流教育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创客已成为创新活动的代名词。创客教育偏重于“建造主义”思想,强调“从做中学”,即通过制作出一些玩具机器人等实物模型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创客教育还强调“情境学习”“合作参与”等教学理念。
《设计·制作·游戏:培养下一代STEM 创新者》一书的作者对创客的思维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设计能够整合多种要素形成一个整体;制作帮助学生了解物品的工作原理,并鼓励学生保持创造的热情;游戏则是用一种轻松的心态应对发明与创造。
STEM 概念是1986 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首次提出。为了繁荣经济,增加就业,不断创造出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以创新为导向和推动,而创新主要来源于STEM 四门学科的进步,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 和数学(Mathematics)。
2018 年乔吉特等人在STEM 教育基础上,将人文社会学科(Arts) 同STEM 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了以人类需求和人文价值为导向,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新型的创新教育模式STEAM。STEM 教育强调科学探究和项目设计,其中包含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等环节,而STEAM 则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对理工人才价值的引领和升华。
“创新教育”是在“开放式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基础之上,以STEM 教育、创客教育、STEAM 教育等为发展方向的一套新的教育模式。
创新素质是指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和特征。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包括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内容,如图2 所示:
图2 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为基本目标的,具体地说,创新教育包括以下几方面:
1.3.1 创新人格的养成。创新素质首先表现在创新者的创新人格特质上,它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或创新潜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灵感是“神的诏语”,并且认为神的“灵气”可以像空气一样随风飘动,能够进入人的大脑,成为人的智慧的源泉。而欧洲中世纪人本主义者认为:灵感是天才特有的一种素质,是天才的内在秉性的一种自然流露。近代的弗洛伊德则认为灵感是人的潜意识活动的结果,灵感并非只属于一部分天才的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所有,它是人们头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意识和思维现象。
创新人格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形成,它通常包括以下一些训练内容:培养广泛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平等观念;开放性、灵活性、自我需求表达、自由表现;塑造张扬个性、领袖气质等。
1.3.2 创新精神的培育。创新精神又叫首创精神,它是创新人格的进一步外化和表现。创新精神首先表现为冒险精神,具有探索的欲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其次是勇于试错和不折不挠的抗挫精神;同时创新精神还表现在敢于斗争、积极进取、精力旺盛和勇于开拓的精神特质。
创新精神培育包括对创新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教育;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热情等方面的激发,属于非智力因素类的教育。通过这方面的教育,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正面的动机和情绪、激发学生持久的创新兴趣,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认知水平。
1.3.3 创新思维的训练。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通向创造发明的逻辑通道。”诚然,创新思维离不开记忆力、逻辑推理力、注意力等传统的智力类心理活动和过程,但创新思维更多是体现在直觉、想象、类比、顿悟等非逻辑思考方法,以及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思维、思维联想等创新思维方法上,是在传统的思维活动过程之上的“惊险一跳”。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同时创新思维也是创新人格培养的必然结果。
创意是指一种新颖的思想或点子,创意是形成新的方式组合或联结不同想法的过程。创意刺激创新,艺术教育是创意教育的关键。
1.3.4 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理论中最核心的问题。所谓能力是人对外部世界探索、认知、改造水平的度量。创新能力是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想象力丰富、注意力集中、洞察力敏锐、动手能力强、解决问题乃至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越多,对创新能力的提高越有利,但是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突破和开拓,如果只是局限在已有知识的范围之内推演,那是难以创新的。诚然,知识的丰富程度并不与创新实践能力或创新思考能力的强弱成正比,但没有前人的知识作铺垫,创新活动取得的成果将是有限的。正如牛顿所说过,他之所以比笛卡尔看得更远一点,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
创业是指人们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价值的过程。
创业的本质与源泉是创新,创业者只有在创业的过程中具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才可能产生新的富有创意的想法和方案,才可能创造出新的产品、元素、方法、路径、环境等新事物,最终获得创业的成功。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与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物流学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是由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交通运输经济、物流工程、物流信息等主要研究领域构成,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理学等多学科属性交叉的特点,在中国2020 版的学科分类中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的物流管理与工程一级学科。
目前,我国有400 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主要以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几个专业对外招生,目前在校学生约8万余人。其中,物流管理专业侧重于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而物流工程专业偏重于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这两个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如表1 所示。
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选择在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等部门,或者是与第三方物流运输、仓储、配送,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的部门就业。少量从事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工作,绝大部分从事物流相关的操作与管理工作。
物流相关专业的学生选择在本专业创业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该专业的大学生创业绝大部分选择第三方物流、快递配送等劳务管理型的公司来进行的。
表1 物流学科专业课程设置
在文学艺术领域,诗歌、小说、音乐、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均强调创新,该领域是创新教育的研究重点。在工程技术领域,工程是造物的过程,技术是造物的手段,均强调创新和发明,也都重视创新教育的改革。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即是把技术发明或革新引入企业组织中形成新的生产力;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是包含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环节在内的生产要素重组,即赋予企业生产要素具有新的创富能力的行为。作为经济与管理交叉学科领域之下的分枝,物流专业的创新教育改革自然不可或缺。具体说:
2.2.1 物流业存在着广泛的创新领域。物流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它的生产属性和流通保障属性制约了创新的进程与创新的领域,但物流业的创新一旦发生,往往是根本性的、颠覆性的,有的甚至会引起传统的生产流通体制的重大改写。未来物流业的创新领域至少包括:物流专业技术的创新、物流信息技术的创新、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创新、物流管理业务流程创新、第四方物流的供应链管理创新、电子商务物流集成创新、物流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创新、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物流创新等。
2.2.2 现代物流业急需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在中国,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RECP 区域及全球供应链一体化、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物流尤其是跨境物流对全球创新经济的支撑越发重要。创新经济必然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的支撑,从而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新经济规模扩大、新经济就业人数增加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将是新一轮创新经济发展的奠基石。大学急需在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时代的贡献。
2.2.3 创新教育模式急需建立。物流是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为主要职能的一体化活动,它是一种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企业具有生产性企业的特点。为了适应这种大规模、标准化企业的需要,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一种订单式、目标导向、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称之为“教授主义”。即教育者通常按照约定俗成的方法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信息,并采取反复操练,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完成教师设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在云、大、物、智、移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条件下,物流业进入到创新发展的时代,基于第五方物流的电子商务物流集成创新、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物流创新等正在启动。那种只强调概念、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传递的“教授主义”教学模式已经过时,未来的物流专业教育要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培养。例如:物流系统的多功能协调、整合、优化能力;方案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培养内容。
为此,需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并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要培养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探索能力,并且与其他事物构建起联系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主要起引导作用,即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拓宽信息获取途径,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帮助学生去构建新旧知识体系的联系,对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建议等。
“S-uST”是Start-up Simulation Training 的缩写,即创业模拟训练。本课程是在物流管理与工程专业大二上学期开设,提供若干初创期企业的案例资料,让学生以商业计划书的形式,还原该企业的初创过程。该课程中创新教育的元素和创新教育实践内容如下:
2.3.1 创新人格培养。该课程实行小组团队学习的方式,团队的召集人采用自荐的方式产生,组员和召集人原则上可以自由地双向选择,团队的召集人既是小组的组织者,也是创业模拟企业的领导人。这一过程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平等观念、自由表现、自我需求表达、领袖气质等创新人格具有一定的激发作用。
同时在商业策划书撰写的前期,需要小组的全体成员广泛涉猎物流企业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和内容,能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产品或服务设计;物流中心的规划和设计;物流运营系统的计划、调度等内容,这种设计或计划本身就具有创新训练的元素在里面。
2.3.2 创新精神培育。通过创业模拟课的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在别的企业成功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思考和新思路,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
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严谨的、正式的学习方式,而创业模拟课则类似于一种自由的非正式的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进取心、抗挫折能力要比现实中来得容易,因为它减少了真实创业失败所带来的压力。通过创业小组成员之间的持续、多轮互动,“玩”的心态能够使学生将自己的探索欲望、参与热情高度调动起来,并且具备持续的参与和投入的动力。
通过创业模拟课还能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精神,例如:对财务投资预算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对项目投资风险的预测分析,从而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各种现实的风险因素,将知识与生活生产相结合,具有非常真实的情境性,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热情。
2.3.3 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在理论课上思考的问题一般都是封闭型的,运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逻辑思考方法。而创业模拟课上碰到的问题却普遍都是开放型的问题(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或答案可能有多个);同时缺乏思考问题所必需的信息、信息支离破碎或信息真假混杂;没有固定的思考程序和步骤等等。
思考这些开放型问题对于培养学生非逻辑思考方法非常有效,特别是对发散性思维、思维联想等创新思维训练非常有效果。
2.3.4 创新能力培育。创业模拟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实践课,项目来源于本地中小企业,学生在作业前需要作大量的实地调研,收集行业资料、市场数据,查阅相关的文献,确保商业计划书的可操作性,结合具体的企业实际达到落地落实的效果。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动手能力、情绪感知能力、问题发现能力等创新能力的训练具有很好的效果。
通过对创业过程的各个环节拆解,了解各功能部分的相互作用,从而了解创业的过程原理;通过“玩”的方式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直观了解,而非刻意追求理论上的解释,在一种轻松的学习心态中完成对训练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创业模拟课通过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之中解决某个实际问题,通过自主地搜索发现新的信息,并与自身已习得的知识架构进行新的融合,并尝试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这对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直接的训练效果。
本文对“创新”及“创新教育”概念与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探讨了物流专业的创新教育问题,同时以物流管理与工程专业的“S-uST”创业模拟课为对象,分析了创新教育模式的实现过程。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理论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对该理论的研究还处在综述的水平,未来的研究方向是针对创新教育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力争能提出一些具有创新价值的观点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