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创新策略

2022-10-27 17:44
学周刊 2022年32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素养

王 连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甘肃民乐 734500)

在化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观念应运而生且成为推动化学课堂教学发展的指导思想。而对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是为了培养高中生的综合思维,让他们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弥补自己在思维和能力上的不足,从而更加契合现代背景下的人才需求。以下将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进行探究。

一、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化学是高中阶段自然科学学科中的重要一员。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所提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化学课堂教学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第一,实践教学缺失。为了应对高考,教师在化学课堂中往往以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为主,要求学生记忆化学概念、理论和实验等内容,并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引入大量的化学习题,以多练多写来代替实践感悟,导致学生陷入了无尽的题海训练中,他们的实践素养和科学意识很难得到发展,对化学学习兴趣也不浓厚。第二,课堂组织形式较为单一,教师一时无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他们对知识把控的能力也不足,所以教师只能一味地讲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既没有引入创新化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创设独特的教学模式。以上种种问题都说明,化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对现有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只有秉持着创新化的理念改革化学教学模式,才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解读化学教材,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

深入解读教材有助于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只有学生真正理解教材各单元以及不同板块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才能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素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解读化学教材,按照模块的划分将教材内容拆分成多个独立的个体,让他们认识到不同单元之间知识的结构关联,并能对其进行类比分析,找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异同。而在分类解读的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并从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等展开精准分析,从而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过,在现阶段的化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和全面,只是要求学生阅读和分析某个课时的知识点,根据知识点展开习题训练。换而言之,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目录逐一讲解其中的化学知识点,却没有从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分析教材,导致学生既没有形成宏观辨识的意识,也没有对知识点展开精准的微观探析,使得自己的整体化思维未能形成。

对于学生整体化思维薄弱、微观探究意识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秉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读的过程中按照化学物质的特征将其分类,突破教材排版模式,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并通过建构知识结构、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明确不同单元和不同类型化学知识的联系,让学生能够通过知识的提炼和梳理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深入,使得他们能够利用分类思维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化学问题。由此,高中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就能得以形成和发展,其思维灵活性也能不断增强。

(二)引入化学实验,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

实验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而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形成变化与平衡思想。所以,为了培养高中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引入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道具,让学生依据化学理论知识展开实验,使他们能够通过操作实验道具、应用实验素材,观察和分析不同化学元素的反应和变化,并反过来借助实验具体情况来验证理论知识。而后,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化学物质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还能明确化学知识之间的规律,尤其是在学习和理解化学方程式时会对其中的条件、反应原理、生成物等有更深入的理解。但是,在现阶段的化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利用实验课堂展开理论知识教学的情况,挤占了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迟迟得不到提升。还有部分教师会带领学生展开化学实验,而他们既没有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道具,也没有设计完善的实验方案,使得实验教学就成为教师的主场,导致学生只能模仿教师的操作来完成实验,很难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的方式完成实验任务。这导致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无法落实到高中化学课堂中,进而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对于实验教学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教师可以从核心素养的具体维度出发设计和规划实验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层次化的实验任务,让他们能够依据教师的指导方案和自我探索出的实践经验展开实验探索,以便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认识化学规律、调控化学反应,并运用化学原理分析和解读实际化学问题。基于此,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在实验中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建项目小组,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项目合作小组有助于学生之间展开推理和分析,能够促进学生间的思维交流和碰撞,并在交流和讨论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短处,对于培养高中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高中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建项目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在组内展开合作学习,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化学项目,并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搜集证据、整合证据,借助多元思维建构化学模型,系统化地完成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由此,学生就建立起了搜集证据—整合证据—推理认知—建构模型的良性学习循环,课堂教学效率也就能够随之提升。可是,从教学实践来看,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教师很少在化学课堂中组建小组,甚至直接省略了合作学习这个教学步骤,多是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直接告知知识原理或结论,学生缺乏动脑思考的过程。即使有部分教师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也在课堂中引进了小组学习模式,但是他们未能针对合作学习创建项目化模式,也未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引导,导致小组学习和探究仅仅停留在表层阶段。这十分不利于学生形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基于此,为了改变化学课堂教学现状,教师可以将通力合作作为化学课堂的教学原则,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其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启发学生探寻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在小组中展开项目化学习和探究。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在分工合作中共同搜集和推理证据,最终构建起多维的化学模型,进而将其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当学生思维偏离主线时要给予他们一些线索,从而提高探究效率,但不要对学生的行为过多干预。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

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创造实践和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应用化学知识展开科学探究与创新。所以,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化学学习中展开化学探究、形成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的生活学习意识,让他们将学习和探究的重心由课内转移到课外,驱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化学问题、解释化学现象并形成创新化的思维模式,从而高效地学习化学知识。而在过往的化学学科教学中,受到高考制度的影响和约束,教师一味地追赶教学进度,尽可能地引入更多的练习题,重视引导学生利用题海战术增强运用知识的熟练度,同时极少在课堂中引进实践活动,也没有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实践探索,更倾向于利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来传递知识,导致学生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久而久之,学生不仅缺乏科学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也无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设计化学教学方案,在保证常规教学效率的同时将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常规化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化学理论知识,并借助推理、探究等方式解决化学问题。在课堂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验要求,为学生设计具有探究性、生活化等特点的实践活动,并借助导学案、教学计划等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活动氛围中探究知识,进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在此过程中,高中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就能得以形成和增强,对知识的推导和形成过程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创新教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素养

1.引进背景故事,培养科学精神素养。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引进化学概念背后的文化故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还能够助力学生了解化学史。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合理地融入背景知识教学,那么学生就能形成科学精神素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进背景故事,通过讲述知名化学家或化学理论衍生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在具象化的情境中了解化学知识的产生历程,使他们明确“化学理论是经过科学论证而来的”这个论断,以此增强他们探索未知、理性思考的意识。然而,部分教师对故事教学法的认知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只有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才需要运用故事教学法,而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只需讲清理论知识即可,不需要了解知识的推导过程。这种错误性的想法直接影响了化学教学的效果,也使学生的科学精神无法得到系统化培养,进而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利用故事化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在备课阶段结合教学内容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教师口述和多媒体播放视频的方式听取有关于化学知识的故事,让他们理解化学真理的艰辛演进历程,了解化学家在探索的过程中所耗费的心力以及经受的挫折,驱使他们以科学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维看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同时,故事内容中还包含一些化学知识推导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由此可见,故事教学法可以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应用在化学教学中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随着时间的积累,促使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巧用生活元素,培养社会责任素养。生活化的教学元素不仅能够增强化学课堂的活跃性,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化学教学的实际内容巧用生活化的教学元素,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透过现象引导其展开深入的分析,促使他们形成坚定的社会责任意识。这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不过,受化学知识抽象性强以及部分教师个人素质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活动的机会比较少,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展示电子课件或是以问题导入情境的情况更为常见,导致学生很难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化学问题和化学概念。这无形中阻碍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道路,使学生能力发展存在短板。

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搜集和整理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素材和资源,以此为根据创设生活情境,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模拟生活情境、借助实践活动创设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正确判断化学知识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以此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由此,学生不仅在化学课堂中感受到更丰富的教学情境,还能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认识到更多社会现象及背后蕴含的本质问题,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并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核心理念。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和渗透核心素养的思想和理念,是为了满足高中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对促进化学学科的发展和进步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应正确解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将其与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分析教材、学习项目、参与实验、了解化学史等充斥核心素养理念的环境中逐一践行核心素养中的具体思维品质,以此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全面进步。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化学素养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