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数字艺术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2-10-27 17:44郑仲元顾翠嘉
学周刊 2022年32期
关键词:艺术类文科应用型

郑仲元,顾翠嘉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一、新文科建设概念的提出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在新环境下对文科研究内容、方法、领域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再思考和再实践,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新文科有不同的理念和实践。当前,国内对于新文科的认知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对新文科概念的追溯和梳理不够全面,多数学者认为新文科是于2017 年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此观点存在偏差;二是将新文科建设等同为多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就其来源层面,新文科的概念可追溯至20 世纪80 年代,希拉·托拜厄斯(Sheila Tobias)在其发表的《回顾1980-1990 年的新文科倡议(Revisiting the New Liberal Arts Initiative,1980-1990)》中提到:美国斯隆基金会的“新文科计划(New Liberal Arts Initiative)”,该计划旨在筹集资金支持教师将技术和定量素养纳入古典文科领域的相关课程和研究项目。不久之后,1981 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怀特出版了《新文科》专著,提出忽视数学和计算机语言的文科教育是不完整的,此观点在当时的文科院校引发了热议。2017 年10 月,美国希拉姆学院重组,其院长洛里·瓦洛特(Lori Varlotta)发表了《为新文科设计模型》的文章,总结了该校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和做法,力图将该校新文科建设探索及实践推广给世人。受希拉姆学院新文科实践影响,“新文科”概念开始逐步传入国内。2018 年8 月中共中央在全国教育大会的文件中正式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四新建设。国内各高校迅速响应,从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内涵、路径、价值等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阐述。如龙宝新、段禹、李凤亮等专家学者对中国新文科的理论内涵与建设路径做了深入探讨,指出新文科之“新”在于“多学科交叉融合、从以学科为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而其建设路径在于“对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精神的价值回归与重塑”。樊丽明教授则在《“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一文中指出“新文科”建设核心要义与重点为:“顺应新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新专业或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赵奎英教授则指出新文科建设中还应有“超学科”与“共同体”思维。

从上述论述我们不难发现,新文科不仅仅是连接多种学科,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还包含着一种“超学科”的视野,是一种面向生活、解决复杂问题的新型研究与教育。新文科建设需要以传统文科为基础进行拓展和深化,通过学科重组、文理交叉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多学科的文化知识与技能。

二、数字艺术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数字类相关专业是一个较为年轻的交叉学科专业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影视、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游戏与交互设计等专业。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实时渲染、5G 传输、数字互动装置、全息投影等技术的出现,用户被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领域。身处于数字化时代,科技与技术已深入数字艺术领域的各行各业。数字艺术类专业的新文科建设主要是针对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进行了思考与论证。如吴冠英教授在《新文科视阈下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建设的思考》中提出:培育多学科交叉互融的创新型人才,注重判断力、审美力、创新力的发展。廖祥忠教授在《探索“文理工艺”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范式》中提出,构建“人文为本、科技为用、艺术为法”的跨学科数字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的协同育人机制。黄心渊教授注重专业人才的智能思维、数据思维与跨界思维培养,培育“全媒型、跨学科、融合型、专家型”的动画与数字媒体人才。许江、丁海洋、邰昕然等学者就数字艺术专业课程建设的问题,提出构建“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打造“文科金专”的艺术学科创新模式,实现课程种类的群组化、流程化与项目化。

数字艺术类专业新文科建设在持续迸发活力和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应用型高校数字艺术类专业新文科建设还鲜有涉及。相关专家学者的新文科建设研究多是基于悠久办学历史和雄厚办学条件的研究型大学,从不同角度对新文科展开了多种探讨与实践,剖析了新文科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律,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对办学历史较短、学科建设较弱、生源及师资质量一般的应用型高校的数字艺术类专业新文科建设还缺乏针对性。二是对于数字艺术类新文科的内涵与定义尚未有明确定论,数字艺术类相关专业的新文科建设仅停留于表层的多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面对快速发展的数字化环境,数字艺术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不断追求新艺术范式的过程中,还需要以新文科建设为目标继续深化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数字艺术人才核心力与竞争力。数字艺术类新文科建设不应仅仅停留在传统文科的交叉与重组上,而是应将新技术融入到人文、历史、哲学、艺术等课程,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学科融合、适应社会、解决复杂问题和改造社会的基础与能力。

三、应用型高校数字艺术类专业新文科建设方法与路径

在数字艺术类相关专业新文科建设工作中,需要开拓新思维与新思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增强人才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强化实践教学,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提升应用型数字艺术人才培养质量。从应用型学科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创新实践平台、师生关系六个层面进行建构,强化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五种核心能力素养:跨学科交叉能力(Cross-disciplinary competence)、跨媒介叙事能力(Cross-media narrative ability)、创新能力(Creative ability)、沟通和合作能力(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bility)、综合实践能力(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y),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六维一体5C”人才培养模型,培育“人文为本、科技为用、艺术为法、传承创新”的新时代数字艺术从业者。

(一)“科技赋能”,实现技术艺术一体化,优化专业结构与专业方向,培养学生跨学科交叉能力

学科专业建设是培养学生跨学科交叉能力的向导。数字艺术类专业新文科建设最核心目标就是顺应“科技赋能、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打破技术与艺术壁垒,调整优化专业布局与专业方向,促进数字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新媒体艺术等专业互通互融,实现技术、艺术、人文一体化。如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身就是息息相关的两个专业,但因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其一级学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属工学门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其一级学科为设计学属艺术学门类,很多高校将两个专业分布在不同的学院,无法实现课程共享,双方专业的教师及学生更没有任何交集,导致学生学技术不懂艺术,学艺术不懂技术。要想培养学生的跨学科交叉能力,就应该从技术与艺术一体化角度出发,打破专业之间的藩篱,将技术与艺术相关专业整合在一个院系或者同一学部,实现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无缝衔接。另外,像“元宇宙”等热门领域,数字艺术类相关专业必须予以关注,相关院校可以在整合学校资源基础上增设虚拟现实技术专业,达到对数字艺术类相关专业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数字艺术类相关专业可以尝试增设顺应时代发展的虚拟现实艺术等专业方向,达到专业聚焦性,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培养行业紧需人才。

(二)建设数字艺术跨媒介课程体系,增强学生跨媒介叙事能力

跨媒介叙事是一种参与叙事、服务于内容创作的新理念,是由不同的创作者使用不同媒介叙述和传播同一故事,进行协同创作的集体智慧文化活动。跨媒介叙事的传播形式可以将同一故事内容借助于多种媒介传播,以实现每一种媒介对于整个故事独特的价值,从而拓展故事的边界,营造更广阔的故事世界,创造出丰富的叙事体验,实现故事IP 品牌的协同传播。今天的数字艺术领域涵盖动画、游戏、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等数字媒介传播艺术形式,天然符合多种媒介协同传播的趋势。跨媒介叙事能力已成为数字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必备核心素养。数字技术打破了艺术与艺术之间的边界,数字艺术类专业教育需要借助于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新作品,从“道、法、术、器”四个层面优化课程设置,探索跨媒介课程体系建设的新思路,跨媒介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打破学科壁垒,调整课程结构,如开设新媒体短视频影像设计、创意文案策划、故事写作、二/三维动画创作、漫画创作、互动游戏设计等核心共有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不同媒介的叙事与传播特点,尝试共同构建一个不断扩展增生的故事世界,从课程体系建设和叙事能力两个角度培养学生跨媒介传播和叙事能力,构建数字艺术类专业课程建设新模式。

(三)组建跨学科技术、艺术一体的教学、创作团队,激发师生创新能力

教学团队关乎新文科建设成功与否,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和基础保证。当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画专业、新媒体艺术专业几乎全部以虚拟数字艺术为核心,而数字艺术出现本身就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变化,致使跨界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备受欢迎,为应对复杂问题,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跨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能力,已成为数字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重要素养。应用型高校应当突破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壁垒,融合人文、科技与艺术背景教师资源,构建一支人才梯队合理、专兼比例适宜、专业化、多元化的跨学科技术、艺术一体的教学、创作团队,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跨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跨学科技术、艺术一体教学、创作团队的建设,让师生成为学习与创作的共同体,不同学科的教师负责不同课程的教学,教师在综合作品创作中又负责其中某一环节,成为创作团队一员,学生首先从不同学科背景教师授课过程中获得专业知识,同时参与教师的创作,也成为创作团队一员,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创作,达到激发师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在大文科的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搭建区域特色“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应用型高校数字艺术类专业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强化人文基础,加强审美教育,彰显中国特色与文化自信,打造地方文化IP,实现价值引领,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为实现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作品变产品的愿望,满足受众“想象力消费”的需求,加强产教融合,实现协同育人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关键落脚点。同时,为保证协同育人的有效性,不断强化艺术与科技融合、产学研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并与地方文化、产业和岗位对接、与企业共建校企校内工作室,与领先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打通校企壁垒,搭建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践平台和实验创新平台,形成以课内实训、校内工作室实训、实习基地专业实习、真实项目实践、原创项目开发为依托的协同育人体系,真正达成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

(五)构建主体间性视域下和谐生师关系,强化学生沟通与合作能力

互联网与新媒介的快速发展致使人们的主体性与个性被唤醒,传统的师生关系已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师生之间构建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师生关系。主体间性视域下师生关系的构建在于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并以课程信息内容为媒介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和相互完善。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学习和创作环境,在课程教学中应时刻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做到教师、学生彼此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协同共进。主体间性视域下师生学习、创作的共同体建设,要求教师树立新型教育理念,重视实践教学中的体验、创造与乐趣,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循序引导,激发学生的分享欲和沟通欲,提升学生的主动性,给予学生足够的肯定、尊重、自由与成长,促进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全方位发展,着力实现师生关系的共在、共创、共长和共享,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全方位、无障碍沟通与合作。

四、结语

应用型高校数字艺术类专业的新文科建设在于根据自身发展现状,构建“六维一体5C”人才培养模型,实现继承中创新、交叉中融合、协同中共享,让数字艺术与科技、人文等学科深度融合,实现以学科为导向到以需求为导向的转变,从而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人文为本、科技为用、艺术为法、传承创新”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艺术类文科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艺术类专访心得
豆文科作品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孙文科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