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磊 潘大东
1959年,美国科学史专家托马斯·库恩在其著作《必要的张力》中首提其“范式”概念。库恩的范式理论既引起了很大的积极反响,但也受到广泛的批评。引发这些批评的原因有观点的不同,有看问题角度的不同,但更多还是源自误解。库恩范式理论是深化认识和指导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但这一理论自身具有不完善性,同时引入高等教育改革领域也会出现水土不服。本文在完善和调适库恩范式理论基础上,将其应用于高等教育改革分析,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范式价值是库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范畴。它涉及目标、理论、工具和方法等一切与范式有关的要素的选择问题。价值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这是本文将库恩“价值”修改为“价值系统”的主要原因。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关范式价值系统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改革目标的厘定与改革评价思想的发展上。根据库恩范式的概念,改革目标与改革评价思想和内容如果基本明确并确立为教育改革的“共识”,它就形成了稳固的、具有长远影响的范式。否则,它就没有形成范式。1985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价值系统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改革目标包括:为谁服务与目标内容等问题。“为谁服务”的问题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已确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经过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一目标确立后立即成为范式目标,以后再也没有变动过。相比较“为谁服务”而言,目标内容发展比较复杂。有些部分一经明确提出就直接确立为范式目标,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下放办学自主权的目标,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建立计划和市场相结合体制的目标。有些部分提出后经过修改而形成范式目标,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目标,经过1993年《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修改为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与两级负责体制后,才最终确立范式目标。有些部分或因未能取得“共识”或因缺乏长远影响尚未形成范式目标,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2015年后进行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有些目标更是完成历史任务直接退出舞台,无缘范式目标,如1998年扩大招生的目标,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建立校长负责制的目标。改革评价,既涉及改革对象的评价,也包括改革本身的评价。关于改革对象的评价而言,由于文件对此论述较少,使得改革评价并未形成范式目标。1993年《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提出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督与评价制度的目标。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社会参与教育评价机制的目标。这些目标尽管有一定“共识”,但却因为缺乏长远影响而尚未形成范式目标。对于改革自身的评价,我国还是处于政府改革与评价兼顾的自然状态,离建立范式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力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范式的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从宏观的改革主题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经历了三次范式转化时期。高等教育体制调整为主的阶段:1985年5月—1992年9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该范式主题,1992年8月《关于国家教委直属高校深化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结束该范式主题。1992年10月—2012年10月:落实改革主张和加快改革步伐的阶段。1992年十四大报告开启本次范式主题,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结束该范式主题。2012年11月—现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确立了本次范式主题,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范式缺乏导致改革者会从其他范式、“习性”、经验与学科等完全个人的视角去看待改革,对于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无休止争论与纠缠,分散和消解了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