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布鲁氏菌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型疾病,传染效率较快,会对患病牛羊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需根据养殖场现状,制定多样化的防治措施,对牛羊布鲁氏菌病进行全面防治。
通过对牛羊布鲁氏菌病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这种疫病处于隐形传播状态,感染初期,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随着疫病快速发展,动物体温会不断升高,同时动物眼睛会出现结膜炎,当处于妊娠期牛羊感染此类疾病后,会使胎儿流产。胎儿胎衣难以完全脱落,胎衣处于胶冻状,并呈现黄色。当公牛羊感染此类疾病后,睾丸会出现炎症,关节部位剧烈疼痛。
当怀孕6~8月牲畜感染此类疾病后,会出现以下病症:胎儿流产,同时处于死胎状况。若患病母畜在此时怀孕,则流产时间会逐渐推迟。在母牛出现流产现象后,阴道部位会流出乳白色液体分泌物,然后流出部分红褐色液体。感染疾病胎儿,在肚里就呈现死亡状态,且身体会出现肿胀及出血症状,发育完全的胎儿在产后初期会存活,但一段时间后死亡。
当公牛感染此类疾病后,睾丸会出现炎症,睾丸形态变化,不断肿胀,当患病公牛处于发热状态,公牛睾丸在后期会逐渐萎缩,需制定解决计划,降低公牛感染疫病的概率。患病牛和患病羊具有极其相似的病症,同时母羊感染此类疾病后会出现流产症状,小羊感染此类疫病后会出现支气管疾病。
为了有效防控布鲁氏菌病,饲养人员需制定相应的防控计划,监测种公畜的健康状况,对阳性种猪进行淘汰,提高饲养质量。在对母牛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需根据其发展特点,合理应用免疫措施进行治疗,对淘汰个体的性能进行实时监控,净化牛羊圈舍,设置病菌检测实验室,为后续免疫防控工作提供一定依据。促使牛羊形成完善的免疫防疫机制,使其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中。
目前,免疫接种作为中国防治牛羊布鲁氏菌病的有效方法,常用疫苗包括布鲁氏菌猪二号弱毒菌苗、马耳他布鲁氏菌5号弱毒菌苗,需依照相关免疫注射要求,规范疫苗注射剂量,避免剂量过多导致牲畜体内形成抗原体,也要避免药剂使用量较少难以起到药物防治效果。针对牛羊疫病,可以注射布鲁氏菌猪二号弱毒菌苗。根据患病牲畜不同类型,注射针对性疫苗,提升疫病防治效果。
近几年,牛羊养殖产业发展迅速,基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布鲁氏菌病发生频率不断提高,因此,必须制定相关的免疫监测计划,降低牛羊布鲁氏菌病发病概率,避免影响饲养效益,饲养人员需严格履行免疫检测计划,定期对养殖场内的牛羊开展全面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阳性病例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保障其他牛羊的健康,净化牛羊圈舍。除此以外,基层防疫技术人员还要对布鲁氏菌病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表现等加强研究,从而全面提高该病的防控效果。
饲养人员专业素养对疫病防控效果起到决定性影响,因此,饲养场需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活动,在饲养人员正式上岗前开展岗位培训活动,提高饲养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在培训过程中,首先要树立起饲养人员科学养殖的意识,掌握先进的养殖技术,严格按照牛羊生长特性及需求进行养殖,保障牛羊健康。除此以外,要树立饲养人员防疫意识,告知其布鲁氏菌病的危害,使其能够正确分辨各种传染疫病,在养殖过程中及时发现病例并进行处理。再者,还需要结合养殖区域实际情况构建群众性防控机制,按照疫病发生特点及规律对区域进行划分,比如可以划分为控制区和重点流行区,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防控工作,全面提高疫病防控效果,保障养殖场健康发展。
资金作为保证养殖防疫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相关部门需增加疫病防治资金,确保防疫工作有效落实。与此同时,相关部门需引进新型的技术设备,提高牛羊布鲁氏菌病的防疫效果。除此之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牛羊布鲁氏菌病预防工作中,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发布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控信息,通过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发布疫病防治案例,饲养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相关的防疫知识,熟练掌握牛羊布病防治技术。此外,为了确保疫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相关工作人员需对基础设备进行定期维修保养,延长基础设备的使用期限。另外,需做好疫苗接种工作,针对疫病传播特性进行深入分析,根据技术规格要求,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逐渐落实相应的防治措施,重视基础免疫工作,对牛羊布鲁氏病菌疫情进行科学管控。
在疫病不断传播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需将防治经费归纳到财政预算中,有效治疗牛羊布鲁氏菌病,提高养殖质量,避免患病牲畜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构建长效、可预防的管控机制,将此类疾病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需构建适宜的经济补偿机制,随时在实验室中进行检验。
综上所述,需制定长效完善的防控机制,有效治疗牛羊布鲁氏菌病。饲养人员在日常的牛羊养殖过程中也要重视该病的预防工作。若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病例,养殖者还应积极采取科学的防疫措施,全面检测牛羊布鲁氏菌病发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牛羊养殖产业实现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