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
我国最新一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8.7%,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3.5%,老龄人口数量较第六次人口普查明显增加。2010—202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接近3亿,较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亿,较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了4.63个百分点[1]。2017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位居全球第一,近年来我国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的总患病人数逐年增加,同时,老年人的患病人数也明显增加,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人群[2]。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针对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是延缓慢性疾病发展的有效途径。老年人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强其健康促进行为。动机性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又称为动机式访谈法、动机晤谈法、动机性面谈。这种访谈属于心理学质性研究,是由心理学家米勒和罗尔尼克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治疗酒精依赖患者为基础,根据这些治疗经验从而建立起来的以访客为中心的一种带有目的性的会谈[3]。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通过深挖掘,并且妥善处理来访者行为改变过程中的内在动机,从而达到提升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的目的。动机性访谈在西方国家中应用较早且广泛,是心理学领域里行为改变中采用的主要技术之一,它的优势是通过帮助患者发现其自身的矛盾心理并引导其克服这种心理,从而让患者的行为发生自主的改变[4]。这种方法应用于慢性病管理取得了一定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动机性访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6—12月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老年科病房收治的8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75.27±7.82)岁;平均病程(12.59±7.42)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2例,高中或中专32例,专科及以上2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5]:具有典型糖尿病症状以及一个随机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 mmol/L或空腹血糖浓度≥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2 h血糖浓度≥11.1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典型糖尿病症状包括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质量下降;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空腹状态指至少8 h没有进食热量;年龄≥60岁;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以往未接受过相关护理干预;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巴塞尔(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60分的中重度日常生活能力依赖者;伴其他严重慢性疾病者,如心脏病、脑血栓、肾脏疾病等;精神障碍者;听力障碍者;无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健康指导均在病房会谈室单独进行,互不干扰。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方案,入院时和入院3个月时分别应用《老年人自我护理能力量表》[6]对患者进行评估。
1.2.1 对照组
在住院期间,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指导,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相关知识指导,由护士组织患者进行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健康知识讲解,每周进行2次,讲解内容涵盖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五驾马车”,以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
1.2.2 试验组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动机性访谈形式的宣教知识指导,整个过程按照动机性访谈的5个阶段进行:1)无意图期:在动机性访谈理论模式的引导下,初期首先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与患者沟通交流,引导患者尽可能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与想法,在患者表达的过程中,对患者表现出来的消极内容及时地给予反馈。入院后前3 d进行1~2次动机性访谈,每次时长约20 min。2)意图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生活指导,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在沟通、了解的过程中采用一对一专人模式,及时指出患者对疾病有不良影响的生活习惯,并指导患者树立健康意识,纠正这些对疾病有不良影响的生活方式。入院后第4~7天进行2~4次动机性访谈,每次时长约20 min。3)准备期:拟定健康行为改变计划。此计划在综合分析患者当前病情的基础上,辅以当前生活方式的调查及沟通结果,在入院7 d后进行。4)改变期:首先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事先拟定的计划内容,并且征询其意愿,包括计划中的项目是否能配合完成、计划方案是否需要调整、对实施计划的内容是否有充分的准备等。在行为发生改变之前,需仔细询问患者上述问题,患者表示无需改变计划后,可严格按照计划执行。随时与患者保持联系,以确保计划的顺利施行。确定计划后,住院期间每2日进行1次动机性访谈,以确定干预效果,每次时长约20 min,直至出院。5)维持期:为了帮助患者将其不健康行为朝着健康方向改变,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比如患者家属以及患者周围可利用的社会支持,建立一个有利于健康行为改变的环境,用良好的生活方式来更好地维持患者血糖的稳定,同时在改变期与亲友或照护者建立指导关系,保障维持期内亲友或照护者监督与指导的正确性。
出院后对两组患者每隔14 d进行1次电话访问,持续随访3个月。
1.3.1 血糖控制
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的血糖变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以及统计值在正常值范围内的例数。
1.3.2 《老年自我护理能力量表》评分
《老年自我护理能力量表》一共包含技能、目标、环境这3个维度,合计17个条目,各维度总分依次为8~40分、7~35分、2~10分。评分方法为1~5分,对应内容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总评分在17~85分,评分越高,说明老年人自我护理的能力水平越高[7]。
1.3.3 遵医嘱行为的执行情况
出院3个月时,电话访问两组患者规律用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血糖监测情况。
1.3.4 满意度评价
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涵盖了整个护理过程中患者对护士的整体服务态度、服务水平以及对各项问题的处理能力3个维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比较(例)
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比较(分,)
组别 技能 目标 环境入院时 3个月后 入院时 3个月后 入院时 3个月后对照组(n=41) 9.97±1.80 14.51±5.26 1.73±0.59 2.00±0.71 11.63±3.20 16.29±3.27试验组(n=41) 10.12±1.95 19.73±6.28 1.60±0.54 4.70±0.70 11.46±3.01 21.00±2.48 t值 0.362 4.080 1.041 17.340 0.248 7.34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出院3个月时,试验组患者规律用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血糖监测的按医嘱执行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遵医嘱行为执行情况(例)
试验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满意率比较
糖尿病是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其并发症可累及眼、肾、心脏、脑和下肢等。2014年,全球8.5%的18岁以上的成人患有糖尿病[8]。2019年,糖尿病直接造成150万人死亡;2000—2016年,糖尿病导致的过早(即70岁之前)死亡率增加了5%;在高收入国家,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从2000—2010年有所下降,但随后在2010—2016年又有所上升,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在这两个时期都有所上升;相比之下,2000—2016年,全球30~70岁人群死于4种主要非传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或糖尿病)中任何一种的概率下降了18%;全球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患病人数逐年上升[9]。糖尿病的治疗包括“五驾马车”,分别是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这5个方面,这些治疗与护理都与患者自身的自我护理能力息息相关。老年人有其特有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模式的特点,采用动机性访谈与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激发老年患者的内在能力,使其自觉选择对自己健康最有利的生活方式,提高老年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最终控制血糖水平,延缓病情恶化。多项研究证明,自我护理理论对老年人高血压、髋关节外科手术等方面的护理有一定意义[10-11],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在西方国家中,动机性访谈模式的应用非常广泛,医学领域里也常将其用于许多疾病的护理当中,可促进积极行为的产生。人本主义理论相信,每个人都是有力量的,每一个人都是他们自己人生的掌控者。2002年美国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剧情电影《时时刻刻》里面提到,你永远无法通过逃避人生来找到平静。这句话揭示了改变的真谛,改变的内在还是自己。而医务人员能做的就是引导患者找回自己内心的力量,唤醒其内心的内驱力。罗敏[12]的研究显示,动机性访谈的介入确实有效地提高了癫痫住院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徐雯娟[13]的研究显示,动机性访谈能够帮助老年高血压患者有效控制血压水平,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高艳华[14]的研究显示,动机性访谈式心理干预能明显缓解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提高其希望水平及呼吸锻炼依从性,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本研究表明,试验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以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以动机性访谈为方式进行糖尿病老年患者的健康指导是有效的,对患者有着积极正向的影响,能够发掘患者的内在能力,使其自觉改变不良习惯;出院3个月时,试验组患者规律用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血糖监测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模式的应用对糖尿病的“五驾马车”,即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以及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带动及促进作用。不仅如此,两组患者满意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患者非常认可此种模式。
综上所述,在对糖尿病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中采用以激发内驱力为目的的动机性访谈模式,有助于提高糖尿病老年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能够激发患者的内在能力,使其对糖尿病知识的学习、自我血糖的监测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均有正向引导作用,由认知改变行为,从而通过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有效地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