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丽丽
哮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欧美等发达国家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1-2]。然而现有研究证实,哮喘的发病主要与气道高敏反应有关[3-4]。大多数情况下,哮喘症状较轻,采用吸入或口服激素治疗后能够缓解[5-6]。然而部分患者呈现出哮喘持续状态,气道严重痉挛,导致通气功能障碍,进而发展为呼吸衰竭。此类患者大多见于急诊,就诊时已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往往需要迅速改善患者低氧状态,提高血氧饱和度,减轻低氧对组织器官的损伤。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大多对呼吸兴奋药物反应较差,因此单纯应用支气管扩张及呼吸兴奋药物效果有限,且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低氧状态。呼吸机能够辅助患者通气,迅速改善由于气道痉挛导致的通气功能障碍,同时通过呼吸机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和较高浓度的氧气,能够达到扩张萎陷肺泡、迅速改善氧合状态的目的。本研究对100例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了研究,探讨急诊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肺功能的影响。
选取天津市北辰医院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急诊接诊的100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制定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患者进行序贯入组。纳入标准:1)年龄18岁以上;2)符合中华医学会对于哮喘的诊断标准[7];3)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4)自愿加入该临床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肺部感染;2)合并恶性肿瘤;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4)气道或胸廓畸形;5)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6)肺动脉高压患者;7)3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患者;8)目前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61.05±2.24)岁;试验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6~75岁,平均(61.08±2.2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7]给予常规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布地奈德气雾剂(厂家: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410;规格:5 mL∶ 20 mg,200 μg/喷)2 mg,每日2次,吸入治疗;硫酸沙丁胺醇溶液(万托林)[厂家:葛兰素史克制药(重庆)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40001;规格:100 μg×200揿]200 μg,每日3次,雾化吸入。
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机械通气治疗。将通气模式设定为同步/时间模式,初始气压设置为6 mmH2O,维持气压为12~186 mmH2O,呼吸频率为14~16次/min,氧浓度为35%~45%,呼吸比为1.5/1.0~2.0/1.0。具体参数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身体耐受情况进行调整。
两组患者在接受相应的治疗后,需要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心率(heart rate,HR)、二氧化碳分压(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aCO2)及血氧分压(blood 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O2),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治疗后,肺部喘息症状和哮鸣音均有效缓解,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发生任何改善,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8-9]。
采用Stata 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患者心率、呼吸频率、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等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两组患者RR、HR、PaCO2及PaO2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试验组RR、HR及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身体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各项身体指标对比()
组别 RR(次/min) HR(次/min) PaCO2(mmHg) PaO2(mmH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50) 31.32±5.91 29.41±6.35 133.24±8.57 126.41±6.81 69.31±8.54 64.37±6.32 53.69±8.21 69.05±7.14试验组(n=50) 31.36±6.05 25.17±4.28 133.29±8.63 113.02±6.27 69.29±8.57 26.74±5.93 53.72±8.26 72.89±8.65 t值 0.033 3.915 0.029 10.228 0.012 30.703 0.018 2.421 P值 0.973 0.000 0.977 0.000 0.991 0.000 0.986 0.017
试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8.00%vs. 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例(%)]
2019年,全世界范围内约有2.62亿人受到哮喘的影响,约有46.1万人死于哮喘[10-11]。全球范围内,哮喘患病率在1%~18%,且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差别,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为常见。严重哮喘的男女发病率比例无明显差别,但成年女性的哮喘发病率却高于男性。2021年,哮喘是美国急诊科儿童入院的最常见原因。从20世纪60年代到2018年,全球哮喘发病率显著上升,可能与现代化工业带来的环境因素改变有关[12]。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哮喘发病率趋于平稳,而发展中国家哮喘的发生率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13]。部分哮喘患者可在发病期迅速恶化,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发展为呼吸衰竭,此时需要吸入沙丁胺醇和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果情况严重,可能需要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以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目前,全球有3.58亿人患有哮喘,每年导致约39.71万人死亡。重症哮喘一般为哮喘持续发作状态,发作时,患者气道会呈现明显的痉挛状态和广泛的双肺哮鸣音,进而出现通气功能障碍,引发低氧血症。此时,患者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病情较为严重,如不能较好地控制病情,则进一步加重呼吸衰竭。哮喘合并呼吸衰竭为呼吸科或急诊科危重症,需要进行紧急处理。哮喘患者合并呼吸衰竭时,通常会表现出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急需接受高效的治疗方法,机械通气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纠正酸碱平衡。目前,哮喘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现有的大多数研究提示哮喘为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14-15]。哮喘的诊断大多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及相关的肺功能检查等。哮喘被认为是小气道的慢性过敏性炎症长期作用的结果,长期慢性炎症对细支气管黏膜的刺激会导致平滑肌增厚,进而收缩增强,从而引发气道狭窄。无论是否接受相关的治疗,气道狭窄通常是可逆的,如儿童哮喘大多在成年后有一定程度的缓解。气道的典型病理生理改变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炎症细胞浸润[16]。
虽然哮喘目前尚无法完全治愈,但可以通过相应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阻断疾病进一步进展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哮喘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识别诱因并及早进行干预,同时,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症状发作的频率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哮喘的常用药物大致分为速效和长效两类,长效药物大多用于控制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发作频次,短效药物大多用于哮喘急性发作症状的控制。然而,全世界约有一半的哮喘患者即使接受治疗,仍然不能获得最佳的哮喘控制状态[17]。临床上对于偶尔发作的患者,建议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短期缓解症状,而不需要采用其他药物进行干预。如果患者哮喘症状存在轻度持续状态(每周发作2次以上),建议应用低剂量吸入性类固醇、白三烯拮抗剂或肥大细胞稳定剂治疗。对于每日发作的患者,应使用更高剂量的吸入性皮质类固醇治疗。在中度或重度病情恶化时,建议患者在采取上述治疗方案的同时,口服皮质类固醇,以改善临床症状。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需保证临床治疗措施具有高效性、安全性等特点,从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哮喘合并呼吸衰竭,往往采用支气管扩张药联合机械通气的方法进行紧急处理,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血氧饱和度,缓解临床症状。支气管扩张药物可以改善气道痉挛状态,祛痰药物可降低气道黏液分泌量,从而降低气体通过气道时的阻力,改善患者缺氧状态。同时,机械通气能够帮助患者建立稳定而可靠的通气功能,从而快速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缓解临床症状。缺氧状态的改善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气管平滑肌对解痉药物的敏感性,快速解除气管痉挛状态。因此,同时应用机械通气与解痉药物具有协同作用。
本文通过对试验组患者使用布地奈德气雾剂和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等药物,有效改善了患者咳嗽、气喘等临床症状,减轻了其体内炎性反应,促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但由于药物发挥作用需要一定时间,在此期间患者处于缺氧状态,其生命安全仍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通过及时为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可有效扩张患者支气管,降低气道阻力,改善患者身体含氧量,有效降低其体内二氧化碳含量,同时还可保护患者呼吸肌,改善其肺功能[18]。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具体表现为:首先,纳入的患者样本量较小,两组均为50例,较小的样本量导致其统计学效能不高。与大样本量研究相比,其稳定性可能较差;其次,上述纳入的100例受试者均来自天津市北辰医院,与多中心临床研究相比较,单一的研究中心样本纳入可能存在患者选择性偏倚的风险;第三,机械通气的治疗模式及医生并不完全相同,这可能对结果的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后续应进一步扩充样本量,并与其他医疗单位进行合作,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价急诊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