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岩鑫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个城市对外交流的名片,良好的街区环境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青岛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的城市,经历过德占和日占,最后又回归祖国,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青岛市最新发布的《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中划定的15 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其发展的成型期在20 世纪20 年代左右,是青岛近代港口贸易发展最早的区域,成为了当时青岛向北部发展的商业中心。其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之后逐步变成了以日本银行公司为主的外国金融贸易聚集区。馆陶路两侧分布有大量遗留的、保存基本完整的历史建筑,而内部大都是里院和别墅居住建筑[1]。在当今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街区中有限的土地资源已经不能满足街区不断增长的停车需要,混乱无序的停车环境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以及居民和游客的出行体验,因此改善街区内的停车环境,对于恢复街区环境风貌,提升街区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一般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2]。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完整的地域空间,既包括其中的历史建筑、道路、历史遗产等物质空间,还包括其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及历史内涵。因此,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不仅包括物质因素,还有它的文化内涵。而交通作为一个区域与外界沟通、连接内部各个空间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尤为重要。
目前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历史街区的风貌保护与有机更新、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研究以及历史建筑和公共空间的改造设计等等,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交通问题专项研究较少,对于其中的停车问题也是简单带过并没有非常深入地研究。卓健(2014)研究了法国巴黎的交通安宁化措施,从路段限速发展到区域限速,从针对单一小汽车交通管制发展为对城市整体交通组织的优化,并且以与棚户区改造、商业网点布局等的规划互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交通和停车问题[3];杜颖等人(2021)从微更新视角下,指出三种解决历史文化街区停车问题的方式,利用街区内部的院落进行停车、临时的路边停车以及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控制地带外围进行相关建设时建设地下停车[4];汪进等人(2018)以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在停车上提出统筹周边1 公里范围内的公共停车位来缓解该街区的停车问题[5]。
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建于1899 年,位于青岛市市北区老城片区,南面是中山路商业街,北部是青岛港,西边临海,与小港相近,东边与青岛啤酒街相邻[6]。该街区地理优势良好,西部临海,东南为老城区和商业街,商业优势明显,临近圣保罗教堂(图1)。
目前,青岛市也提高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重视。近年来接连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在历史街区的交通问题上同样重视。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青岛老城区15 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政府对其现存道路进行了交通管制与保护,比如,将馆陶路改为单行车道等等。表1 为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的部分道路的现状。
表1 主要道路分析(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各类商业、人文游览、居住、一些和历史相关的创意产业活动等,都基本集中于该街区的主要道路——馆陶路,并且,由于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衔接良好,拥有巨大的非本地的人流量与车流量,因此该区域的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的融合问题相对来说较为突出和严重。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停车现状中存在着诸如停车位供给有限、公共停车设施不足并且部分地方的公共停车设施利用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3.1.1 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路边停车数量统计
根据实地调研显示,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路边停车现状中实际停车数量/停车位供应量平均值约为139%(表2)。
表2 主要道路路边停车统计(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1.2 停车位供需矛盾突出
根据《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与实地调研,该区域的居住功能以商住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东阿路和市场一路附近。根据调研访谈,居住在此地的居民一般选择以就近路边停车的方式解决停车问题,东阿路情况尤为严重。由于东阿路是一条生活性支路,路面狭窄并且等级不高,并没有设置停车位,大量的路边停车严重影响了道路通行能力(图2),同时,部分商家及居民利用地锁等设施对道路路面和公共停车位进行占用,对居民及游客的出行造成困难。
3.1.3 停车占用道路人行空间
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各主要道路共规划停车位197 个,停放车辆数达319 辆。为了缓解停车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部分道路采用了限时停车的方法,工作日18 ∶30至次日7 ∶00 限时停放,周六、周日、法定假期允许全天停放,并且允许非大面积长时间的占用部分道路空间进行临时停车以缓解停车压力,但是这种做法只能暂时缓解目前停车难的现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区域日渐严重的停车问题。该区域大量的停车方式依旧选择的是就近路边停车,为保证道路的通行能力以至于将车辆停放到人行道及斑马线上(图3)。同时部分单位划定大片区域为私家停车区域,禁止其他车辆停车,例如位于宁波路的德风街商场,划定了店面位于宁波路区域一半的路面作为其专属停车区域,不来此地消费的车辆禁止停车,加剧了这种现象的产生。
3.1.4 停车位位置布局不合理,不能充分利用
随着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不断发展,部分区域的商业设施被淘汰,已处于歇业状态。由于人流量的缺失,该区域的停车设施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例如,位于振业大厦四周,市场一路与旅顺路交叉口处的公共停车设施,存在利用率较低的情况。而位于市场一路东段与招远路交叉处的底商,由于临近该区域的生活市场——亚美综合市场,拥有巨大的人流量,商业依旧繁荣,存在停车位不足、车辆占用斑马线等的情况。
3.2.1 停车认证管理不严
原本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内生活性道路停车位设置的服务对象是户籍在此地、三证合一的本地居民。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区域常住人口以及吸引的外来人员已经超出当地的停车设施承载量,但是对于该区域的停车状况和停车需求并没有相关社区和物业进行管理,造成停车无序混乱、停车位供需失衡的现象。
3.2.2 规划更新滞后
青岛市目前没有出台针对老城区或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专项规划,以前的规划布局不能符合现如今的停车需求,造成部分停车位分布不合理、利用率不高的情况。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土地资源比较稀少,用地功能比较复杂,空间布局比较局促,周边建筑受到保护等原因,所以该地区建筑自身配建的停车位比较少,加之公众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貌与环境的关注度较高,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其他方面重视程度不足,使得该地区道路系统的发展缓慢以及动静态交通矛盾得不到缓解。随着城市内机动车数量的增长,停车位缺失的问题日益突出。
3.2.3 停车位共享意识淡薄,没有统筹利用其他社会停车资源
青岛市在停车位共享上缺少相应法律法规的支撑,目前只是试行开放两批共48 个机关事业单位进行停车位错时开放共享。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附近的社会停车资源未能充分用于缓解停车的矛盾。根据实地调研发现,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仅有3 家金融类单位愿意拿出小部分停车位实现共享,其余大部分单位基本没有停车位共享的意愿,例如位于馆陶路中段的北方宾馆、位于街区南部的锦江之星,其院内在夜晚具有大量闲置的停车位得不到有效利用。
3.2.4 缺乏相应的停车位建设和优惠政策
2021 年11 月,由青岛市北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建设的馆陶里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和景观提升工程启动,总投资2800 万元,主要针对的是区域内里院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并没有非常充足的资金用于停车设施的建设和规划。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类似于容积率奖励的停车建设优惠政策,因此该区域中存在的一些金融、商业、餐饮等对游客和居民吸引力强、停车需求较大的建筑,出于对土地资源稀缺、经营成本高等方面的考虑,只是配建了很少的停车位,甚至部分建筑并没有设立相应的停车位。
现阶段我国高速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与目前城市停车场以及停车设施不足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城市规划中关于对停车问题的考虑也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土地资源稀缺、空间布局紧凑、用地类型复杂,导致建筑配建停车设施不足、街区乱停乱放现象严重。青岛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停车问题亦然如此。对此,文章针对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停车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完善居住停车区域认证机制,停车车辆按照是否属于街区户籍常住人口保有车辆区别对待。加快构建停车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等智能化手段实时动态监测历史文化街区内机动车停放情况,实时掌握街区内车辆停放数量。对于非街区户籍常住人口的车辆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停放采取收费手段,减少外来人员在街区内随意停车问题。
历史文化街区首先需要根据当地的现状以及发展背景,制定具有弹性和韧性的停车规划方案,可以利用市场三路、沧口路及聊城路交叉三角地进行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既能缓解历史文化街区的停车问题,也能服务于周边社区的停车需要,严格控制沿街停车位数量,限制街区支路内的停车,禁止较窄支路的停车,明确控制历史文化街区内禁止停车的区域以保护沿街历史建筑景观风貌。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要结合规划政策做好区域内的停车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利用好社区和物业的规范管理,推行居民停车自治,使居民自觉规范停车;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其他市场化力量和一些社会组织,制定相应的停车规范,推进停车规范化治理[7]。
统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停车位资源,既对停车位进行数量控制,又要对街区内户籍常住人口车辆保有量以及每户所拥有的车位进行严格的数量控制。同时利用街区中拥有停车场的宾馆、学校等单位进行停车共享,向本地区居民错峰开放。整合周边停车资源,对该区域停车进行引导,利用好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南部沧口路绿化带处与市场三路建设的公共停车位,采用新技术实时检测街区停车密度,通过一些限制或者引导等手段,近中期实现街区停车有序;远期基本实现支路不停车。
分时段对通过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车辆进行限行,在街区入口处设置交通引导标识,引导车辆通过其他道路到达目的地以减少穿越历史文化街区。完善街区内公共交通,适度增加公交路线,积极倡导绿色交通出行方式,以期通过公共交通的充分利用减少外来机动车辆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停放。
在不影响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以及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规划公共停车场地或者停车楼。在道路承载力和施工安全以及现行施工技术允许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下空间资源潜力,建立相应规模的地下停车场,适当增加地下停车位,来减少地上停车的数量和压力[8]。地下停车场建成之后,历史文化街区的停车方式将采取地上、地下相结合的形式。
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青岛市市北区老城区更新中的重要一环,良好的街区环境对于青岛市的城市形象有着重大影响。文章通过对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实地调研,分析其在停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策略建议,但是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其特殊性,在停车问题改进上仍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