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涵江萝苜田历史水系与市镇空间结构演进

2022-10-25 03:41吴隐杰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10期
关键词:市镇水系空间结构

文/吴隐杰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林翔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福建省城乡建筑遗产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

引言

涵江俗称“涵头”,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东北部,紧临兴化湾。地处北洋平原的涵江,是兴化平原农耕治海水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涵头市南端,街区内水网密布,水系的发展贯穿于市镇空间结构演进的整个过程中,可以作为认识历史时期的莆田涵江自然环境、经济架构以及民风民俗的一个重要案例。

1 涵江水系发展与城镇空间形成

“海潮直至南山之下,波光山色,互相动荡[1]。”——明弘治《重刊兴化府志》

早期涵江片区遍布芦苇、蒲草与汹涌的海潮,恶劣的环境并不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兴化湾与木兰溪下游水流的相互冲击,形成了大片的沼泽湿地[2],加上“八姓入闽”的迁徙潮[3],人口爆炸增长所带来的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寻求解决途径,人们开始了“围海造田”[4]活动。

唐贞观元年(627 年),涵江境内围海造田,筑涵排涝[5]。宋元丰六年(1083 年)伴随着木兰陂水利枢纽的投入使用[6],触发了地方历史水系的营建活动[2]。这个时期,涵江历史水系融入到了北洋平原历史水系的大系统中[7],成为萩芦溪太平陂支流、延寿溪延寿陂支流汇合入海的重要控制节点(图1)。

明清时期,整个莆田的商贸多依赖以集镇为节点、以水系为纽带串联的商业模式,而水网发达,又紧靠天然良港——三江口港[8]的涵江片区,一跃成为莆田的商贸中心。陈池养在《涵江》一诗中描述:“澄清海宇驰海禁,帆樯利重波涛轻。乘风远近随所赴,载来金珠不知数。百货转移满民间,举袂成幕为汗雨。苏杭都会真相似,山川气运当其时。”[9]

民国时期,闽海关在设立涵江支关的请示报告中写道:“关因榕厦两地抗日期中奉令封锁,闽省全部货物集散胥赖涵江,其税收数字一度跃居本省第一位。”这个时期的商贸借由涵江水系,向北抵达山东青岛、烟台,向南辐射香港、广州、汕头,享誉“小上海”[10]。

2 萝苜田历史水系与城镇空间结构

涵江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涵江古镇的发源地,至今仍保有完整格局,是莆田典型的水乡聚落。历史水系的职能演进,主要的时间区段可以分为:唐宋时期,为治水理水,服务农业发展的水系职能;明清时期,为行船泊舟,服务商贸往来的水系职能;以及近代,转型内河航运,服务大宗货物往来的水系职能。

2.1 唐宋时期萝苜田历史水系与市镇空间结构

2.1.1 唐宋时期的水系格局

唐代初年,涵江萝苜田地区还是一片刚被围垦的海滩低地。公元780—783 年“吴兴始塍海为田,筑长堤遏流南入沙塘坂,酾为巨沟三,析为股沟五十有九。”[11]即延寿陂开六十余条沟渠以实现引延寿溪水灌溉农田的目的。又有“长生港即延寿陂口中港也。吴兴于漏塘上开港通溪,以大水为则。务欲开拔溪源时水,下海民田获利,遂号长生港。今东厢、延兴、延寿、仁德、孝义诸里田,多仰溉于此水”[11]。唐宋年间,涵江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正是位于唐安乡延寿里涵头市。

综上可知,街区内部的水心河与宫口河为唐中年吴兴筑延寿陂后为灌溉北洋农田所开挖的一众沟渠中的两条,两条沟渠原本平行并置,为北洋平原上游沟渠做泄洪排水之用。后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 年)国子监祭酒刘政发现水心河河道淤塞,亲率民众疏之,上引水,下灌田。为减缓海水倒灌的势头,将原本笔直的泄水渠道改弯,并新开纵向河道灌溉更多农田。

2.1.2 唐宋时期市镇整体格局

萝苜田市镇的生成主要集中在水心河一带,唐宋时期空间受自然地形影响较大。“山川原隰,天地所定,而因地之利以资溉,种专有藉于人力焉。”由于治理水患带来的契机,水心河、宫口河上游水位稳定,片区免受上游排水导致的内涝,滩涂地具备了开发的条件。农业兴起后,为方便生产劳作,形成了“宅在田中”的居住模式,居民住宅沿盐埕、农田散布建设,形成多个散点,聚落边界内的各个散点又以水心河为中心呈现一定向心性。

水心河供给周边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形成聚落核心,西北部农业带与东南部盐业带将核心环抱,水心河中心区建造了祠堂家庙等一系列公共建筑,成为周边居民的纽带联系(图2)。聚落整体呈现出以水心河为核心、居民围绕各自生产空间形成不同聚居点,相互独立的同心圆式散点状空间结构(图3)。

2.2 明清时期萝苜田历史水系与市镇空间结构

2.2.1 明清时期水系格局

随着市镇空间的扩张,水心河河道不断扩张延伸,但即便如此,单靠水心河自身,仍然无法满足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出行需求。借着这个契机,宫口河水系与海岭河水系在明清时期开始全面开发利用。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 年),兴化知府朱衮便拨款在宫口河岸建造了“寿泽书院”[10]。宫口河从原本农田边的沟渠,发展成为文人墨客与妈祖信众抵达涵江的水路通道。这个时期人们将宫口河的河岸加以修葺,为宫口河之后的开发打下了基础。

明至清时期,随着萝苜田地区商贸往来的日益繁荣,宫口河边的农田逐渐被改建为仓房与货栈,河岸也用条石进行了硬化处理。至此,宫口河历史水系从西到东的弧圈形态基本确定。

随治水工程以及围海造田的进程,使得萝苜田南部沿海地区延伸出一块陆地——集奎。彼时的集奎以一条古道贯穿全境,人们称其为“直街”,后取方言谐音统称这一片区为“集奎”[12]。而后萝苜田南部内海水面也逐渐被蚕食、压缩,集奎便逐渐扩张了起来。随着集奎的填海扩张,原本涵江港以南宽阔的海面被压缩成为涵江港的一条港道——海岭河[13]。

随着海宫口河与海岭河水系的形成,萝苜田的市镇水系格局呈现出:南北两条水系平行并置,圆环状的水心河位于街区中部。

2.2.2 明清时期市镇整体格局

明清时期随着人们对于自然改造与适应能力的增强,水系从原先的水患治理为主发展出水运商贸的苗头,市镇空间开始全面发展。

明初,片区以水心河为核心大力发展盐业贸易,周边建设了大量收盐、贩盐的商铺,水心河片区由原先部分居住职能转变为商业职能,同时周边散布的点状住宅由于家族规模的扩大、聚集,逐渐发展成为小型组团。

明末,邑境的盐业、手工业、商业同步发展。由于水运交通不仅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出行,同时能够便捷地运输市镇建设所需的砖石木料等建材,因而萝苜田片区空间呈现沿水系扩张的趋势。片区墟集在依托陡门、港口生成,宫口河港周边在明代成为片区的又一大发展核心,以水心河为单一核心的空间布局秩序被打破。

清代,经历了截界后长达五六十年的重建,萝苜田片区进入了商贸成熟、结构明晰的稳定阶段。从市镇的整体形态来看,由于水运商贸的发展,各地商人汇集,过去以家族为纽带的血缘亲族核心发展模式消失。这一时期的萝苜田市镇空间结构呈现出商贸向外布局,居住向内聚集的趋势——水心河由于自身河道宽度与深度的局限性,无法大规模发展水运商贸,沿线的商业空间基本向外迁出,至宫口、霞徐河一带,水心河改建为片区居住中心。新的市镇营建技法引入,开辟了尺度更大、适应性更强的骑楼商业街,手工业等生活相关产业迅速聚集到街道两侧,形成陆路商贸轴线(图4)。因此,市镇整体由过去的家族式散点状聚居演进,呈现出水系商贸轴线东西延伸、陆路商贸轴线南北横贯、多核心的组团状空间结构(图5)。

2.3 近代萝苜田历史水系与市镇空间结构

2.3.1 近代水系格局

1921 年,宫口河畔及霞徐片区,货物吞吐量惊人,萝苜田及周边先后创建鲲南公司、大同商行、义太船行、福生船务行等十余家从事水运的船务公司,涵江古镇周边海域集聚货轮80 余艘,小型商船无数。如此巨大的运输体量,致使霞徐片区仓储压力陡增。20 世纪20 年代,人们为运输方便,整备霞徐码头分水闸以南的外海水系,开通了300米长,联系内部南北河渠,沟船通行的新开河,从此打通了海河航运。随着新开河的开通,新开河与海岭河共同构成涵江港的两条航道,新开河码头更是作为涵江港与三江口港相接的门户区,取代霞徐码头,带动霞徐片区成为涵江最重要的商贸活动中心之一。

前林沟历史水系位于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内部镜鸿里一带。镜鸿里原为一片农田,1930 年初,此地得到开发,以农田沟渠为界,以西十亩为住宅,建五层洋房一栋,以东十亩建“东方廿五坎”,皆以拱门走廊连接,作铺面、仓储之用。其南靠海沟,东向码头,四周皆水网,建成之后,容货量居涵江第一。伴随商行的日渐壮大,为方便与宫口河岸的铺面档口货物往来,以及方便批发的大宗货物从码头运输,将原本界定东西的农田沟渠逐渐拓宽行船,向北接宫口河,南临海岭河,东至霞徐码头(新开河港),形成了南靠海沟、东向码头,通往南北洋的前林沟历史水系。

随着新开河与前林沟历史水系的形成,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近代水系格局基本确定——东、南分别有新开河、海岭河两条通向外海的商贸水系;西、北依次有前林沟、宫口河两条内河商贸水系。四条水系形成联通的闭环,将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环绕其中。街区中部以环状的水心河作生活功能,与外部商贸水系构成双环格局。

2.3.2 近代市镇整体格局

总结这个时期的市镇功能布局,水系周边商业功能愈发凸显,但又以水系自身特点作细微区分:街区北部宫口河、霞徐河水系、西部的前林沟水系主营批发零售类,主要面对的对象是周边的市镇;街区东部依托新开河水系形成霞徐、延宁两处圩市,主营对外海运;街区南部的海岭河作为涵江港航道,大型商货船停泊之处,以服务业为主。陆上方面,以集奎直街、楼下巷、新桥头、苍头社、打铁巷五条骑楼街巷形成的南北横贯陆路商业带,主要经营生活百货,服务于周边居民。居住空间向内聚集,被商业环绕包裹。街区功能分区愈发明晰,内部居住功能变得纯粹,商居混合现象减弱(图6)。

从空间结构上来看,片区水系结构进一步建设完善,打破了过去市镇组团状的布局形式。东部新开河、南部海岭河水系将原本的聚落小组团联系起来,形成大小不同、环状交织的同心圆带状结构。北部宫口河、霞徐河相互联系,成为片区的商贸门户,以二者衔接的宫口港为内陆商业核心。前林沟与集奎直街、楼下巷、新桥头、苍头社、打铁巷共同构成贯穿街区南北的水陆商贸轴线,以东方二十五坎的大体量、大吞吐量的综合性商贸建筑为仓储批发核心。新开河水系作为对外海运商的贸轴,新开河港自然汇集大批出口土特产与进口“番仔货”,成为片区对外贸易核心。因此,近代萝苜田的整体空间结构呈现出多核心的多轴带状发展结构(图7)。

结语

本文以萝苜田历史水系结构与功能演进为切入点,梳理片区水网从隋唐时期至民国时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其与市镇空间结构演进之间的联系。研究认为,历史水系的整体演进趋势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充分延续历史水系营建之初的水患治理职能,通过不断完善水系网络格局、兴修水利设施的方式,趋利避害,构建了宫口河、水心河、前林沟,端明陡门,海岭河、新开河,三环相扣的一套具有区域代表性、完整联动的水网系统。其次在城市治水理水、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体现出区域整体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山水观,并反馈到区域发展建设之中,形成互动机制。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诸如新开河等部分水系沟渠已然湮灭,但留存下来的河道水渠依然在潺潺流动,发挥着城市雨水控制、保护居民生活空间的职能。人与自然的课题长期且复杂,但这种延续千年、水城共生的古老智慧,对建设特色鲜明、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的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市镇水系空间结构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论江南运河与沿岸市镇发展之关系
湖南衡南茅市镇大兴铺组滑坡发育特征与稳定性评价
化妆的感受
花博园水系整治工程中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黄瑜航??《年年有余》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