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探索

2022-10-25 08:07刘金富朱峰玉
乐器 2022年10期
关键词:咬字艺术歌曲情怀

文/刘金富 朱峰玉

引言

在音乐课程中的中国艺术歌曲,其发展的启蒙是维新变法的产物,在维新思潮的影响下,作曲家将外国艺术歌曲进行曲调填词,以适应国内音乐文化发展的需求,体现着维新变法所蕴含的深刻的爱国情怀。对于音乐课程而言,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要与当代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齐头并进,协同发展。

一、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思政探索

1.曲调之发展,探索民族性

中国艺术歌曲最早诞生于上个世纪的学堂乐歌,当时国内的作曲理论稀少,学堂乐歌中的学者多数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甚少。与此同时,在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下,国内提倡引进西方和日本的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因而最早的中国艺术歌曲大多以外国曲调为主,如李叔同的《送别》采用了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其中也包含了少量民族曲调的作品,如黄自的《花非花》采用了古曲《清平调》的音调。发展到抗战时期,中国艺术歌曲中的爱国情怀愈发强烈,如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刘雪庵的《长城谣》、贺绿汀的《嘉陵江上》、麦新的《大刀进行曲》、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其音乐基调开始向庄重肃穆转变,多趋于表现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意境。在这一阶段,中国艺术歌曲更多采用民族化的创作技法,饱含家国情怀。解放后,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区域性的中国艺术歌曲《小河淌水》《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还有歌颂祖国、歌颂党的中国艺术歌曲《祖国颂》《唱支山歌给党听》等。中国艺术歌曲逐渐倾向于民族文化创作,音乐的五声性与本土化不断加强,与西洋大小调共同推动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时代发展。

2.歌词之发展,突出时代性

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以诗词为代表,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并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丰富,发展出了通俗易懂的近、现代艺术歌曲。

中国艺术歌曲重视歌词的意境与深度,更多地反映在诗词方面。提到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国艺术歌曲,首当其冲的是青主的《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中,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抒发了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敬仰之情,令人慷慨激昂。青主以悲凉的音调加上壮丽的诗词,描绘出苏轼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体现出有志报国的爱国情怀。《我住长江头》是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作品,描写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抒情而不缠绵,高雅而不空洞。经过时间的推移,这种贯穿古今的创作手法,使中国艺术歌曲的情感更加鲜明生动,描绘出歌曲所表达的意境,且具有高雅的艺术气质。

近、现代艺术歌曲更具鲜明的时代特色,结构更为自由,歌词通俗易懂,情感表达深切,如《松花江上》中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爹娘啊!爹娘啊!”;《故乡》中的“故乡,我生长的地方”“我的母亲,我的家呢?”。这些作品的歌词直抒胸臆,将听众从甜美的记忆带回到苦难的现实之中,反映了人民对敌人的愤恨之情以及对亲人团聚、国家和平的迫切希望,体现出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人感同身受。

现如今央视春晚的末曲《难忘今宵》,反映着家国团圆、寄托着美好祝愿,已成为中国老百姓喜迎春节的一种情怀;《向往》中的“追随着你,实现百年梦想”,紧紧围绕着“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主题;还有《灯火里的中国》《是你一直想着我》《中国时代》等原创中国艺术歌曲,歌词铿锵有力地描绘出祖国的壮丽山河、百姓的安稳生活、以及人民对祖国无尽的感恩与美好的祝福,深具时代性。

二、中国艺术歌曲作品的思政表现

1.词曲交织,抒发艺术情感

对于中国艺术歌曲而言,词曲的高度结合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时,要做到将旋律与歌词相融合,以饱满的歌唱状态将中国艺术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呈现给观众。

例如在《嘉陵江上》的选句中(见谱例1),旋律与歌词做到了巧妙的运用,两者交替出现,增强歌词主旨情感。第一个“我必须回去”之后,伴奏出现主和弦,第一次表达“回去”的含义。“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之后,伴奏又重新出现了主和弦,“回去”一词在伴奏中运用了保持音,继续强调情感,表达更加迫切,演唱时要做到饱满而有力量。之后伴随着强音“f”,出现了第二个“我必须回去”,主和弦再次出现,与歌词交相辉映,以强调艺术歌曲的情感色彩。“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这句歌词中,“刺刀”之后旋律紧跟歌词,更加表现出不怕敌人、不怕牺牲的英勇之情。两个乐句的音调色彩逐渐加强,短暂的主和弦推动着四个“回去”所表达的情感递进,歌者在演唱时要做到循序渐进,将歌词所表达的迫切“回去”表现出来,将观众代入到歌曲所表达的情境之中,使之同仇敌忾,凝聚团结之心。

谱例1

2.语言工整,增强文化意识

演唱艺术歌曲最大的难点就是咬字,尤其是中国艺术歌曲,在注重艺术情境的同时,还要做到咬字归韵。不能把歌词咬的太扁,这样会失去艺术表达的情感,也会在之后的演唱过程中,留下难以解决的技术性问题。咬字过重,观众便难以听清演唱的歌词,同时也会使演唱者在舞台上的表演过于木讷,失去表演性。

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时,要做到语言吐字上的工整,比如在《嘉陵江上》这首作品中,“村庄”“牛羊”“芳香”“梦想”“心上”“羔羊”“刀枪”“地方”这些词语都在韵母“ang”上,演唱者在学习《嘉陵江上》这首中国艺术歌曲之前,要先做哼鸣的发声练习,提高歌唱时咬字的技能,然后将每句句末的这些韵母单独挑出练习,但要注意咬字不能太深。歌唱是由声带震动自然发出,不是演唱者紧压喉头做出的声音,所以要做到咬字放松自然。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是给观众以目的性的情感表达,它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人们通常会说:为什么中国歌曲最难唱?因为咬字归韵才是最大的问题。歌唱的语言是相通的,就像石倚洁①老师所说的,“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因此我们也往往认为演唱中文歌曲肯定简单,其实不然。我们在演唱中文歌曲时,要像演唱外国歌曲一样,将音标、行腔等进行标记,做到完美归韵”。歌者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时,应在咬字归韵方面加强练习,培养优秀的民族文化意识,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中国艺术歌曲教学的思政培养

1.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音乐情感

音乐教育是社会音乐文化最重要的基础,专业音乐教育基础之奠定,攸关未来音乐与艺术文化事业之发展,是传承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音乐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举措,在激发学生音乐潜能的同时,使其了解音乐文化知识,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培养音乐文化内涵。

艺术歌曲的教学过程也是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在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从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出发,培养健康发展的人格魅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例如在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合唱、重唱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意识,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②,音乐是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心灵世界的真实表达,能够净化人的心志,陶冶人的情操。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艺术鉴赏、艺术实践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文情感的关联性,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发展的认知,逐步加强学生对中国艺术歌曲情感内涵的认同感,同时增强学生的演唱水准和表演姿态,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到中国艺术歌曲的情感表达之中。

2.以协同教学之法,落实思政理念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③。中国艺术歌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化,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中国艺术歌曲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音乐课堂之中。

在“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2019年版)》和《歌唱(2019年版)》中,课程编创将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双方协同发展,贯穿于整个音乐课堂中,共同促进青少年的进步和发展。例如人民音乐家张寒辉创作的中国艺术歌曲《松花江上》,该歌曲以“九一八”为背景,描绘了人们对敌人的愤恨和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情,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爱国主义情怀。歌曲前半部分讲述的是我国东北地区松花江边的累累硕果;后半部分描绘出人民悲苦怨愤、思念团聚的心情,歌词“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表现出人们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这句歌词伴随着旋律线条的起伏表达出内心渴望团聚的心情,这种悲情式的歌唱使情绪达到高潮,这种家国情怀使人们的心紧紧的缠绕在一起,令人感同身受,难以忘怀。由此可见,“花城版”音乐教材将思政理念带入到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之中,这种协同式的教学对于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将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与思政教学相融合,音乐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融合,让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得以提高,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艺术歌曲,了解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民族使命感以及家国情怀,以此来真正地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中国特色声乐题材,有着百年的历史传承,深具时代性、思想性、教育性、进步性,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发展,成为了记录社会真实生活状态的载体。研究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加之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以有力的音符和饱满的姿态鼓励着青少年奋发图强,使青少年成为国家与社会的栋梁之才。

注释:

①石倚洁,1982年出生于上海,日本东邦音乐大学硕士毕业,获全额奖学金留学奥地利。2007年连续四次获得国际声乐比赛金奖,也是登上“罗西尼歌剧节”的首位华人歌唱家。至今在世界各大歌剧院出演了20多部歌剧。

②出自《礼记·乐记》。

③唐代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猜你喜欢
咬字艺术歌曲情怀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少女情怀总是诗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歌唱的咬字艺术
中国艺术歌曲的近代发展及其风格特色探索
民族唱法要适应民族语言的规律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