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
——以苏州古城为例

2022-10-25 08:25徐永利
华中建筑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太平军太平天国王府

侯 雯 徐永利

柳亚子说:“我来重读太平史,十丈银红焰影沈”,太平天国运动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它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运动,从金田起义的星星之火,汇聚成以天京为中心的反清革命燎原之势,历时十八年,驰骋十八省,攻克六百余城,震惊海内外。本文试图探究太平天国战火下的城市空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太平天国又是如何建设管理的,在太平军战败后,原有的城市空间又是如何恢复与重构的。以“天国陪都”苏州为例,在太平天国占据的四年时间里,被称作“人间天堂”的苏州古城城市空间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太平天国统治下的城市空间营造

1851年1月11日,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军于广西金田正式揭竿而起,初兴不过万人,却在建军之初就有了严格的军事制度,纪律严明,一路以来似乘风破浪,清军无不望风遁逃。直至1853年攻破“小天堂”金陵,举国震惊。在太平天国建制的十四年时间里,先后建立了7省47郡236县,包括了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江西、上海等的大部分地区(表1)。

表1 太平天国省郡建制表

在太平军兵临城下之前,各省市先后遭受了清军、太平军以及土匪的破坏,民房被毁,街巷闭市,人心惶惶,城内社会秩序已然混乱。为解除内忧外患,太平军每攻占一城,必对全城百姓实行军事化管理,试图开展其建立“理想天国”的“丰功伟绩”:在城防建设上,太平军每占一城必先固其城墙,分设望楼于全城内外,以窥探敌情,号令军队,定都天京后,仅在城外营中与城墙边修筑望楼,各王府前矗立的望楼更是时刻传递着军事防御的信号,望楼成为太平天国最主要的军事防御建筑(图1);在城市管理方面,全城实行军事化管理政策,太平军居于城内,占富家大宅,城内居民则分驻城外,禁止城内的商业活动,市场由是迁至城外,“以城居兵,以乡居民”[1],实现军民分开管理,致使“百姓得居城中者,十无二三矣”[2],而城中百姓则男女分营别住,二十五人为一馆,平均供给,统一分配,体现了太平天国的“无处不平均”理念,由此衍生了许多行政机构,如“总圣库”主管金银财宝、“总麦粮”主管米麦粮食,另外有百工衙和诸匠营,将手工业匠人独立的组织起来加以管理;在城市规划上,对以往封建统治下形成的文化思想和组织模式进行了全盘否定,把原有社会信奉的儒释道教视为“妖邪”,一入城就下令取缔城内的一切宗教场所,被焚被毁或是被占为王府,又或是作为其他行政场所,都体现了洪秀全对封建礼制的嘲讽,文教空间成为太平天国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彻底的空间场所。

图1 江防望楼图局部(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

太平军管理下的城市,俨然是一座军事化营垒,城内民房不是被焚毁就是被太平军占据,城内百姓只剩两成,市场外迁,文教空间被剔除,城墙加筑,城市变成了城堡。太平军战败后,被占领过的城市一度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李鸿章面对战乱后的江宁也不忍感叹:“一座空城,四周荒田”[3]。在这种背景下,这些城市一直处于恢复重建的状态,原有的城门、街道以及河道都重新修整,但规格已经大不如前,城内大部分功能空间都于原址重建,为了加强太平天国时期被摧毁的宗教信仰与两军交战中破损的城防体系,原有的文教空间与行政军事机构不仅得到了恢复,数量更是有甚于之前。城市空间没有停滞不前,也没有完全恢复原有的城市格局,部分功能空间仍在持续衰退,新的功能要素缓慢产生,相比较没有遭受战乱的城市,城市空间的演进是处于不断破坏与衰败的阶段。

2 太平天国运动对苏州古城空间的影响

苏州古城经历春秋战国的初创、秦汉六朝的休整、隋唐五代的定型,到了宋元已是逐渐成熟,虽几经朝代更迭的战火,但内在结构已趋于稳定,更富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称。到了明清,虽亦有战火蔓延,但经过百余年的修整恢复,清朝晚期的苏州再度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其空间形态也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调整:古城西北依旧延续商业中心的功能,西南成为新的行政区,西部阊门成为文人骚客聚集的文教区,平民被挤向城市东北,发展丝织产业,形成成片的手工作坊区(图2)。

图2 太平天国占领前苏州古城功能分区图

太平天国战火烧至苏州,千年古城一片混乱,在太平军驻守的四年多时间里,城内住的基本上是太平军及其家属,苏州城俨然一座军事营垒。1863年末,清军攻克苏州,枪林弹雨之间,满目疮痍,“其中大半人民死亡,室庐焚毁,田亩无主,荒弃不耕”,苏州经受了近代最为严重的人为破坏,古城再也没有像以前一样迅速地恢复起来,城市的空间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4]。

2.1 古城内外商业中心的变迁

(1)太平天国统治期间

太平军攻占苏州之前,苏州的商业中心还位于城市的西北部,阊门至枫桥一带及阊门经山塘街至虎丘一带,特别是阊胥一带。太平天国战火蔓延,城内人心惶惶,商家纷纷罢市,先是城外上塘、渡僧桥一带市场殷实处被清兵坚壁清野,后来南濠街、上塘街、枫桥、山塘街等闹市也在太平军手中变为一片焦土,甚至连阊门内中市亦未能幸免。

为了恢复古城原有的社会秩序,李秀成下令恢复商业贸易往来,但为了强化城市的军事化管理,太平军不允许民众在城内经商,规定阊门外上塘为兵行之路,下塘为民居之所,于渡僧桥上设卡,隔断上下,民兵两不相犯。百姓就在山塘、虎丘一带居住,让他们在此处开店谋生。于是本在太平天国战火中烧成一片废墟的阊门至虎丘一带,经过太平军的短期努力,出现了买卖街,商业呈现了“列货云屯,流民雨集,盛于未乱时倍徙”的一派繁荣景象[5]。

(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

太平军战败后,流亡在外的商贾陆续返苏,选择城中影响较少的古城东北观前街区域复业,这里靠近居民稠密区,富户较多,购买力强,观前街市自此繁荣起来(图3)。

图3 太平天国前后苏州古城商业空间变迁图

2.2 宗教空间的取缔与重构

(1)太平天国统治期间

清朝晚期,苏州城的寺庙道观遍布全城且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城中心以及城市北部(图4)。当历史推进到太平军攻占苏州之时,原有的城市文教空间变化最为巨大。太平天国因信奉拜上帝教,把原先作为宣传封建思想的儒释道文化视为“妖邪”,早在太平军入城之初,就将城隍庙、永兴庵、圆通庵、圣岳庙、灵岩塔院、太尉堂等“俱指为妖庙,悉拆毁,将神象或抛于河,或投诸火”[5]。太平军进城之后,部分庙宇甚至被功能置换作为王府,比如城中心的玄妙观被作为王府使用。

图4 太平天国攻占苏州前古城内宗教建筑分布图

(2)太平天国战败后

太平军对封建传统宗教思想的愤恨反倒刺激了清王朝,太平军败退后,为了继续宣扬“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理念,苏州城被焚毁的大多数宗教建筑都于原址重建,新建的庙观也不在少数,宗教建筑成为全城建筑门类最多的一种,且分布散乱,遍布全城(图5)。

图5 太平天国战败后古城内宗教建筑分布图

2.3 城防体系的加强

(1)太平天国统治期间

太平军攻克苏州后,统一将苏州城门都改了名字,阊门改称大西门,胥门改称小西门,娄门改称大东门,葑门改称小东门,齐门改称北门,盘门改称南门,并且督率官兵将城墙上的雉堞一律砌平、刷白,此外,太平军还在各城门前搭造了新的浮挢,“内如短垣,仅留炮口之地,每距数百步,搭盖庐蓬一座,幂以布,似营非营,后又接连造瓦屋如长廊中设鼓,每夜派人打鼓坐更,昼则虚插旌旗而已”[6]。除此之外,全城将领的馆子前都立有瞭望台(图1),以观察周遭军情,“凡大头目馆子门前,皆建瞭高台,以巨木四支撑为架,上铺以板,缘梯而登为第一层,上亦如下而制稍杀,竖柱衔接,以绳缠抱,高矗云际,凡四五层不等。昼则立旗,夜则悬灯,轮班派值,虽城外数十里,周遭数百里,一望瞭然;若三旗昼麾,三灯夜粲,则军情繁急矣”[6]。玄妙观因其极为高大且位于古城中心,太平军更是于“阁顶跨脊更起两层,作瞭望台”[7],玄妙观成为全城最高的瞭望台。

(2)太平天国战败后

太平军败退后,望楼虽大多都被拆毁,但太平天国的兴衰给清王朝敲响了警钟,城内军事机构空前增多,包括部队驻营、指挥、参谋机构、防务建筑、后勤保障单位、训练场地等,苏州城逐渐担起长江下游入海口的军事防务责任。

2.4 行政中心的迁移带来城东的繁华

在太平天国攻占苏州之前,苏州古城内驻有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元和县、吴县三级机构治所,主要集中布置在古城西南(图2),太平军进攻苏州期间,“苏城公署尽毁,惟苏州府衙门尚存”[7]。太平天国当权后,建苏福省,以苏州为省会,由李秀成直接统辖,忠王在此排兵布阵,太平天国统治下的苏州行政区自然变为各王府以及各王统率下的行政机关,“占踞馆子皆大家第宅,如北街潘爱轩、汪硕甫家,比连吴氏复园,都为忠逆府;其下皆伪称忠殿下,就近居住,大小等差,鳞次排列,占满一条北街”[6]。以忠王府为中心,主要分布在古城东部与北部(图6)。忠王李秀成在东北街,以拙政园为基础,并潘宅、汪宅,建造忠王府,僭越非凡(图7)。自李秀成始,从北街到桃花坞,光是王府就有四五处(图8),全城王府亦是不下十处,慕王府在玄妙观、纳王府在单家桥柳氏宅、康王府在大营门西郭氏宅、劝王府在桃花桥北谢氏宅、听王府在南显子巷、英王府则在钮家巷,各王部下皆比邻而居。由此便形成了以忠王府为主的古城行政中心,从而统率着整个王府衙署建筑群。

图6 太平天国治期间苏州古城行政机构分布图

图7 苏州忠王府

图8 桃花坞大街王府现状图

太平军为保证城内安全,城内住的基本上是太平军及其家属,此时的居住空间是以太平天国各王府及衙署为中心的区域,与行政空间几乎重叠。因此太平军败退后,城东相较城西影响较小,返苏后的富户也大多散居在临顿路附近,形成新的城市中心。

2.5 新的造园高潮到来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园墅几经废墟,又因太平军将领大兴土木,部分园林却得到了发展,拙政园就是此时重新修建的。作为忠王李秀成的王府花园,王府“役民匠数千而成”[8],“园亭花木,无一不精”[7]。而太平军败降后,官僚、地主、商人纷纷来苏兴建池馆,引发了封建社会最后一次造园高潮,补园、残粒园等都是在这一时期营建的。

现代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苏州百姓经历的最大劫难,不可否认的是,太平天国带来的战火确实扰乱了原有苏州城市的空间秩序,但是在太平军入主苏州后,实行的一系列军事化措施,苏州一度成为太平军坚强的经济与军事后盾,使得太平天国政权又延续了四年多的生命。但是太平军战败后,曾经繁华的都市迅速衰落,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重建与恢复,上海则是取代苏州,逐渐成为江南新的中心城市。

结语

太平天国运动前城市空间本是自发缓慢发展的,在太平天国政权建立以后,领导人虽怀着建立“理想天国”的远大理想,但是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仍抱有浓厚的小农思想,将城市功能过于简单化割裂化,让原本该活跃和生活化的城市成为死气沉沉的营垒,太平天国战败后,重置的功能要素与空间结构布局也随之消散,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也一直处于重建状态,但城市空间并没有恢复成战前状态,部分功能空间甚至衰退,总之,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到太平天国战败后近二十年的这段时间里,城市空间是处于不断破坏与衰败的阶段。

资料来源:

图2,4,6:作者在乾隆《姑苏城图》基础上改绘;

图3:作者在1921年《最新苏州城厢明细全图》基础上改绘;

图5:作者在同治《姑苏城图》基础上改绘;

其余图表均为作者绘制、拍摄。

猜你喜欢
太平军太平天国王府
北魏宗王官佐系统考述
昆山与太平军有关的建筑
太平军童子营:杀人放火是本业
打开王府大门,“不能再拖了”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的政治影射内涵
血色残阳下的一曲悲歌
安庆出土的英制旧式加农舰炮
清末绍兴知府廖宗元死亡之谜
王府井是谁家的井
太平天国也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