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冉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福建 福州 350004)
高血压是近年来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变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甚至有演变为流行病的趋势[1],长期血压不稳定会严重损害患者身体各项重要器官,也是诱发肾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危急重症的高危独立因素。目前对高血压还缺乏彻底有效的根治方法[2],干预原则在于通过药物控制血压稳定以免引发相关严重并发症。近年来临床尝试对收治高血压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西方药物与中药方剂相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改善高血压症状,但在降低高血压对患者正常生活影响方面还未达到临床预期[3-4]。基于此,本院探索中医其他辅助治疗方法,同时给予耳穴贴压、穴位敷贴干预[5],进一步改善了高血压患者的症状表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并中医辨证确诊为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患者100例,以硬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50例。本研究项目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在分组后将患者组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组间基本数据情况比较
1.2 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①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相关内容,患者在未使用相关药物控制下收缩压在140 mm Hg以上,舒张压在90 mm Hg以上。②痰瘀互结型高血压诊断标准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试行)相关内容做参考,存在有晕眩、胸闷、头痛、心悸、口淡、食欲减退、肢体困重、呕吐痰涎,查体后发现舌体胖大且有齿痕,苔腻,脉弦滑。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关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相关标准。②年龄在40~70岁。③意识清晰,具备有满足研究的沟通能力。④生活自理能力未受到严重影响。⑤此研究前2个月并未接受耳穴贴压、穴位贴敷等措施干预。⑥被详细告知研究内容,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①属于继发性高血压疾病。②存在精神疾病、认知障碍等影响正常交流的情况。③四肢残疾、中风偏瘫患者。④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合并严重糖尿病疾病。⑤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耳穴或者穴位敷贴干预方案过敏。⑥依从性低或者明确表示拒绝配合研究。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单纯用苯那普利(商品名洛汀新,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292)治疗,用药方式为口服,1次/日,10 mg/次。观察组患者联合替米沙坦(海南赛力克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459)治疗,用药方式为口服,1次/日,40 mg/d。给予中药方剂血府逐瘀汤治疗,药方组成包括牛膝、生地、当归、红花等各9 g,枳壳、甘草、桃仁、赤芍等各6 g,柴胡3 g,桔梗、川芎等各4.5g。水煎煮,取药汁200 mL,早晚服用,每日1剂。
1.3.2 观察组 在上述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基础上,辅以下列方案:①耳穴贴压。选取患者耳穴降压沟、降压点、交感、心血管皮质下、内分泌点、肝脾胃的阳性反应点,以75%酒精消毒所取穴位耳廓皮肤,在上述穴位使用王不留行籽贴上并用规格为0.5 cm×0.5 cm耳穴专用胶布固定,每日定时贴压1次,每次取3个穴位,隔日双耳交替貼压,把按压方法教予患者,按压时间分别为8:00、10:00、17:00、19:00,每次每穴1~2 min,贴压时以患者自觉到酸胀为佳,双耳交替。②穴位敷贴。操作者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颁布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敷药操作规程实施此项操作,准确取患者双侧涌泉穴,常规清洁皮肤,将制作好的中药贴敷于穴位。于每日早上9:00点敷贴,持续敷贴时间8 h。严重患者于每日17:00~19:00即酉时在双侧涌泉穴基础上加敷神阙穴。
研究所需药物由本院制剂科统一制作,将中药吴茱萸放入高速粉碎机打成散剂分装与密闭防潮容器内备用。敷贴前约取10 g药物粉末加少许醋调成膏状,置于6.5 cm×6.5 cm胶布中央。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在治疗期间为患者配合相关护理干预,包括高血压健康宣教,心理疏导,构建合理的饮食结构,制订运动方案。
1.4 观察指标 ①疗效判断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标准[7]。②血压指标检测:在用药前及疗程后两个阶段,选择清晨7:00左右进行血压水平检测,对舒张压及收缩压均检测3次,以平均值作为最后标准。③中医症状积分: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将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计分,主症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积分分别为0分、3分、6分、9分,次症积分依次分别为0分、2分、4分、6分。④生活质量:在干预前后应用SF-36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从社会、心理、生理和正常生活等项目评价,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8]。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血压临床疗效情况 观察组患者血压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n(%)]
2.2 治疗前后血压检测情况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情况比较(mm Hg,)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情况比较(mm Hg,)
注:组内数据治疗前后比较,aP<0.05。
2.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情况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情况比较(分,)
2.4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检测情况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各项目评价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量表评分情况比较(分,)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量表评分情况比较(分,)
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属于“眩晕”范畴,是老年人群体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疾病,脑窍为病位,并与机体的重要脏器包括肝脏、脾胃等有紧密联系[9]。人体的脏腑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机体气血不足,更容易遭受六淫外邪侵袭并诱发各种疾病[10]。针对痰瘀互结型眩晕患者,本病为本虚标实,虚实相间,而整个疾病的发展和恶化过程中脾胃气虚始终担任着重要角色,脾失健运,聚湿生痰,阻滞经脉,气血不畅,气机升降失调,肝气犯胃,本病部位在肝脾。对患者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扶正固本的原则,配合化痰、活血干预方法,在满足攻补兼施的治疗指导下始终保持用药平和[11]。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针对脏腑变化干预是降低高血压症状对患者正常生活影响的有效方法,脏腑为经络的源头中心,而通过经络联属,其生理、病理都能够在耳部有所反应,耳穴贴压方法能够调节脏腑经络,使得气血处于平衡状态,对患者的神经、血管和体液等功能调节最终发挥控制血压的效果[12]。穴位敷贴是中医较为常用的外治方法,在人体对应穴位上直接贴敷药物并对经络的气血运行产生刺激,从而发挥治疗疾病的效果,穴位贴敷的优势在于能够避免口服用药后可能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不至于影响患者整体治疗依从性[13]。吴茱萸敷贴于足底涌泉穴,能培补元气、调节脏腑功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而达到协同降压效果,采用白醋调制吴茱萸,可以其酸性制约吴茱萸的辛散,具有温中和胃、降逆止呕之功效;另外吴茱萸具有温中燥湿作用,可温脾行气;贴敷于神阙穴通过经络的气血流注,可达到疏通经络气血,起到健脾行气,活血化瘀、调和阴阳的作用;神阙穴由于自身的皮肤屏障功能相对最弱,在该穴位贴敷后更容易产生穿透弥散,穴位敷贴对于治疗患者的作用在于刺激经络,提高药物的透皮吸收效率[14-15]。
在本研究所得数据比较中,同时给予耳穴贴压、穴位敷贴辅助干预方案的患者,控制有效率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72.00%,在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指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项目评价分数高于对照组,说明了耳穴贴压、穴位敷贴作为配合辅助方法,对于高血压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这与叶岚清[16]等研究内容所得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中医辨证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配合耳穴贴压、穴位敷贴辅助干预能够进一步降低高血压症状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更好的降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保障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