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昌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辽宁 大连 116033)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coronary artery ectasia,CAE)[1]是心外膜冠状动脉出现局部性、弥漫性扩张,超过局部原来直径的2倍以上,并呈单发性、多发性的瘤样改变,部分患者会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心力衰竭等表现,先天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感染及医源性损伤均可以进展为CAE,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易引起CAE,因此引起冠心病原因与CAE发病有一定关联,患者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均可能引起CAE。该疾病会导致血液在血管瘤内异常,易形成血栓,血管阻塞远处成血栓栓塞化和心肌梗死,存在心包填塞、瘤体破裂疾病风险,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CAE早期进行影像学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最为准确的影像学方法,现已成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双源CT血管成像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并对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临床指导[2]。基于此,本文探究心脏冠状动脉瘤样扩张诊治中予以双源CT血管成像的价值,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采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2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确诊为心脏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并对其双源CT血管成像回顾性分析CAE扩张范围、病变部位、扩张程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25例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25例CAE患者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根据由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歇会与世界心脏联盟联合发布的《第四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2018)》[3],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管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与《稳定性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4-5]。
CAE诊断标准:在患者桡动脉与股动脉进行造影,其中左右冠状动脉口各输送一条造影管,根据患者状况设置3~5个体位投照,两名医师通过观察冠状动脉造影片观察患者患病情况,若冠状动脉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直径超过其相邻正常冠状动脉直径的1.5被即为CAE[6]。
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经CTA检测诊断为冠状动脉瘤扩张[7]。
排除标准: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心脏病、风湿类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8-9]。
1.2 检查方法-双源CT血管成像 予以西门子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r tomography,DSCT)进行CEA检测[10],为取得最佳成像效果,检查前4~8 h患者禁食固体食物,医护人员必须叮嘱患者进行屏气呼吸训练(屏气训练分为3次,吸气后第1次屏气5 s;平静喘气后屏气10 s,最后一次屏气15 s),保证患者早进行影像扫描过程中屏住呼吸,减少影像检测的干扰,增强图片质量,为更好显示冠状动脉,扫描前3 min为患者准备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加强冠状动脉的扩张,为患者讲解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此项检查的安全性,消除患者疑虑,避免患者因情绪紧张、恐惧而导致心率波动,进而影响检查效果。并采用心电门控心脏扫描模式、通过bolus tracking技术监测升主动脉增强过程,并预设100 Hu为阈值达延迟7 s进行扫描[11]。扫描参数:基于患者心率变化实时调整螺距范围区间为(0.25~0.30),准直0.60 mm,管电流区间(380~450)mAs,管电压为120 kV,间隔0.50 mm,有效层厚0.60 mm,旋转时检0.33sec/周,扫面时间区间(7~13)s,扫描区间(气管分叉-心底部),静脉注射350 mgI/mL非离子型对比剂,3.5~4.5 mL/s流速,65~80 mL总量,完成后,按相同流速注入0.9% NaCl 50 mL。
1.3 图像处理 采用滤过反投影算法进行图像重建,常规予以薄层图像45%R-R间期重建层0.66 mm、75%心动周期传输至SIEMENS Syngo站,并由两位副主任医师进行心脏功能最大密度的投影、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等处理,并重建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右侧冠状动脉回旋支等其他图像,通过对冠状动脉整体形态的观察,评估CAE的分布情况、形态特征、周围组织结构、扩张程度。
均能清楚显示CAE发生部位、冠状动脉邻近分支病变情况、大小形态。25例患者中,有12例为局限性CAE,其中梭形6例、球形6例,13例患者为弥漫性CEA,最大直径约为0.68 cm,病变部位分布在单支冠状动脉18例,同一血管(RCA)发生7例;RCA圆锥支3例、RCA远端3例、LAD远端8例、LAD近端6例、中端3例,同时发生RCA近端、LAD近端1例。
随着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的飞速发展,冠状动脉造影方面也有了突破性进展,可直观显示病理形态、大小、分布情况,但冠状动脉造影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具有价格昂贵、检查的创伤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接受程度偏低[12]。CAE是临床上少见的冠状动脉病理学改变疾病,当冠状动脉出现弥散性扩张时,病变处与相邻部位冠状动脉作为参照,临床上难以进行确认,当冠状动脉管径扩张范围高于正常2倍以上则称之为冠状动脉瘤[13]。代谢性疾病、外伤、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均是CAE疾病的发病因素,与患者先天性动脉发育异常、后天获得性病变有关。大部分成人均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病变引起的,小儿主要是川崎病[14]。
CEA疾病和冠心病的临床表现难以通过常规检查、临床表现进行鉴别,在现阶段的医疗范畴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用于检查的金标准,但价格昂贵,有一定创伤性,在临床的应用中具有一定限制[15]。纺锤状、橄榄状、瘤状、串珠状是CEA疾病的主要形态表现,在医学理论中,可发生在单支血管、多支血管等任一部位,但临床上主要以单支血管动脉瘤扩张为主要表现[16-17]。赵小英等[18]学者研究表明,光状动脉造影检查中发现,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率约为5.0%。Sekar等[19]学者在研究中表明,基于患者冠状动脉扩张病变范围,可将其分为Ⅰ、Ⅱ、Ⅲ、Ⅳ型,分别表现为:2支冠状动脉弥漫性扩张、局限性扩张加弥漫性扩张、单支弥漫性扩张、节段性或单支血管局限性扩张。黄伟如和黄云开[20]学者表明,右冠状动脉是CAE主要的好发部位,其次为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冠状动脉血近端、中端、远端。基于CAE患者多样化(稳定型心绞痛、心律失常、胸闷、心力衰竭等)的临床表现,其主要取决于自身病理改变差异和合并并发症情况。
随着现阶段影像技术的发展,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在心肌灌注异常、冠状动脉狭窄、胸痛等心脏血管检查应用中极为广泛,CT扫描技术的完善和增强,进一步提升数据采集的精确性,并使得冠状动脉在收缩期、舒张期均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18]。在无须控制患者心率变化的前提下,对患者自身心率变化进行调整螺距,提升成像质量的同时,促进整个心脏血管病史资料数据采集,使其可以在较小的辐射剂量下,完成整体心脏扫描。本研究表明,25例患者中,有12例为局限性CAE,其中梭形6例、球形6例,13例患者为弥漫性CEA,最大直径约为0.68 cm,病变部位分布在单支冠状动脉18例,RCA发生7例;同时发生LAD、RCA1例。原始图像的厚度可精准观察到细小、微小的病变组织,并精准显示其扩张的程度,容积再现技术进一步确保其精准性,结果显示更加富有立体感和直观性,清晰分辨病变部位、心肌、周围血管之间的解剖关系以及完整形态的展示,为患者的手术和治疗提供更为完整的空间解剖结果,曲面重建技术可将二维、三维图像进行随时转换,并将其转化至不同平面进行统一、细致分析,在CAE病变组织与邻近结构进行显示,整体细致观察其中的形态学特征。综上所述,随着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双源CT血管成像作为可重复性强、直观、简单且无创的检测技术,凭借着强大的技术支持,可清楚显示CAE发生部位、冠状动脉邻近分支病变情况、扩张情况、大小形态等,可部分代替CAG检查,对CAE的诊断、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