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子龙,陈剑霞,陈捷(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肇庆 526000)
院内感染与医院卫生环境、治疗或预后康复过程中的消毒灭菌管理等环节息息相关,相比于社区感染,院内发生的感染更容易增加病亡风险,这与致病菌的突变速率、耐药性变化等存在一定联系[1]。目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已成为相关学术界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相关研究[2]指出,分析医院每年的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致病菌构成可帮助医务人员了解医院感染控制效率,为后续针对性改善医院感染预防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本研究回顾性收集某院2019年四个季度的医院感染控制的资料与住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全年住院78957人次中的感染发生率、感染事件漏报情况、1544例患者的病原菌构成情况、医院消毒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调查结果,以期改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工作,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的风险。
1.1一般资料 依托曦鸿信息医疗质量与监管平台,回顾性收集某院2019全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工作及送检感染菌菌株构成情况。
纳入标准:①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3]确诊感染;②临床各项记录清晰完善。排除标准:①住院前已遭受感染;②入院时已进入感染潜伏期。
1.2方法 (1)依托曦鸿信息医疗质量与监管平台,回顾性收集某院2019全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复核临床医生上报的医院感染病例,提取出院病例中感染性诊断病例进行查漏等方式,分析得出包括监测总人次、感染人数(感染率)、感染例次数(感染例次率)、漏报例数(漏报率)、迟报例数(迟报率)等数据;(2)评估某院2019年感染与控制合格情况,参考依据:《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6年版)》[4],①医院感染率≤10.0%,即符合卫计委要求;②漏报率≤10.0%,即符合卫计委要求;同时满足上述①②要求即评估为合格;(3)收集某院2019年院内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检查情况,具体包括细菌学检查例数(送检率)、阳性例数(阳性率)、多重耐药菌检出数、多重耐药菌占比,送检率=细菌学检查例数/感染例次数×100%,阳性率=阳性例数/细菌学检查例数×100%,多重耐药菌占比=多重耐药菌检出数/阳性例数×100%;(4)收集某院2019年院内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构成及分布部位,具体包括菌株种类、出现频率排名前四的病原菌名称及其医院感染部位(呼吸道、泌尿道、血液、手术部位、皮肤软组织及其他);(5)收集某院2019年消毒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调查结果,具体监测项目包括空气、医务/工作人员的手、清洁/消毒/灭菌物体、透析工具、消毒后内镜、灭菌炉、患者被服等。
1.3统计学方法 相关研究数据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WHONET5.6分析,通过SPSS20.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与整理,计数资料以例(n)、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1分析2019年某院医院感染与控制情况 某院2019年全年的监测总数为78957人次,感染例次数(率)为1544例次(1.96%),漏报例数(率)为17例(1.10%);四个季度及全年的总感染率、总漏报率均在合格范围内,但不同季度的神经外科、综合ICU、神经ICU、血液科感染率存在不合格现象。见表1、表2。
表1 2019年感染与控制情况的通报资料分析(n,%)
表2 2019年四个季度高感染率科室的通报资料[n,%]
2.2分析2019年院内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检查情况 某院2019年全年的细菌学检查例数(送检率)为988例(63.99%),阳性例数(率)为531(53.74%),多重耐药菌检出数(占比)162株(30.51%)。见表3。
表3 2019年院内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检查情况分析(n,%)
2.3分析2019年住院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构成、主要病原菌名称及感染部位 某院2019年全年出现频率最多的菌株种类为革兰氏阴性菌,出现频率排名前四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出现频率排名前四的医院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泌尿道、血液、手术部位。见表4、表5。
表4 2019年住院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构成分析(株)
表5 2019年全年住院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名称及感染部位分析(株)
2.4分析2019年消毒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调查结果 某院2019年全年消毒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总数为2025份,合格数(率)为1985份(98.02%)。其中第二季度的合格率明显高于第一、三、四季度,对比有统计学差异(χ2=8.235、7.208、4.272,P<0.05)。见表6。
表6 2019年消毒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调查结果分析(份,%)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全年监测的78957人次中,总感染例次率1.96%,漏报例率1.10%,四个季度的总感染例次率依次为2.19%、1.95%、1.90%、1.80%,漏报率依次为1.75%、1.03%、0.51%、1.11%,均在合格范围内,此外,与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的平均水平2.67%(2014年)[5]相比,本研究全年及四个季度总感染率明显更低,表明某院2019年的整体感染病控制情况良好。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季度的神经外科、综合ICU、神经ICU、血液科感染率存在不合格现象,提示需加强上述科室的感染病控制管理工作,究其原因在于上述科室收治的患者存在多基础疾病、低抵抗力、多侵入性诊疗操作、病情危重等特点,由于患者本身的年龄、基础疾病及其严重程度等影响因素干预空间较小,降低其感染风险应重点关注环境和诊疗操作中易污染、感染的环节,进而提高感染病控制合格率[6]。本研究送检988例细菌学标本中,致病菌总阳性率为53.73%,多重耐药菌检出占比为30.51%,提示目标防控多重耐药菌的检出情况不容乐观,需切实执行多重耐药菌防控隔离措施,并落实消毒隔离制度,然后按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多重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本研究中,革兰氏阴性菌的阳性率最高,这与胡岚[7]等人的研究文献相符,而全年排名前四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与其他文献[8]存在一定差异,提示住院患者的感染菌具有地区性差异。本研究结果还发现,排名前四的医院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泌尿道、血液、手术部位,以呼吸道发生率最高,这与夏琴[9]等人研究的结论相似,但其他感染部位的发生率不完全一致,这可能与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感染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强度存在差异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某院2019年全年消毒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为98.02%,其中第二季度的合格率明显高于第一、三、四季度,提示某院的医院环境及消毒灭菌管理工作仍存在改进空间。另外本研究未详细分析各科室的感染病发生与控制情况、不同菌的耐药性情况等,可能造成研究结论存在偏颇之处,有望后期扩大样本资料进行全面分析,为后续医院感染病预防与控制管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某院2019年整体的感染病预防与控制管理较良好,但仍需进一步加强与改善。院内感染是临床工作者的研究重点,而且地区、时间等差异也会影响患者的感染病发生风险,因此完善的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管理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