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鑫,黄芬,刘茜(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吞咽障碍为卒中后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0%-78%,主要是因吞咽肌群不协调、吞咽反射延迟导致,患者常伴有呛咳、误吸等症状,增加肺部感染、窒息、营养不良、脱水的发生风险,对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2]。因此,对吞咽障碍程度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对重建吞咽功能、促进患者康复有积极意义。既往临床判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多依据经验进行,准确率较低,应用效果差[3]。吞咽障碍常用的评估方法为洼田饮水试验,该方法分级标准明确,实用性强,已经广泛用于临床[4]。洼田饮水试验可准确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对吞咽功能障碍程度进行明确,并针对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实施针对性吞咽功能训练,以增强训练效果,改善患者预后[5-6]。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洼田饮水试验联合吞咽康复功能训练对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1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实验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5.24±4.49)岁;病程2-8周,平均病程(5.48±1.02)周。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55.47±4.69)岁;病程2-8周,平均病程(5.32±1.07)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MRI、CT确诊,并存在吞咽障碍;②患者意识清晰,能够配合临床研究;③年龄45-75岁;④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仍处于昏迷状态;②其他原因导致的吞咽障碍;③伴有精神疾病或交流障碍;④脏器功能严重衰竭。
1.3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通过面对面方式向患者普及相关知识,嘱咐患者按医嘱用药,科学合理的饮食,并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的展开康复训练。①舌运动训练:向患者口内置入压舌板,指导患者舌头向各个方向伸展;②吞咽动作训练:患者口中放入干净的吸管,让患者做吮吸动作,重复数次。实验组实施洼田饮水试验联合吞咽康复功能训练:(1)洼田饮水试验:让患者按照自己的习惯口服温水30ml,观察饮水时间与呛咳情况,可分为5级。5s内1次咽下为Ⅰ级;分别于5s、10s内分2次咽下,未出现呛咳为Ⅱ级;分别于5s、10s内分2次咽下,但出现呛咳为Ⅲ级;超过2次咽下,且伴明显呛咳为Ⅳ级;频繁呛咳,未能完全咽下为Ⅴ级。(2)吞咽康复功能训练:①口舌肌群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多种表情训练,使患者有关肌肉的紧张性得到改善,并将舌头进行前、后、左、右、上下卷动等活动,用压舌板施压、滑动刺激舌头,舌头尽可能伸出,用纱布把持住后进行四周运动,3次/d。②咽部冷刺激:对患者舌根、腭弓、软腭、咽后壁使用冷冻的圆形勺柄或棉签进行刺激,刺激时间3-5s,并告知患者吞咽,强化吞咽反射,3次/d。③发音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啊”“咦”“呜”等发音训练,随意闭合声带,建立声带保护,3次/d。④摄食训练:以交互吞咽、口吞咽、点头吞咽、侧方吞咽等方法训练,遵循先易后难,2次/d。⑤呼吸训练:利用呼吸训练器、发生器辅助训练,嘴巴含住接口,通过呼气或吸气吹起小球并固定在最高处,重复进行,2次/d。⑥心理干预:增加与患者交流次数,关注心理变化,消除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积极性。两组均干预一个月。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①吞咽功能:分别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使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7]评估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总分46分,分值越高吞咽功能越差。②分别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使用吞咽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QL)[8]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150分,分值与患者生活质量成正比。③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误吸、肺部感染。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吞咽功能 两组干预前吞咽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吞咽功能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吞咽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吞咽功能评分对比(±s,分)
?
2.2生活质量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且实验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
2.3不良事件 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1/30)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疾病,随着医学技术快速发展,该病的治疗方法不断增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但患者往往遗留言语、吞咽、肢体等功能障碍,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9-10]。吞咽障碍高发于脑卒中后,卒中严重程度直接影响吞咽障碍发病情况,患者多存在摄食困难、构音障碍等表现,若未进行及时干预,可导致误吸、肺炎等并发症,增加治疗难度,延长治疗时间,影响患者康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1-12]。因此,对于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要尽早实施针对性干预,以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使患者获得理想预后[13]。
临床相关研究显示,卒中吞咽障碍经药物治疗并不能取得理想效果,而护理干预更利于改善患者症状,预防不良事件发生,促进患者转归[14-15]。吞咽障碍病程长、预后差,临床应针对患者实际病情制定措施,以提升干预效果。既往医护人员多依据自身经验判断患者吞咽障碍程度,并未形成规范的统一评价标准及干预方案,导致无法准确把握训练时机,整体效果较差[16-17]。洼田饮水试验能够明确吞咽障碍分级,较其他造影、鼻咽镜检查操作更加便捷,患者耐受好、配合度更佳,具有指导性作用。根据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情况,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是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的关键[1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SSA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SWAL-QQL评分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联合吞咽康复功能训练能够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升生活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分析其原因为,通过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程度,并实施口舌肌群训练、咽部冷刺激、摄食训练、心理干预等康复训练措施,可提高口部肌肉自主运动功能,使吞咽肌群的协调性增强,更利于促进吞咽功能恢复,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积极参与各项训练,获得更加理想的预后[19-20]。
综上所述,与常规干预措施相比,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联合吞咽康复功能训练更利于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升生活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患者预后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